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水口山鉛鋅礦,喚起童年的記憶

2020-01-06     宜豐會長大叔

這裡是世界聞名的鉛都,是中國鉛鋅工業的搖籃,也是生我養我的地方———水口山鉛鋅礦。

水口山礦務局位於湖南省衡陽市以南40公里處的湘江之濱,鉛鋅礦開採遠溯於漢,始建於清光緒年間,至今已有121年歷史。

這條水泥公路連接鉛鋅礦和松柏,右手邊的公路原來是小火車軌道路基,鉛鋅礦三面環山,從這裡敞開一個口子,通向松柏,通向外界。

早在宋神宗時期,水口山就有民間開採礦石,至光緒22年(1896)年收歸官辦,成立「水口山礦務局」,實行規模化開採,當時鉛鋅產量占世界總產量的三分之一,被譽為「世界鉛都」。

曾幾何時,浩浩蕩蕩的來自全國各地的有志青年,滿懷激情和抱負,來到古老礦山,投入到熱火朝天的開礦採礦運輸冶煉等行列當中,有多少熱血男兒為礦山的建設奉獻了自己的青春和生命。

曾幾何時,這裡紅旗飄飄,人潮湧動,號聲震天,是毛澤東早期親自開闢的工人運動陣地,爆發了震驚中外的「水口山工人大罷工」,八百礦工上井岡,成為井岡山革命根據地紅軍的中堅力量。

曾幾何時,這裡是礦山政治文化交流、教育醫療建設、文娛體育活動等等的匯聚中心,集全國最好的設備,最專業的技術人才,最優秀的職工隊伍,最雄厚的師資力量為一體,這個小小的山窩裡,車水馬龍,人來人往,好不熱鬧。

曾幾何時,小小礦山,藏龍臥虎,人才濟濟,文娛體育活動掀起一遍又一遍高潮,戲院、電影院、球場常常是燈火輝煌,座無虛席......兒時的我們都以自己是水口山礦務局的子弟而感到自豪。

但是,隨著礦山資源的枯竭,企業改組改制,廠房搬遷,人員轉移分流,礦山職工由最早的好幾萬逐漸減少至1萬,最後只剩下8000人,大多數年青人都走出礦山,奔向大都市,留下來的除了部分看守職工,附近的村民,就是老弱病殘失去勞動力的老礦工及家屬,曾經輝煌一時的礦山逐漸變得冷落蕭條,房屋無人居住維修,漸漸倒塌,到處是廢棄的瓦片斷磚垃圾......令人感嘆!

現在讓我隨著自己的鏡頭,打開記憶的閘門,展開記憶的翅膀,穿越時空,在千瘡百孔的廢墟里,在破舊不堪的古宅院裡重新找回我那天真無邪快樂而又迷迷糊糊的童年。

這是礦區7號坑的井架,卷揚機通過粗大的鋼繩拉吊罐籠上下,礦工從這裡進出,礦石被裝進斗車提升到地面,送往選礦車間。

鉛鋅礦石


作為礦山子弟,我們都希望自己的親人高高興興上班去,平平安安回家來。

我的古老的礦山,你用自己豐富的礦藏養活了我們,因為你,我們父輩才遷徒到這裡,安身立命、繁衍下代,我們才得以生活成長,你是我們的搖籃,你是我們的家鄉,你叫我們如何不深深地感恩,如何不深深地懷念。

材料庫的易會才當時可是全國的勞動模範,雖然他已經故去好多年了,但他的節約每一顆螺絲釘每一顆螺絲帽的精神一直在百年礦山倡導發揚,現在都還有向他學習的標語呢。

這是全國勞模易會才與當時子弟一校學習標兵的大姐合影照。

這是卷揚機房大大的卷揚機

半邊街舊址

用斗車裝礦石,通過鐵軌運出。電車與上面的電線時不時擦出火花,曾經一派繁忙......

礦石送至選礦車間篩選

這棟選礦車間邊的房屋曾經是鉛鋅礦冰室,60、70年代沒有冰箱,酷暑難熬時冰室超級吃香,得到一塊冰不容易。

選礦車間皮帶運輸礦石

選礦車間的八層樓,小時候覺得好高好難爬,現在10分鐘就能上頂。

那時,全礦職工家屬都爬到八層樓來挑礦石,我們小孩子也跟在後面屁顛屁顛的,有時去給親人送開水,職工家屬都非常辛苦,常常是汗流浹背,腰酸背疼才掙不到幾個錢。

礦石通過小火車運出,產銷國內外。

這一片叫火車坪,原來是火車站,小火車每天拖著一節節的裝滿礦石的斗車拉著長長的汽笛聲「咔嚓咔嚓」緩緩駛出礦區,那拖著尾子的嗚鳴聲響徹礦區整個山谷......

這兒是水口山招待所,當時是整個礦務局最好的招待所,紅磚瓦房,結構好,周邊環境好,一般人都住不上,只有外地參觀團及領導們才能入住的。

現在改為水口山工人運動陳列館了。

招待所原來有四五棟平房的,現在只剩下二棟了。招待所被拆除房屋的位置左邊牆外是露天電影院,記得有人經常爬到牆頭上看電影。

再看看我們的燈光球場,這裡是我們童年時代的樂園,我們在這裡玩耍做遊戲,我們跳繩、跳橡皮筋、滾鐵環、鬥雞、打陀螺,我們玩丟手絹、老膺抓小雞遊戲,我們踢毽子、跳房子、變手上魔術......

曾經每邊有三個籃球架的,現在只剩下二個。

那時,礦區里的業餘生活就是去燈光球場看一場籃球比賽,去俱樂部翻翻為數不多的幾本報紙雜誌,再就是去電影院看一場喜愛的黑白電影。籃球比賽是最令人激動開心的事,我家就在球場邊,每次都可以占到最好的位置,只要有比賽,場場必看,礦區里誰投籃准,誰跑的快,我都還有印象,那些投籃高手都是我們兒時的偶像。

大球場對面是礦山俱樂部,俱樂部的右邊是讀書室,左邊為桌球室,每到過節還會舉辦娛樂活動及各類畫展,是礦工娛樂交流的場地,可惜原貌沒拍下,現只剩下黃土一片。


礦區大禮堂是放電影演戲召開大會的地方。

礦山幼兒園舊址,現為水口山鉛鋅礦社區服務中心。

幼兒園上面緊挨著的就是礦山露天電影院。

這是電影院的大門。露天電影票5分錢一張,每逢放電影,我們就扛著小板凳,早早入場,為家人占個好位子。最掃興的事就是電影放了一半,突然停電了,於是只有回家先睡覺,等半夜來電了,又立馬起來,跟著大人們一窩蜂往電影院趕,放電影的也繼續放,直到演完結束。如果看到一半下雨了,我們就得到居民房屋檐下躲雨了,一些帶了傘的就風雨無阻,冒雨觀看。露天電影院最鼎盛時期,場場爆滿,連電影院圍牆上都爬滿了人。《偵察兵》《鐵道游擊隊》《地道戰》、《地雷戰》、《小兵張嘎》等等都是我們常看的電影。

這條小板凳就是當年我們看電影用的,背面還有父親的手筆呢。

每次電影院外牆上貼出電影廣告,我們就興奮異常,大人們擔心買不到票,到處找關係託人買票,高年級的哥哥姐姐們擔心父母不一定會給伍分或一角錢買電影票,而我們小孩不用擔心,只管往裡面擠就好,不要票。學校有時會包白天場,那就是我們的節日。入場門口經常有醫院護士拿著一個噴霧器往觀眾口裡噴黃色藥水,甜甜的味道。


電影院的放影室原來有二層的,非常神秘,都不讓進的。小孩子好奇,總想進去看看,放電影的尹師傅和曾師傅是我們洋泗塘的鄰居,偶爾放我們進去一下,看到膠片放映機在慢慢轉動......誰會想到幾十年後電子產業這麼發達,不用進影院,人人一台手機想看就看。

我們小時候最喜歡坐在電影院的大螢幕下,而半邊癱的父親永遠都是坐在右手邊的電線桿子邊。他可是個電影迷呀,最支持我們姊妹看電影,看完回來還得講出中心思想。

這裡是忠字坪,忠字坪後面是大面積的職工宿舍。

這兒曾經是人們休閒的好場所。聽說忠字坪,修建於文革時期,原來的坪中央是一個巨大的「忠」字雕塑,一列小火車圍繞著這個「忠」字運行,儘管那是很遙遠的事了,但我還是有印象的。我依稀記得那微型模具小火車做的超級逼真可愛,繞著忠字假山「嗚嗚」環行,說的這裡,我想起了住在我們家的木工辛師傅及專門從事微型模具製作的丁師傅,我經常去他們木工房玩耍呢,最好奇的就是那些製作精細的小模具,他們的手藝都是超級棒,估計換到現在靠那門手藝去搞裝修,那了不得,如果二位師傅還在的話也有80多歲了。

忠字坪往右邊一條路通向養豬場,右手邊的房子曾經是水口山技校的宿舍,現在拆了。

這條路右手邊就是曾經的養豬場。

全國著名勞模易會才家住在養豬場對面的這棟房子。

梨子園居民區

梨子園後面是技校,技校後面的山是墳山。


有磚的地腳處是礦區女職工宿舍,宿舍對面是礦區理髮店及鍋爐房。

這兒原來是礦機關辦公的地方,如今成了鉛鋅礦活動中心。

這兒原來是礦區職工大食堂,現改為休閒活動場地了。

原來鉛鋅礦有二個食堂,一個是一食堂也叫大食堂,另一個二食堂也就是機關食堂。大食堂主要為井下職工服務,那時有專門做井下包子的,做好後有專人用木桶挑著送往井下給礦工吃,一般人還吃不到,在生活艱苦的年代能吃上幾個井下包子都是很快樂的事。

水口山鉛鋅礦理髮店,建於50年代的鉛鋅礦理髮店,半個世紀過去了,門上的「理髮室」三個字依舊赫然醒目。

理髮店雖然已破舊,但仍然保持著原貌,從外到內,還有裡面設施包括理髮用的躺椅、柜子、鏡子甚至牆上掛的圖片都是歷史年代的產物,原來有四把躺椅的,現在只剩下一把了,可以說比我的年齡大得多。

那個年代,礦工多為男性,在這裡理髮,理一次髮5分錢,理髮師傅是住在五子槽的袁師傅、白師傅及附近農村的康師傅等一共有四個。袁師傅已經作古,聽說白師傅還健在呢,都有80多歲了。

曾幾何時,這個小小理髮店成為礦工聚集的場所,理髮洗髮,談天說地,交朋接友。冬天這兒有地爐烤火,夏天這兒有吊風扇可以乘涼。我父親就是理髮店的常客,要找他去理髮店肯定沒錯。

小小理髮店,信息傳播快,國家大事、礦山新聞、小道消息乃至各家的流言蜚語無不囊括。

理髮店的興衰,也是百年礦山興衰的一個縮影。如今這個理髮店雖然落寞,依然有位女理髮師堅持在這給附近居民理髮。

鉛鋅礦鍋爐房,60、70年代鍋爐房燒過的煤渣里還有許多未燃燒過的,那時個個家裡都燒煤炭,都不夠用,於是都跑到鍋爐房來撿煤渣,我二姐說她每天早上清早就去撿煤渣了,小小年紀,就知道家裡人多負擔重,主動為父母排憂解難。

開水房,我家三姐每天都要提二個篾殼或鐵殼熱水瓶到開水房打開水。礦里有專門送水的職工,每天挑著木桶來這擔水。

職工專用洗澡堂,第一層澡堂,第二屋是更衣室加洗衣房。當時井下上來的職工都要到這洗澡,把工作服放到洗衣房,一個特大的洗衣機不斷旋轉,裡面都是職工的工作服,有專人負責清洗打理。現在想來那時的礦山,真的是蠻先進了。

沿理髮店左邊這條路往下走,就到了公共洗澡堂。這是男澡堂的正面,澡堂門框還在,里外斷牆殘垣,成了菜地。

澡堂有專人收票,澡票分兩種:一種是紅色澡票(免票)局職工用;一種是綠色澡票(2分錢一張,可以到澡堂附近的鍋爐房買),其他人用。大人們都得憑票才能進入澡堂洗澡,我們小孩子有票時就給,沒票時就往裡面沖,搶占位置,最早時是一個淺淺的浴池,後來才改為淋浴。每年大年前夕,澡堂對外免費開放,周邊農村前來洗澡的絡繹不絕。

女洗澡堂也倒塌了,被掩埋在雜草叢中。

這棟紅磚平房曾經是我們子弟一校的小學教室,原來並排著有三棟一樣的,拆了二棟建住宅樓,只剩下這一棟了。那時候,教室牆壁外貼滿了各色各樣的漫畫,同學們畫的好的作品也經常放在牆上展覽,印象最深的是三姐的一幅人物素描畫惟妙惟肖,打了90多的最高分。

往這邊走,左邊就是園山了,再上坡,往左,拾級而上就到了園山打點坪,肖春華家門前原來是一塊開闊的坪地,沒有右邊的水泥圍牆建築,站在這裡可以俯瞰鉛鋅礦。當年在這個坪里有一個木架子,木架子上懸掛著一個很大的鋼鐵圓筒,記得肖春華父親就是負責打點的,按時用鐵錘敲打這個鋼鐵圓筒,發出宏亮的「鐺鐺」聲,作為機關職工上下班的鐘聲, 我們稱作打點,因而,園山的這一邊叫「打點坪」。

左手邊上去就是打點坪。

這棟二層樓的樓房就是我小學啟蒙讀書的教室,當時一年級有四個班,我們這年級從84班到87班。

兒時我們女孩子經常玩的遊戲是跳橡皮筋,變換著各種花樣,不僅要跳得高,還得翻跟頭,跳的越高越好,翻的越直越好.......

教室前坪有水泥桌球檯,下課了我們經常在前坪上打桌球,跳房子(用粉筆畫成房子界線,分成二邊,雙方都阻止對方從自家線內房子出去,誰能平安出去就算贏了)。有時下午上課去的早,就坐在地上打石頭子或子袋子(用布縫成一個個的小袋子,裡面用谷糠等東西填滿當作子袋子來打),水平高的同學一把可以抓上好幾個......這些兒時的小遊戲,現在想起來真是樂趣無窮,不像現在的小孩子,父母外出打工,獨生子女成留守兒童,孤單少玩伴,點點大就是守著個電視和手機,沒完沒了,對小孩的眼睛及身心極為不利。

這間教室就是我一年級87班的教室,我還記得上學的第一節課,班主任何老師叫我當班長,第一件事就是帶頭喊:「起立!向偉大領袖毛主席敬禮!」不知道為什麼,是怕羞還是聲音太小,總沒讓老師滿意。兇巴巴的何老師說「再不叫好就不讓你當班長了。」......

園山教學樓的二樓當時是礦區721大學的教室,我大哥就在這裡念的大學。

這是教師宿舍房,教英語的蔣老師住在第一間,教我拉小提琴的鄒魯軍老師住在這棟房子的最後一間。

我們小時候學琴,不用出一分錢,還是老師主動到我們家裡做工作,勸導我們去學琴,哪像現在學門樂器要交那麼多錢。

水口山礦務局子弟一校校址,現在已改為聯盟完小了。那時候礦務局共有三個子弟學校,子弟一校在水口山鉛鋅礦,子弟二校在松柏,子弟三校在柏枋銅礦。


當時子弟一校的老師來自全國各地,有不少是從清華、北大、復旦等名牌大學來的,我大姐說教她中學的老師,不管是教語文、數學還是物理、化學,個個頂呱呱。我小時候喜歡看老師出黑板報,記得那個教大姐數學的黃老師黑板報出的相當漂亮,字寫的是一級棒。那些老師的音容笑貌我還記得,還有教我們的曹發娣夫婦都是從清華大學畢業的,水平相當高。

這是從姐姐們那裡搜來的子弟一校學生合影,後背的教學樓是主教學樓。

現在唯一剩下的一棟姐姐們讀書時就有的教學樓房。

這是1973年水口山團代會成員在水口山早期工人運動大罷工舊址康家戲台的留影。因為這是毛澤東早期紅色革命根據地,來自全國各地的人都到這來參觀留影。

順左邊上坡是園山,順右邊下坡是廣東房子,廣東房子的老平房已經不在了,原址上豎起了二棟樓房。

這排黃色瓦房是局領導和高級工程師的住房。當年這排房子夜間還有武裝民兵站崗。

第一套是礦長住的,前後住的都是礦長一把手。現在已經成為遺址保留起來了。

我還記得職工醫院外科手術專家黃天生住在最中間的那套房子。他們家有一個學手風琴的,常常聽到這房裡傳來手風琴琴聲。

民主村職工家屬平房

發小周竹就住在我這裡,讀書時還常往她家裡跑呢。

四十八間第一排房子的最左邊那間是鉛鋅礦的裁縫鋪,小時候人們都是是憑布票到商店扯布做衣。那時候最時髦的是的確良,燈芯絨,特別是醬色燈芯絨最受少女喜歡,非常緊俏,咔嘰布也不錯,最不好的是線布,布面粗糙又薄。

女孩子在冬天的時髦打扮是戴風雪帽。男孩子在夏天的時髦打扮是穿海魂衫,男孩子最喜歡的是軍帽。

我們家裡媽媽能幹,都是自己扯布自己剪裁縫製,我們腳上穿的繡花布鞋都是媽媽一針一線自己做的,雖然家裡人口多,經濟拮据,但是幾姊妹被媽媽打扮出去,還是蠻讓人羨慕的。我還記得讀小學四年級時,班主任單獨把我叫到辦公室,我以為自己犯錯了,緊張兮兮,結果老師是看上我腳上的蝴蝶結布鞋了,一定要我脫下來讓她仔細看看,還不停地夸咱媽媽能幹手巧。

下面這張圖是鉛鋅礦職工醫院大門舊址,想當年,全局職工有什麼重大疾病需要動手術開刀的都往這趕,因為這裡有全礦務局最出名的醫生,最好的設備,僅醫務室病房就有十來棟,在當時的小小礦山已經算大規模了。記得一病室是看門診的,二病室是內科住院部,三病室是外科住院部,醫院食堂的飯菜還非常好吃。

左手邊的房屋是二病室所在地。

菜地是原職工醫院的門診室,那棟白牆瓦房是中藥房和手術室。

醫院旁邊的這條路順坡而上是217隊,我的許多小學同學都是217隊子弟,217隊是為鉛鋅礦服務的勘探隊,礦山資源枯竭了,217隊遷走了,居民房子拆了,原址成了荒山或菜地。


這是217隊的大禮堂,我們小時候還在這裡文藝演出過。有時217隊也放電影,我們就爬到坡上的217隊坪里看電影,沒有座位,自己背條長凳去,看不到就站在凳子上看,我記得在那裡看過電影(從奴隸到將軍)。

217隊僅存下的幾棟空樓房,其他的早就倒塌拆除了。站在217隊山頂可以俯瞰整個鉛鋅礦。

經過217隊,再往上走就是尖子山。 翻過尖子山就是龍王山。

鉛鋅礦被群山環抱,附近有雷達部隊駐紮的尖子山,有開金礦的龍王山。那時學雷鋒做好事,經常和同學扯豬草走路送到幾公里遠的尖子山雷達部隊,這座石頭山我們不知爬了多少回,現在看起來怎麼那么小,兒時怎麼覺得好大好大。一路上同學們歡歌笑語,留下了無盡的快樂。

下面這座山是尖子山,可以看到山頂上小小的雷達。


這是駐紮在山頂的雷達部隊食堂,我們送豬草到部隊,還在食堂吃過飯看過戲呢。

下面的這棟樓房的原址是鉛鋅礦貿易商店,原來的貿易商店不存在了,現在這裡是集貿市場。

記得小時候跟著母親來貿易商店扯尾子布,那時尾子布蠻俏的,商店裡架滿了鐵絲,售貨員彼此之間用來找零錢開票什麼的,梭來梭去,互相傳遞。我們在貿易公司購買日常生活用品,許多商品都緊俏,需要憑票供應,例如:糖票、布票、肉票、煤油票、肥皂票。有些物資雖然不憑票供應,但是很難買到,例如:毛領子、打火石、尾子布等等。

鉛鋅礦糧店在火車坪,後來搬到集貿市場對面,每月得拿著糧食本子到糧店買定量供應的糧食和食用油,沒有糧票肉票就買不到米和肉。糧店裡大大的米斗,放油的漏斗及負責賣米的梁胖子我們現在還記得。

行走這在千瘡百孔殘恆斷壁的礦區小路,百年老礦猶如一位收藏我們兒時記憶的老人在向我慢慢敘說……

我的祖輩很早就在礦山做工,直到1949年解放,我的父親也成了鉛鋅礦礦工。

前些年,父親還在世時,母親堅守在礦山老家,我們常常回家看望,每一年回家家鄉都有不同程度的衰變,看到一棟棟礦山居民房在倒塌在消失,我多想挽留呀!那裡的一草一木、一丘一壑都有我童年最美好的回憶,它們早已根深蒂固地烙印在我的腦海里。

現在來看看我們家的房子。

這是我們家祖輩留下來的老屋,一棟清民時期風格的老宅院,座落在礦山的中心位置,背依局長工程師住房,四十八間、五子槽,前迎機關食堂、貿易商店、火車坪等,左手邊是燈光球場、俱樂部、紅色會堂、學校及菜市場,右手邊是礦區理髮店、職工澡堂、材料庫及礦山採礦區。

礦區的居民住房都是一排排的平房,唯有我們這一塊(叫洋泗塘),是錯落有致的民國風格農村院落建築,有二層樓的青磚瓦房,不錯的木板樓梯上下,房屋之間有走廊連接,四通八達,如果不出院落,就淋不到雨,曬不到太陽,可惜全景房屋尚在時忘記拍下它的原貌了。

媽媽說解放前,住在這個灣里的都姓吳,這大部分是大地主吳大綱的院落。解放後,土地改革,地主房收歸國有,這個大院就給礦山職工當居民房了,但是仍有部分自家房屋的村民居住在這兒,我們家的房屋就是自己的,屬於特例。我們家的廳屋還是這個灣里的正廳屋呢。

這裡出去就是燈光球場、紅色會堂及俱樂部

對麵廠房是鉛鋅礦的選礦車間


背倚礦長家屬房

右前方是鉛鋅礦材料庫

洋泗塘最鼎盛時有三十多戶人家,鄰里之間都非常融洽,現在隨著老的去世,年青的遷走,一戶戶解體,從二十世紀初開始,房屋就開始沒人住了,陸陸續續倒塌,變成了一片菜地了,最後只剩下母親等三戶人家看守家園了。那棟留下的灰牆青瓦房就是我們家。

因為位置好,去哪裡都很方便,礦區發生的大小事情特別是什么小道新聞我們經常是最早知道的。上班上學也是最近的,學校打鈴聲,我們在家都聽得到,那個時候礦區一到上班時間就有人準時「打點」。打點坪在園山(後改到俱樂部樓上),負責打點的職工到時間就用鐵錘敲打一個巨大的鋼鐵圓筒,發出響亮的「鐺鐺鐺」聲,響徹整個礦區上空,沒有聽不到的,一聽到鐘聲,我們就知道要上學上班了。

房屋雖然破舊,但老人家愛清潔,廳屋天井都打掃的乾乾淨淨。


寒來暑往,不知不覺中母親在這兒居住了60多年,我們也在這裡度過了最迷糊的童年。

因為這個大廳是整個村裡的正廳屋,只要是姓吳的,紅白喜事都可以在這裡辦理,最多可以擺上10桌酒席。在這個正廳屋裡我們見證了許多新鮮熱鬧的事,敲鑼打鼓取新娘,嚎哭大叫辦喪事,新聞採訪看熱鬧等等。

解放初期及文化大革命期間,房子緊張,往往都是幾口人家蝸居在一間房子裡,媽媽把大廳下面二間房子發給了礦里的其他職工住,都是半邊戶,所謂半邊戶,就是夫妻一方當工人,一方在鄉下務農。這個大廳可是住滿了人,天天都是爐火高照,熱火朝天,經常有礦工打來野狗拿到大廳來,演奏鍋碗瓢盆交響曲,那時的茶油才是真正的原生態,柴火灶加上新鮮茶油炒出的狗肉又香又好吃,一隻狗下鍋經常是拿大臉盆來裝,只要在場的都可以吃到幾口,那香味那場景現在還回味無窮呢。

這是我們家最早的門牌號碼,後來改為民主村1號,有段時間我的信都是寄往這個地址的。

這是70年代,大姐下放,鉛鋅礦拍宣傳片在大廳屋。

三姊妹在家門前留影

這是1995年7月拍攝的,那時走廊外的房屋還沒拆。

2010再來拍攝時走廊已種滿了大蒜,後面的房屋也不在了。

百年水口山鉛鋅礦,喚起童年的記憶

只有老母親還捨不得這棟祖傳的老屋,天天打點守候著。

百年水口山鉛鋅礦,喚起童年的記憶

母親把後院打點得清清爽爽,看不到什麼雜草。

百年水口山鉛鋅礦,喚起童年的記憶

同一個位置,這是我於 2005年8月拍攝的,當時右手邊吳敦海家的紅磚房屋還有雷躍家的老屋都還在呢。


百年水口山鉛鋅礦,喚起童年的記憶

二十世紀初,礦山閉坑,人走了一大半,洋泗塘也拆了一大半,剩下母親一人獨守家園。我們抽空就回家看看。

百年水口山鉛鋅礦,喚起童年的記憶

百年水口山鉛鋅礦,喚起童年的記憶

2005年8月母親在胡世芳家門前留影

百年水口山鉛鋅礦,喚起童年的記憶

胡世芳家是我們洋泗塘經營的最好的人家。一家九口人,長輩教育有方,兒孫勤勉有加,家前屋後總是整理的乾乾淨淨,那些年那些事,那些其樂融融的場景還歷歷在目。這張圖片拍攝於60年代末70年代初。

百年水口山鉛鋅礦,喚起童年的記憶

姐姐帶著五個弟弟其樂融融,真是劃時代的經典照呀!非常感謝胡世堅哥提供的這麼寶貴的圖片。

百年水口山鉛鋅礦,喚起童年的記憶

2010年5月8日拍攝時,胡世芳家的房子已經被拆了。記得他家門口曾經打了一個瓜棚架,胡伯伯很勤快,總是把菜土澆的濕濕的。


百年水口山鉛鋅礦,喚起童年的記憶

別看這麼老土的破屋,它卻有講不完的故事。

百年水口山鉛鋅礦,喚起童年的記憶

這裡的一丘一壑都有我太多的眷念。


百年水口山鉛鋅礦,喚起童年的記憶

那個年代家家戶戶都種菜,辣椒、絲瓜、南瓜等等,到了下午就要淋水澆肥,我常常跟著媽媽及小姐去菜地澆水。小姐挑水壓陀背的身影浮現在我眼前。

百年水口山鉛鋅礦,喚起童年的記憶

這條溝里流出的水是防空洞裡的井水,冬暖夏涼,非常清澈,記得小時侯水溝被堵攔,水滿滿的,洋泗塘住戶都在這條溝里挖水淘米洗菜呢。


百年水口山鉛鋅礦,喚起童年的記憶

細毛是我的髮小,也是兒時最好的夥伴,小時候我們同班,經常在一起撿廢鐵扯豬草,他最有辦法了,總是幫我,我們每次做的好事都是班裡最多的。

2010年5月洋泗塘部分房屋,發小細毛家的房子還在呢,現在就再也看不到了。

百年水口山鉛鋅礦,喚起童年的記憶

2010年5月,劉伍平(就是細毛)家的房屋。


百年水口山鉛鋅礦,喚起童年的記憶

這張合影是髮小細毛家的全家福,拍攝於1993年1月,背景就是原來的洋泗塘,那時他爸爸媽媽都還在呢,細毛媽陳伯伯與我媽是最好的朋友,常常幫助我們,可惜好人命不長,都過世20多年了,我媽媽一直就念叨陳伯伯好。(後面的房子右手邊是徐麗家,左手邊是彭文家。)

百年水口山鉛鋅礦,喚起童年的記憶

2011年7月拍攝時,劉伍平(細毛)家為民主村2棟,雖然還在,但看看房屋周邊長滿的雜草就知道已經沒人居住了。

百年水口山鉛鋅礦,喚起童年的記憶

2012年9月9日劉伍平家房屋已經被拆除了。


百年水口山鉛鋅礦,喚起童年的記憶

這裡是洋泗塘秦婆婆家遺址。


百年水口山鉛鋅礦,喚起童年的記憶

在慢慢倒塌

百年水口山鉛鋅礦,喚起童年的記憶

百年水口山鉛鋅礦,喚起童年的記憶

記得小時候,家裡窮,秦婆婆家有許多傳統打磨工具,有磨子有大爐灶有蒸酒的全套設備,母親經常到秦婆婆家裡磨米粉,蒸酒,有時為了熬出一鍋米糖給我們製做過年吃的米糕一呆就是一整晚。夜深人靜,別人家都在休息,只有我家媽媽還在勞累,我記得自己雖然只有幾歲,但卻很心疼媽媽沒有休息,也陪著媽媽在秦婆婆家門口的爐灶邊望著爐火呆到凌晨,此情此景仿佛就在昨天。

百年水口山鉛鋅礦,喚起童年的記憶

如今秦婆婆已經作古好多年了,陰暗的走廊不見了,大爐灶也不見了,石磨更是不知道去哪兒了.......只剩下一個門窗向我們訴說往日的存在。

百年水口山鉛鋅礦,喚起童年的記憶

住在園山、廣東房子及火車坪等片的職工、家屬及子弟,只要洗澡理髮上班上學必須從孫爹爹家門前這條路經過,非常熱鬧。如今人去屋空,垃圾成堆,無人問津。

百年水口山鉛鋅礦,喚起童年的記憶

通往機關食堂及火車坪的路。

百年水口山鉛鋅礦,喚起童年的記憶

路還是原來的路,景卻是不一樣的景了。這條曾經繁忙的上學上班的路上甚至都看不到一個行人。

百年水口山鉛鋅礦,喚起童年的記憶

百年水口山鉛鋅礦,喚起童年的記憶

礦區馬路

百年水口山鉛鋅礦,喚起童年的記憶

百年水口山鉛鋅礦,喚起童年的記憶

百年水口山鉛鋅礦,喚起童年的記憶

這是我們三姊妹在水口山招待所的留影。

百年水口山鉛鋅礦,喚起童年的記憶

我們背後是水口山尾沙壩,曾經一度是一片細沙平地,走在上面很軟很舒服。 每年學校開運動會都在這裡舉行。

百年水口山鉛鋅礦,喚起童年的記憶

這些帥哥還認識嗎?

百年水口山鉛鋅礦,喚起童年的記憶

百年水口山鉛鋅礦,喚起童年的記憶

百年水口山鉛鋅礦,喚起童年的記憶

百年水口山鉛鋅礦,喚起童年的記憶

百年水口山鉛鋅礦,喚起童年的記憶

百年水口山鉛鋅礦,喚起童年的記憶

小時候,經常有挑著牛皮糖的小販在家屬區吆喝。吆喝:「兌牙膏皮,爛銅吶……」一聽到吆喝聲,我們就會像聽到集結號聲一樣,從四面八方衝進各自的家裡,拿出放在門角落裡的牙膏皮、銅錢,到小販那裡兌牛皮糖吃。牛皮糖,我們叫它扯巴子糖,由紅薯糖熬制而成,硬而粘牙,是60.70.80年代鉛鋅礦子弟的最愛。我們一邊吃扯巴子糖,一邊得意地喊著:扯巴子糖,扯巴子糖,扯起你屋娘牙七八尺長。

打爆米花的一來,我們就會感到我們的節日來了。這不僅因為我們可以吃上爆米花,而且還可以欣賞到爆米花的神奇過程。

我們端著一碗米,拿著一個臉盆排隊等候打爆米花。如果你想吃甜的爆米花,你就要多花2分錢買一包糖精。

盛夏的夜晚,酷暑難熬,我們來到防空洞門前歇涼,洞裡有涼爽的風吹來,大人小孩圍坐在洞口的二邊,談天說地。難以入睡時就幫著父母將竹涼床或門板架到戶外,準備露宿。炎熱的夏天,如果我們能吃上一根冰棒,那是我們極大的享受。白糖冰棒3分錢一根,綠豆冰棒5分錢一根。

冬天寒冷,我們用醫院輸液的鹽水瓶裝開水放到被窩裡暖腳。

在兩排房子間架塊門板打桌球……該回憶的真的是太多太多。


我們常說苦難是財富,家鄉雖然衰落,但她給予我們的太多,她不僅是我的夢中家園,給了我最美好的童年記憶,還教會了我如何在困境中承受擔當,在逆境中堅韌頑強,就像那黑黑的鉛鋅礦石具有石破天驚的內應力去迎接人生的挑戰。


來源:風鈴 常寧人才網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LAKVuW8BUQOea5OwQOy-.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