糖友血糖監測期間要注意什麼

2019-12-16   糖友大講堂

對於糖尿病患者來說,血糖的變化是必須要掌握的,因為血糖情況可以反映出糖友治療的情況,也能為糖友的治療提供指導。不過在進行血糖監測的時候,很多糖友在細節上比較容易出錯,其實糖友自我監測血糖也有不少注意事項。

糖友血糖監測期間要注意什麼

  血糖影響糖尿病 三大指標成判斷糖尿病標準

  血糖作為糖尿病的重要指標,與糖尿病有什麼關係?專家向家庭醫生在線編輯介紹,血糖受胰島素控制,在正常情況下,人體內血糖通常處於一個平穩的水平狀態,一旦人體內的胰島素分泌異常,比如胰島素分泌不足時就會導致人體內血糖升高,當人體的血糖升高到一定數值時,就可以把它診斷為糖尿病。

  目前糖尿病診斷標準採用的是世界衛生組織1999年的標準,即空腹血糖≥7.0mmol/L、一天內任意時間段血糖≥11.1mmol/L,或是葡萄糖負荷後2h血糖≥11.1mmol/L,這三種情況中任意一種加上有糖尿病症狀即可診斷為糖尿病,無糖尿病症狀者,需改日重複檢查。

  血糖監測遵循個體化原則 老人孕婦與青年人血糖控制指標各不同

  不同人群的血糖控制指標正常範圍應該是多少?專家認為,2型糖尿病血糖控制目標應控制在空腹血糖3.9—7.2mmol/L,非空腹≤10.0 mmol/L的範圍內。在血糖監測的過程中,糖友們要遵循個體化個性化監測原則。對於病程短、年紀輕且沒有合併症的糖尿病患者來講,血糖控制更嚴格,應儘可能的控制在正常範圍內,即6.1以下,如果血糖能控制在5—6的範圍內最好;而對於年紀大且帶有併發症等的糖尿病患者來講,控制的範圍則可適當放寬。

  專家表示,血糖控制對於不同人群的要求也有所不一樣。孕婦血糖要嚴格控制,一般要求孕婦的空腹血糖應控制在3.5—5.3 mmol/L之間,過高的血糖有可能會導致母嬰不良事件和死亡率增加。對於高血壓病人來講在除嚴格控制血糖外,還需嚴格控制血壓,要求血壓控制在130/80mmHg以下。

  自我監測血糖注意三個點不同時間段血糖指標代表意義不同

  糖尿病是一種終生性慢性疾病雖不可治癒,但可以控制。對於糖尿病這類慢性疾病來講,多以家居治療為主,因此糖尿病患者需對自己的血糖進行監測。

  糖尿病患者在血糖監測期間需要注意什麼呢?

  專家認為,糖尿病患者在做自我監測血糖時需要注意以下三點:

  一、血糖監測的時間點選擇

  常規來講,血糖監測一天有7個時間點可以選擇,即三餐的餐前餐後及夜間監測。值得注意的是空腹血糖是指至少8h沒有進食熱量所測的血糖,早餐前測的多為空腹血糖,中餐、晚餐前測出來的則叫餐前血糖;其次要注意的是餐後血糖監測一般選在餐後兩個小時。

  二、血糖監測的頻率控制

  專家介紹,血糖出現波動情況時要及時做血糖監測,尤其是糖尿病期間出現低血糖情況時;運動前後為避免出現不良情況也要及時做血糖監測。專家也表示,如果血糖控制得好,可以減少血糖監測頻率,一周監測1到2天,一天監測2到4個時間點為宜;在血糖控制不穩定的情況下,則每天都要做血糖監測且每天要監測4到7個時間點。

  三、血糖監測使用血糖儀注意事項

  糖尿病患者自我監測血糖時多採用快速血糖儀進行血糖監測,那麼在血糖儀的選購和保養方面要注意什麼?專家建議,首先要選擇正規廠家生產的血糖儀;其次在使用的過程中一定要嚴格按照說明書中的步驟進行;血糖試紙存放時要注意防潮並且只在規定日期內使用;再者更換血糖紙時要注意對準型號跟批號;最後,如果血糖儀出現電池電量不足的情況則不使用。

  另外,不同時間段監測出的血糖指標代表的意義並不一樣。糖尿病患者在血糖控制不佳的情況下需要重點監測空腹血糖,如果監測的空腹血糖多次過高則要特別注意。餐後血糖監測,多適用於早期糖尿病或是以飲食調整為主來控制血糖這兩種情況。使用長效胰島素的患者要注意做睡前血糖和第二天空腹血糖的監測。

  專家提醒糖友們,除了日常血糖的自我監測外還應注意糖化血紅蛋白的變化,如果出現空腹血糖控制較好但糖化血紅蛋白較高的情況,則需要更多的監測餐後血糖情況;同時,使用餐時胰島素的患者則要對三餐後的血糖進行監測。

  糖友根據血糖指標自行用藥調整有風險

  有些糖尿病患者認為自己可以根據血糖的監測結果進行用藥上的調整,是否真的可以呢?對於口服降糖藥的糖尿病患者來講,用藥調整不是隨機的,而是醫生在患者複診時根據病人監測的血糖情況進行的用藥調整;對於使用胰島素的患者來講,病人可適當根據血糖的監測情況進行胰島素劑量的調整,在調整過程需謹記胰島素控制的只是下一階段的血糖情況;另外,如果測出來血糖非常低,糖尿病患者在有把握的情況下可適當減少劑量。專家並不建議糖友根據血糖指標自行用藥調整,更不鼓勵患者自己瞎調藥,甚至是老病號也是這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