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兩天狗子在一篇文章中和大家聊到了芬蘭在二戰後與蘇聯簽訂了合作協議,並基於AK47第三型開發了RK62突擊步槍作為制式武器。而RK62核心部件基本照抄AK,只是在一些細節上針對AK進行了優化。
RK62的原型在1958年定型,新的突擊步槍是有了,輕機槍自然也得跟上。尤其是芬蘭在50年代還裝備著拉蒂M/26輕機槍,而這批機槍用的還是僅此一家的7.62x53mmR全威力步槍彈。因此芬蘭琢磨著肯定得搞一款和RK62彈藥通用的班級輕機槍。
早在1954年,芬蘭在進口AK47第三型的時候也進口過一批RPD機槍,但芬蘭人似乎並不喜歡RPD,而且在逆向仿製時出現過不少供彈上的問題,因此芬蘭人打算自個重新設計,而這次他們把參考對象放到了捷克Vz.52上(ZB.26的直系後代)
Vz.52
Vz.52是一種雙模供彈的機槍,可以使用上置彈匣,也可以通過彈鏈供彈,而且也使用7.62x39mm中間威力彈,芬蘭的KK62可以說有很多元素都借鑑了捷克這批機槍,但在細節上又有相當程度的簡化。
比方說Vz.52有兩個扳機,一個半自動,一個全自動,而KK62則只有全自動一個選項。VZ的雙模供彈也被芬蘭人砍的只剩下彈鏈供彈,而彈鏈供彈的方式則是用RPD那種,但撥彈系統依舊是VZ的,畢竟RPD那套撥彈杆太大了。
講道理,作為一款打中間威力彈的班用機槍,採用蘇式的不可散彈鏈對戰術機動是不利好的,畢竟提起槍跑路的時候,誰都不希望拋彈口那邊還拖著一條「腸子」,而且芬軍也確實吐槽這個設計很沙雕(芬蘭人為啥不用半可散彈鏈?)
Vz.52可以快換槍管,但KK62沒這功能。或許是芬蘭人在這上面吸收了一些PRD的理念,畢竟二戰之後的戰爭邏輯完全機動化,班用機槍在作戰中基本沒啥機會換管子。
而Vz.52之所以保有這個功能,一方面是因為他們全家能都快換槍管。二方面是Vz.52原本設計用於打7.62x45mm步槍彈(介於中間威力彈和全威力彈之間),而且可以架在三腳架上射擊,屬於通用機槍概念,因此換槍管有必要。
其他方面,KK62基本和Vz.52一致。同樣的長活塞導氣杆、同樣的偏移式槍機閉鎖,甚至連拆卸方式都一樣——先按下,擰開槍托後面的復進簧,然後就能把機匣帶著槍管全部卸下來了。另外這兩貨都用握把充當拉機柄,芬蘭人也真是不喜歡整活...
最後談一下這把槍鬼畜的射速,KK62理論射速1000-1100發/分鐘,這趕得上當年的MG42了。但實際上班用武器一般也沒必要這個射速,你就看冷戰時期那些班機絕大多數也就600-800r/m。這一方面是二戰後自動武器普及化,機槍的核心作用下降。二方面是過高的射速本身就會帶來後坐力的飆升,一個短點射過去的散布非常誇張。德國MG42當年玩的也不過是用高射速打出一個子彈風暴,用面代替點來提高命中機率。
而KK62的研發已經是50年代末了...這個時候還講超高射速真是讓人摸不到頭腦啊。
所以,德意志正統在芬蘭???
不...芬蘭人現在一般是拿PKM當輕機槍用,KK62已經沒市場了,所以依舊是戰鬥民族正統在芬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