懷化一家先後有6人參軍,7次立功

2019-09-09   懷化文摘

沅陵一家先後有6人參軍,7次立功——

「紅色」家風梓里傳

湖南日報·華聲在線見習記者 李夏濤 通訊員 瞿雲 向傑

連日來,在沅陵縣官莊鎮掀起一股報名參軍熱潮,16名青年完成政審及體檢,即將奔赴軍營。

「我們鎮適齡青年積極參軍入伍、報效國家,連續多年每年參軍入伍10人以上。」官莊鎮武裝部幹事翟智介紹,這與受魏家「紅色」家風影響有關。

據了解,官莊鎮黃壤坪村魏庭梅一家有6名現役及退役軍人,7次獲軍功章。每逢徵兵,魏庭梅主動擔任宣傳員,講述其兒孫入伍成長曆程,激勵適齡青年參軍報國。

沅陵是革命老區。1940年出生的魏庭梅,經常聽父輩們講述發生在沅陵的紅色故事,從小立下參軍志向。後因兩位哥哥患病早逝,他無奈放棄參軍機會,留下照顧家庭。

1972年,魏庭梅當上當地民兵營長。他帶領民兵積極訓練備戰、維護治安、搶險救災,民兵營連續2年被縣裡評為先進單位。

雖說「民兵也是兵」,但年輕時未實現參軍夢,讓魏庭梅始終心存遺憾。「沒有國,哪有家?」魏庭梅決定,從魏家下一代人開始,只要年齡達到,必須報名參軍。他先後把6位兒孫送進軍營,為國防事業作貢獻。

魏庭梅的大兒子魏賢慧於1981年入伍,在魏庭梅「百封家書」教導、激勵下刻苦訓練,考上軍事院校,成為一名軍官,在部隊奉獻16年後轉業。

1990年3月,三兒子魏光輝也來到原陸軍第31集團軍某部服役,從普通士兵干起,當上了班長。魏庭梅每半月給他寫一封信,激勵他在軍營建功立業。

「在部隊再苦再累,只要收到父親的信,渾身就充滿了力量。」回憶當時情景,魏光輝說,他沒有讓父親失望,拿過全師射擊第一名、全師教學第一名、全師演講第一名,並於1994年入南昌陸軍指揮學院學習。

「革命戰士一塊磚,哪裡需要哪裡搬。」在部隊期間,魏光輝所在單位多次進行體制改革,無論是由陸軍轉隸為武警,還是崗位多次調換,他都沒有向組織提出過任何要求,表現十分突出,25年軍旅中收穫了3枚軍功章,獲得各類先進和標兵獎勵10餘次。2015年,魏光輝光榮退伍。

大孫子魏江自幼耳濡目染,從小立志從軍。2008年,他入伍到山東濟南武警某部,連年被評為優秀士兵,後轉為士官,第三年就入了黨。服役期滿後,他和20餘名退役戰友成立工程機械公司,成功創業。

2015年,二孫子魏尉少雄大學畢業,魏庭梅把他叫到身邊,鼓勵他報名參軍。當年,魏尉少雄來到桂林某部服役,並於第二年考入國防科技大學,如今已成長為一名優秀基層指揮員。

在魏家,先後有6人參軍報國,各有建樹。大兒子魏賢慧2次立功,三兒子魏光輝3次立功,孫子魏江、魏尉少雄在部隊多次評先評優。此外,外甥吳美2次立功,女婿楊文勝多次被評為優秀幹部。

「魏家家風中『民族興亡、我之責任』的家國情懷,影響了當地一批批年輕人,激勵他們投身國防事業。」沅陵縣武裝部負責人介紹,近年來,官莊鎮多次被評為全縣徵兵先進單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