榕城的佛跳牆配青紅酒

2019-10-21     大羅言酒

「榕城」福州,簡稱「榕」,位於福建省東部、閩江下游及沿海地區,是福建省省會,福州建城於公元前202年,是中國東南沿海重要都市。

福州歷史悠久,戰國秦漢時,福州閩族先民與越王勾踐後裔融合形成閩越族地方政權。之後,漢武帝平定閩越,遷民於江淮之間,福州這一繁榮的地方王國曾一度凋零衰落。

晉太康三年(282年),太守嚴高築子城,鑿西湖、東湖灌溉農田。東晉衣冠士族與百姓南渡,許多姓氏舉族入閩,帶來中原地區先進的生產技術和文化,促進福州經濟、文化的復甦與發展。唐開元十三年(725年),升福州為都督府,府治設在州城內(今鼓屏路),福州之名始用至今。

唐末,王審知主閩,建閩國,在子城外築羅城和南北夾城,北面橫跨越王山(即屏山),並將南面九仙山(即于山)、烏石山圍入城中,開鑿了繞護羅城南、東、西三面的大壕溝,奠定「三山鼎峙,一水環流」的獨特城市格局,福州從而有「三山」別稱。

福州地區通用福州話,本地人稱之為平話(一說:百姓話(意為民間話,在福州方言中百姓讀快點和平字的差別細微))。福州方言(閩東方言)是漢語的八大方言之一,在唐末五代期間就已定型,在福建方言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福州民間習俗可分為節俗、婚喪壽事俗、鄉俗、食俗、穿戴俗五大類別,主要有鬧花燈、踩高蹺、舞龍燈、舞獅子、賽龍舟、登高等民俗活動。

福州所有的民俗,「都是前人做後人傳」(福州俗語),因鴨蛋與福州話發音「壓浪」諧音,漁民出海祈求沒有風浪,也有「壓亂」的意思,故福州人稱它為「太平蛋」。

遇喜宴、生日、餞行、過九(虛齡遇九者)等,都要吃太平面。但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們的胃口越來越小,廚師們以鵪鶉蛋、鴿蛋代之,這樣既細雅,又有原意,逐漸成為一種新俗。況且鵪鶉與安全諧音,頗有意義,很快被群眾接受。

福州傳統有個「拗九節」,已出嫁的女兒都要在正月廿九煮「拗九粥」,趁早送回娘家孝敬父母。迄今福州郊縣仍保持此俗,但城區的「拗九節」卻漸漸被「母親節」所代替,一到這個節,花店生意就格外的好。在酒樓里也可以看到為父母親而設的宴席。

閩菜世界聞名,福州菜是閩菜的代表,閩菜有「福州菜香飄四海,食文化千古流傳」之稱。福州人的口味偏甜、酸。當地的風味小吃有魚丸、拌面、肉燕、蝦酥、蠣餅、光餅、鼎邊糊、春卷、炒粉、福州線面等數十餘種。

肉燕

是福州小吃中最精巧的一味。用豬肉捶打成茸,製成薄如紙的燕皮,再包餡成肉燕,可謂「肉包肉」,煮熟時溫潤剔透,也是福州宴席大菜「太平燕」的主角。

鼎邊糊

配蝦酥是老福州的地道早點。福州立夏舊時習俗家家戶戶抆鼎邊糊,鄰里互贈,以示常來常往「一抆就熟」。

光餅

相傳光餅是戚家軍的行軍乾糧,工藝到位的光餅油光發亮,脆而微咸,嚼來有淡淡回甘。征東餅、福清餅、蔥肉餅等都算是光餅的「里親外戚」。

蠣餅

福州早年的蠣餅名副其實,小海蠣做餡,有著濃郁的福州風味。油炸時很講功夫,標準的蠣餅是四周酥脆,內里鬆軟膨脹成「彌勒腹」。

佛跳牆

福州一道名菜,又名滿壇香、福壽全。相傳,它是在清道光年間由福州聚春園菜館老闆鄭春發研製出來的。佛跳牆富含營養,可促進發育,美容,延緩衰老,增強免疫力,乃進補佳品。

除此以外,蝦油和青紅酒堪稱老福州飲食文化的精髓。蝦油,俗稱」魚露「,福州人餐桌上必不可少的一道調味料,福州話」哈右「,閩菜常用的調味料之一。

青紅酒最早可以追溯到閩越王,並且得益於喜慶,青紅酒更多的用來款待客人、逢年過節自飲,或女子坐月子。一年釀造大幾壇,入冬時就可以喝,一會兒腸胃跟手腳就溫熱起來,美滋滋的。

剛喝到青紅多半輕視,畢竟剛入口的青紅酒過分溫婉,不夠潑辣。於是一碗接一碗,毫不惜量,猶如酒神附體。但出門走兩步,待微風一吹,頃刻間就要倒下,藥效堪比「蒙汗藥」。

但是習慣了這個量之後,建議配上蘸螃蜞醬的海蜇,一碗淡淡的清粥,必要有一碟老手藝炒的肉絨,鬆鬆綿綿,咸中有甜。還有橄欖、李干這四季不膩的零嘴。這才是福州味道的調調。

福建雨量充沛,多紅黃土壤,具有種植茶葉的優越條件。綠茶、烏龍茶、紅茶、花茶、白茶和緊壓茶是我國六大茶類,除主要為少數民族飲用的緊壓茶外,其他五大茶類福建都有大量生產,且幾乎每縣都產茶。福建茶葉生產歷史悠久,南唐時閩北已有「北苑御茶園」,飲茶風俗為全國最盛之地,已成「家不可一日無茶」,形成獨有的飲茶風俗。

*本文圖片部分來自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LeVz-20BMH2_cNUgFv0G.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