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開釣土鯪魚的秘密,隨心所欲來擒它

2019-06-13   垂釣是一種生活

鯪魚為底層魚類,對溶氧的要求不高,能適應較肥沃的水體。當水溫在20℃至28℃時,溶氧量低於1毫克/升,還能正常攝食;鯪魚的生長速度比其它魚慢,特別是池塘養殖放養密度大,長得更慢,今天就來說說釣土鯪魚都有哪些秘密!

鯪魚喜流水、活水,在自然水域應選取藻類較多的流水地段作釣點,不過要注意水的流速不會移動鉤的落點。常選做釣點的地方是流水口、回水區和山根流水較緩的凹岸。鯪魚有較強的集群性,據此特點而使用雙尖連體鉤和錨鉤,在魚密集於釣點後使鉤沉底,視漂的抖動搖晃,抖腕猛抽,讓鉤刺入競食爭餌的魚身,常可一次掛2尾或3尾魚。嚴格地說,這種方式已超出了「釣」的範疇而屬於獵魚了,但這門技術並非容易掌握,其關鍵是「看漂」,即漂怎樣搖擺時才表明魚體與鉤接觸恰到好處。有時候魚體擦線,漂的擺幅雖大,卻因魚身滑溜和遊動,鉤尖僅擦體而過。

鯪魚的餌料,鯪魚是雜食類魚,平時釣鯽魚、鯉魚吃的餌,鯪魚都會吃,只要注重餌料霧化好,餌料比重輕就行。如果硬要區別一下鯪魚餌料的針對性的話,土鯪魚喜歡香腥餌料多點,餌料味型主要突出香味,蛋奶香、麩香、薯香……都行,沒必要什麼麥香,大麥膏之類的;而麥鯪和泰鯪,更喜歡腥香味型多些,注重突出腥味,餌料霧化要好和比重要輕,最簡單的開餌就拿鴨飼料泡發,加雪花粉減輕比重和霧化,加拉絲粉開拉餌垂釣都OK的。一般水域不偏口,土鯪、麥鯪、泰鯪,都可以用腥香味型餌料垂釣。

釣土鯪魚的窩餌可先將花生麩打磨成粉,將一份花生麩 粉、二份麥麩、一份玉米粉拌和,用開水沖燙,等待溫度降至50℃左 右,按1千克餌料加一個曲酒餅的比例加曲酒餅拌和發酵24小時。使用時,再拌上砸成拇指大小的花生麩餅打窩,形成一個可見可嗅可食的立體大窩。

鯪魚的主要一般用1.5號-2號,子線:半斤以下用0.6號,1斤以下用0.8號,1-3斤用1-1.5號,建議採用大力馬0.2到0.4號,當然釣鉤也應相應調節分別為白袖5,新關東0.3-0.5號,最大用到風行挪威新關東0.5號。鯪魚嘴細,鉤不宜大,子線以能釣起魚為基礎,越細越好,增加魚的入口舒適性 。鉛墜到底,子線越簡訊號越准。,同樣是讓雙鉤臥底,縮短子線有利於加快魚就餌信號的傳遞,使浮漂更快地展現出漂訊,對於釣鯪魚來講,可以更早抓住提竿時機。

鯪魚的吃相很輕,浮漂通常只會輕微點動,有時候黑漂又是鯪魚正在準備吃,還沒有真正開品的漂相,提竿也不會中魚。因此釣鯪魚要求全神貫注,而且要眼明手快,否則通常會錯過提竿時機,從這個意義上說,釣鯪魚要求浮漂調得非常靈。另一方面,鯪魚的嘴呈「天包地」結構,喜歡刮食石頭上的青苔,浮漂調得太靈,不利於鯪魚就餌,鉤和餌在水底的狀態最好是雙鉤臥底,子線彎曲,這又要求浮漂調得非常鈍,而鯪魚漂相本身就很輕很鬼,太鈍又影響提竿時機,這樣看來調靈是為了及時抓住魚訊,而調鈍是被迫配合鯪魚的嘴形和就餌習慣。

釣土鯪一般都採用底釣法,用漂一般宜選用靈敏度較高的瘦長身漂,調漂時通常可按基本的調四釣二,調五釣三的方法進行調漂都可以。但一般經驗比較豐富的釣友會將浮漂調的很靈敏,有時釣一目或半目,這是因為土鯪吃食時的動作太小,調的目數低能在土鯪吃食時清晰體現出「黑漂」這個動作,這樣有利於釣者及時反應並作出判斷。做為休閒釣手來說,並非就一定要按照理論來調漂,也不必像競技釣手那樣要求嚴格,只要你對自己用的那支浮漂了解,不管你調幾釣幾,調靈也好調鈍也好,能抓住眼睛所看到的信號就可以了。

鯪魚可以說是兩廣地區釣魚人最喜歡釣的魚種,沒有別的原因,一個字——猛!可以這樣說吧,鯪魚的衝力跟速度可以算得上是我釣過的淡水魚類中最猛的一種,鯪魚主要有三種:泰國鯪、麥鯪和土鯪。力氣最大的是泰國鯪,一條三斤重的泰國鯪中鉤後的衝力不比十斤重的野鯉小;麥鯪的力氣也不比泰國鯪差多少,一條五斤重的麥鯪如果用3.6米手竿釣到可能要扔十幾次竿才能搞上來;土鯪的力氣相對以上兩種鯪魚而言稍微小一點,但速度超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