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深化你的邏輯思維,從而獲得結構化的強大表達能力?

2019-11-01     慕妤說

設想一下,你和同事在開會。

現在老闆拿著手頭上的業績報表,問大家為什麼今年的業績無法達到既定的目標。一般情況下,輪到你發言時,你會怎麼表現?

是不是擔心老闆不要點到自己的名字,然後輪到你的發言時,你卻只能隨便用一兩句搪塞過去,簡單地說:

「這個問題……我覺得,應該跟市場的變化有關吧,畢竟景氣有不好的趨勢。」

你以為這樣的表達很有看法,沒想到你的另一個同事,姑且稱他為Ben,卻自然大方地說出自己的看法:

「老闆,對於這個問題,我覺得是由三方面的原因造成的。第一就是我們的銷售團隊還沒有充分發揮出自身的能力,無法投入更多的專注力在工作上;第二就是對產品所制定的營銷策略,沒有及時調整,導致流失了很多潛在客戶;至於第三,就是產品需求的問題,這款產品針對的客戶群體不夠明晰,無法挖掘人群的內在需求。想要解決這個問題,就需要從這三方面入手。」

你聽完之後,是不是突然會覺得:「哎呀,我就是有這種想法啊,我原本對這些方面也有相似的看法,可為什麼就是說不出來呢?」

這就涉及到語言組織上,有關邏輯思維的問題了。

你為什麼無法邏輯地進行發言?

我們每個人都會「說話」,但「說話」跟「表達」是兩個不同的概念。

前者是想到什麼就說什麼,而後者則是一種經過邏輯思維串聯後,而所形成的有組織、有順序的講話內容。

你說話可以喜歡怎麼說就怎麼說,然而表達,就需要懂得怎麼去「思考」了。

那些很快就能夠形成個人觀點,對問題有著精準分析,並以此組織成語言而侃侃而談的人,並不是因為他們比其他人「聰明」,而是他們的思維形成了某種表達的「邏輯慣性」。

當你還在想要表達什麼而感到手足無措的時候,他們就已經通過這種「邏輯慣性」,在腦海中依照預設的架構,迅速得出分析的結論,提煉出表達的中心點,從而有目的地進行一系列的發言。

既然這樣,問題就來了:怎麼才能夠獲得這種表達上的邏輯思維慣性呢?

在此之前,首先要了解到自己發言沒有邏輯的問題所在,對比一下自己是不是也是存在著相同的情況。

當一個人沒辦法進行邏輯性的發言時,通常都離不開以下三大問題:

1,找不到表達的重點,也就是無法說明What;

2,無法對事物進行歸類,也就是無法說明Why;

3,不懂得就事論事,也就是無法說明How;

想要提升自己的邏輯表達力,就需要從解決著三個問題入手。我用一個例子對比一下,這三點是如何影響我們的表達的。


例如你是一家圖書館的管理員,別人問你:「你們這家書店,都有什麼藏書呢?」你會怎麼回答?

如果沒有對上述三個問題的梳理,你可以就會以「說話」的思維去回答:

「我們這個圖書館藏書的數量很多,種類豐富,包括了自然科學、小說詩歌、人文社科,經濟發展,政治法律等書籍都有收藏。以後圖書館擴充後,藏書數量將會達到100萬冊。」

這個回答,看似沒什麼問題,但一旦你對比一下,按照上述三點去組織語言的回答,你就會有不一樣的感覺了:

「我們圖書館一共有藏書80萬冊,種類繁多,分別有哲學、社會科學、自然科學、綜合性圖書等五個類目。(要表達什麼的中心點,說明what)

按照圖書數量排序的話,數量最高的是社會科學類的圖書,共50萬冊。而中國文學這個類目,是我們圖書館藏書的核心構成部分,其中包括小說類的圖書8萬冊,散文和詩歌類的圖書合共5萬冊。(闡述為什麼是這個中心點,對事物進行歸類,說明why)

現在圖書館還在擴充藏書規模,預計完成之後藏書數量會達到100萬冊。(最後解釋如何做,就事論事,說明how)」

作為一個信息的接受者,你認為哪一種說法,會給人留下更加清晰、深刻的印象呢?肯定是後者了。

因為後者這段話,就很好地具體說明What、Why和How三個部分,於是留給大腦的印象也就會特別清晰,從而更容易去接受這段信息。

為什麼要具體呢?

因為表達要具體,才能夠給別人留下深刻的感覺。試想一下,女朋友問你當初為什麼會喜歡她,你的哪種回答會讓她更有感覺呢?

第一種:我從第一眼看到你,我就喜歡上你啦。

第二種:從我第一眼看到你坐在操場上看書,然後收拾東西轉身離開,不小心撞到迎面走來的朋友,那時你摸摸疼痛的額頭,繼而跟朋友相視燦爛地笑了起來,那種可愛,那種羞澀,那種清婉,深深吸引了我。從那時開始,我就已經喜歡上你了,我想用一輩子的時間去照顧你。

第二種的說法,是不是給人更有「畫面感」呢?也會給人更加深刻的感覺呢?而不是像第一種說法那樣,說了等於沒說。

上述這段話說明了what、Why和How,而且做到了具體展示,自然就讓別人更容易明白了。這就是表達的邏輯思維。


構建結構性的邏輯思維

當你在開口表達之前,弄清楚你要談論的what、why和how這三個問題,你就有了表達的內容。

那如何組織這些表達的內容呢?表達的形式有很多種,但如果從組織內容的角度出發,把零散的內容結構化的方式,只有兩種:

1,自上而下進行分解;

2,自下而上進行歸納;

這就是結構性思維的運作方式。

例如我們熟知的金字塔原理表達,就是其中一種比較常用的自上而下的邏輯語言組織框架。

金字塔的頂端就是What,也就是中心觀點;塔身就是Why,解釋為什麼得出這個觀點;最後塔底就是How,如何處理這個觀點。

從頂端到低端,逐層分解,不斷深入闡述,那一層對應一個要談論的問題,也就是what、why和how。

回想一下文章開頭同事Ban的回答,看看是不是用自上而下的結構回答老闆呢?

「老闆,對於這個問題,我覺得是由三方面的原因造成的。(中心觀點或者結論,就是what)

第一就是我們的銷售團隊還沒有充分發揮出自身的能力,無法投入更多的專注力在工作上;第二就是對產品所制定的營銷策略,沒有及時調整,導致流失了很多潛在客戶;至於第三,就是產品需求的問題,這款產品針對的客戶群體不夠明晰,無法挖掘人群的內在需求。(根據中心觀點,分解成三個講述的部分,說明Why)

想要解決這個問題,就需要從這三方面入手。(根據why的原因,說明如何解決的問題,就是How)

這就是自上而下的表達結構,用寫作文的話語來說,就是「總、分、總」了。

當然,在日常生活當中,這三個部分,可以會被分散在對話當中。有時你只說了觀點what,別人就會接著問你why;或者你說完了why,別人就會期待你繼續說出how。

無論如何,當你需要組織說出一段話的時候,這個形式是基本的運用。

而至於「自下而上地進行歸納」,在表達結構當中,則是一種梳理表達內容的做法。例如當你無法確定要討論的主題,或無法確定應如何做下一個層次的分解時,也就是我們對問題或信息掌握不全面的時候,我們可以採用自下而上的方法。

值得注意的事,儘管我們有時可以用自下而上法進行歸納性的思考,但進行表達時,我們仍然是使用自上而下的結構去鋪排內容。因為只有「先總後分」的方式,才能最有效地將信息傳遞給讀者。


那怎麼運用「自下而上的歸納」整理表達的內容呢?簡單舉個例子。

例如你想去旅遊,由於沒有一個確切的目的地,但你對目的地有一定的要求,好比是去一個有人文風景,也有現代化建設,同時遊客不會太多,環境比較清靜的地方。

那麼針對這些特徵,往上總結通過篩選,你就可以得出幾個城市,如湖南常德、河南開封、四川綿陽、江蘇蘇州等幾個城市。

然後在這個基礎上,繼續考慮住宿和旅遊玩時間的問題,往上歸納,你覺得河南和江蘇比較容易安排。

最後再考慮費用的問題,你決定去江蘇玩會更划算,從而最終確定你的目的地。

這就是「自下而上歸納」的結構性思考。

當你經過「自下而上」的總結之後,這時你要跟別人表達,你就可以運用「自上而下」的方式去組織總結到的內容了,如:

「我下個星期打算去江蘇蘇州去玩,我查過了,這段時間去那邊的機票很便宜,可以省下更多的錢用在住和玩上面。而且,蘇州我覺得是一個人文風景和現代化建設結合得很好的地方,作為國家生態園林城市,環境肯定很好了,這種日子遊客又不會太多。所以去那邊放鬆幾天,也算是不錯的選擇。」

經過這樣的對比,可以明白到,通過「自下而上」的歸納,解決what、why和how分別是什麼的問題,而通過「自上而下」的分解,則是組織內容去講述what、why和how這三點問題。

有了這種結構性思維,表達的思路是不是更清晰呢?


內化你的表達框架

在我們要開始進行表達時,一定要想好,我們應該要怎麼對應表達的框架,去組織相關的說話內容。

想要提高自己的表達能力,我們就不能是想到什麼就說什麼,要懂得把表達的結構內化成自己的表達思維。要做到這一點,當然就是多做練習了。

試想一下如下清靜,你參加好兄弟的婚禮,然後突然被婚禮主持人抽到要上台講話,這個時候你要說什麼呢?

如何構建表達的框架去組織語言呢?

正如前文說,如果你不知道要說什麼,就先解決what、why和how這三個問題:

1,構建要表達的中心觀點;

2,說明為什麼你有這個觀點,列舉例子;

3,最後如何解決這個觀點的問題;

通過「自下而上」的歸納,你把捕捉到的各種信息,如現場情況,自己參加婚禮的感受,以及你和朋友之間的共同經歷等等,以此總結出一個表達的中心點——這位好兄弟重要要結婚,懂得去照顧別人了。

然後圍繞這個觀點,說明為什麼你會得出這個觀點,舉出以前朋友不會照顧人的例子跟現在的情況去對比。

最後,就是針對這個觀點,提出如何做的方法,就是給這對新人送上祝福。

綜合起來,你就可以通過「自上而下」的方式去組織表達的框架了:觀點的講述——以你朋友的故事去舉例說明——最後送上祝福。於是你就可以這麼說:

「大家好,我是新郎哥的好朋友,今天很高興參加他的婚禮。從我看到新郎牽起新娘的手那一刻我就發現,這個男人,終於都要長大了,他從被照顧的人,變成了會照顧人的人。

我和新郎已經認識了十幾年,幾乎什麼事情都經歷。一直以來,無論發生什麼事,他都是被我們好朋友重點照顧的那一位。我們也很煩惱,作為男人,為什麼就不能成熟一點,有擔當一點呢?

後來他認識的新娘子有一天新娘子突然不舒服,發燒到將近39度,他急的那個樣子,我都替他擔心。但他再沒有問我們怎麼辦,而是二話不說,就立刻驅車送新娘子去醫院,全程照顧著她。我們問他有什麼需要幫忙,他說不用,他自己就可以搞定。

現在看到他結婚,要成為別人的丈夫,我真的由衷地替他感到高興,因為他已經不再是那個被我們照顧的小男生了,他懂得怎麼去照顧自己心愛的人,就是新娘子。

所以在這裡,我祝福新郎和新娘百年好合,永結同心,當然,最重要的就是早生貴子啦!謝謝大家!」

經過這麼去梳理和組織表達的內容,表達起來是不是更加有條理和清晰呢?

只要平時加以練習,不斷將其內化成自己的思維習慣,經常有意通過結構性思維去梳理自己的構建自己的表達框架,你的表達能力自然就獲得顯著的提升了。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LDjhJ24BMH2_cNUgKckZ.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