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作為過來人把一些發表SCI文章的經驗拿出來和大家交流交流,以避免大家在發表的過程中碰到一些「亂七八糟」的情況。
一、關於作者署名
投稿之前一定要把作者的署名確認好,除了要問老闆的意思,自己也要思量周全。不應該漏掉每一個對文章有實際或者潛在貢獻的人。
二、關於圖片質量
很多期刊要求 600dpi的圖片質量並且為TIF格式。其實可以通過PS或者 CorelDRAW 等作圖軟體導出圖片,只需在導出的時候選擇 TIF 格式和 600dpi,再選 LZW 壓縮,另外把尺寸改小一點,10000 X 10000 的改到 2000 X 2000 就夠用了,否則一張圖片幾十兆,太大了。
三、關於 Supporting Information
Supporting Information 是 ACS 下面期刊常見的部分,一般在文章末尾處會有註明。內容一般是私下提交給審稿人的參考信息(例如詳細的實驗過程、實驗數據等),但是不在文章裡面發表的(有的是為了保密或是為了簡潔)。
四、關於 Table of Contents Graphic
經常看見有人問這一點,不過這個並不是 ACS 下面獨有的,貌似 RSC 及其他出版集團也有這個要求。實際上就是一張來自你文章中有代表性的圖片而已(可以是示意圖或者電鏡,也可以將文章裡面幾個圖合在一起編輯成新圖)。
五、關於 Copyright
三、四、五這三條都是在收到審稿意見後要求一定要弄好的重點。 Copyright任何投稿都會遇到,也經常看到有人問關於提交copyright的時間還有具體填寫的問題,要麼就是如何給編輯。
晚點交 Copyright 並不影響正常的審稿。因此,對於大家來說,如果沒有特別要求,一般不用太早提交。
Copyright 的填寫主要還是直接利用pdf軟體,只需在「Original Signature(s)」親筆寫上和你文章作者順序一致的作者英文名即可。另外,也許你會碰到「Print Authorized Name(s) and Title(s)」這樣的文字,Title 相當於作者的身份。例如:張三是教授,李四是碩士,那麼這裡就用軟體打上「San Zhang (Professor),Si Li (Master)」。版權填好以後掃描後傳給編輯即可。
六、關於通訊作者郵箱
建議初次投稿的,特別是自己寫文章自己投的朋友們,通訊作者郵箱最好用自己的,就不用擔心聯繫不上你的問題了。
七、關於是大修還是小修
假如大修接收的可能性是五五開,那么小修的可能性為 8 成,而修改後重投就是沒有希望了。其實,能不能接收的關鍵在於你能不能按照審稿人的意見好好修改,而並不是大修還是小修。只要改好了,重投也是很有希望的。
八、關於英語的修改
有時候在審稿人給的審稿意見中,英語評價是 Fair,說「有很多的文字錯誤」讓作者修改。在醫薈園以往的經驗看來,這並不是什麼難以解決的問題,只要找出錯誤處進行標註,審稿人也就讓你通過了,但對於英語功底不好的作者來說是很讓人頭疼的事,因此可以藉助「外力」,找像醫薈園這種專業的SCI科研服務平台幫忙翻譯潤色。
九、關於引用未出版的參考文獻
當你有篇重要文獻還沒有出版,但引用了,後面標的是「in press」。你覺得這種做法可以嗎?仔細想想是行不通的,參考文獻只有作者的名字,沒有頁碼卷數和標題,要別人怎麼搜?
十、關於二審到接收的等待時間
我們常常有一個慣性思維——審稿意見一共也就 1、2個月長時間,難道二審要 1 個月以上不成?實際上是有可能的,其實大多數情況都是超過一個月甚至更長時間接收的。因為,對於有可能接收的稿件,還要考慮出版的安排以及編輯手頭的工作量等諸多問題。
十一、關於增加作者
這一點要著重提醒,大家在剛開始的時候真的要把作者都確認好,省得後面一堆麻煩。就算要加也要在修改的時候加,而且要儘快聯繫編輯,機會只有一次。對了,申請加作者的同時一定要附上新的版權。
十二、關於更換插圖
是可以在論文被接收後寫信給編輯更換插圖。但是,建議大家初稿或者修改的時候要把這個問題處理好,不要到後面才來修改,費時費力。
十三、關於校樣
有些編輯會幫作者修改語言上的問題,然後排版,並把修改的地方做出了標示。但是大多數期刊的編輯不會這麼做,因此,最好事先找一些資深的編輯幫忙看看。
以上的分享是希望大家在SCI發表上能少走點彎路,能夠在投稿過程中保持平和心態。醫薈園也會一直在您的身後支持著,為您的SCI論文發表保駕護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