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到反坦克步槍,估摸很多人能想到蘇聯的PTRD,PTRS;亦或者是英國博伊斯、德國Pzb39之類。但這些都是二戰時的武器,回到一戰呢?大機率只能想到德國那把放大版的毛瑟13.2mm T-Gewehr。
之前我寫過一款英國在一戰末期研發,但沒上過戰場的戈薩爾12.7mm反坦克步槍,今天則再和大家聊一把美國作品,同樣是一戰末期研發,同樣沒上過戰場的12.7mm溫切斯特反坦克步槍。
一戰時期,隨著坦克和飛機的威脅,各國都開始認識到傳統的中口徑步槍彈在對付這兩的時候非常乏力。其中德國人面對大量英法坦克的壓力最大,因此也最早將13.2x92mm用於放大版本的毛瑟步槍上以對付坦克,美國人在1918年繳獲這批武器之後,也尋思要開發一種大口徑槍彈。
與德國人一樣,早先美國人在開發大口徑時候也是優先考慮使用在機槍上,他們將設計機槍的任務丟給了白朗寧,而配套的12.7mm子彈的研發則丟給了溫切斯特連發武器公司。不過機槍的研發需要時間,因此陸軍軍械司打算先造個反坦克步槍出來應急。
1918年12月,溫切斯特的工程師德溫·普格斯利(Edwin Pugsley)完成樣品,並提交了轉栓式12.7mm反坦克步槍的專利。在測試時,它能在100碼(91米)穿透22mm的表面硬化裝甲,500米距離上能擊穿19mm均質鋼板。這個數據算不上多好,但對一戰的坦克而言也基本夠用。
這款槍整體外形類似1917年,同樣是溫切斯特公司開發的博爾頓機槍,這批機槍主打燃燒曳光彈,原本計劃用來對付德國人的齊柏林飛艇。但一戰後期德國已經開始玩歌利亞轟炸機了,所以博爾頓胎死腹中。但這把反坦克步槍至少在外形上傳承了博爾頓機槍。
博爾頓
這把槍有幾個很有意思的設計,先看它的握把。是不是很熟悉?這就是白朗寧M1911手槍的握把,溫切斯特直接把1911的拿來用了...而且溫切斯特並沒有給它設計拉機柄,而是直接將這個握把當做拉機柄使。這種設計能明顯加快上彈速度,因此溫切斯特給其配了一個從側上方供彈的5發彈倉。
槍機的話則純粹就是一個山寨放大版毛瑟,它有毛瑟標誌性的可約束抓殼鉤,垂直的兩片大閉鎖突筍。這個也很好理解,一方面是毛瑟槍機以堅固著稱,足以發射大口徑步槍彈。二方面是美國人當時自己的步槍也是山寨毛瑟的春田M1903,不用動腦子的照搬真香。
溫切斯特反坦克步槍的槍管位置還有一對耳軸和彈簧,耳軸在圖2中顯示用於連接一個固定支架,而彈簧則是用來吸收槍身後坐時的衝量。畢竟我沒在這把槍上看到膛口制退器,如果不採取一些後坐緩衝設計的話,射手的肩膀估計特酸爽。
在老照片中還能看到它帶有一個光學瞄準鏡,支架固定在彈匣井上,或許美國人那會兒就有考慮將這貨當做反器材步槍使。
正如前邊所說,這把槍的原型亮相已經是1918年12月,一戰這會兒已經結束,所以這把溫切斯特反坦克步槍也沒了下文,具體造了幾支沒數據。唯一可知的現存樣品存於美國懷俄明州科迪市的槍械博物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