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自然地理:兩座名山與三大名河

2019-08-08   後宮地圖三千

德國位於歐洲的中部,其緯度同我們的東北三省差不多。德國的總面積約36萬平方千米,比中國的雲南省稍微小一點。德國有許多鄰國:東面有波蘭,捷克;南邊有奧地利與瑞士;西邊有法國、盧森堡、比利時、荷蘭;北面丹麥,此外德國還分別瀕臨北海與波羅的海。

地形概況

德國地形總的特徵是北低而南高,從北至南可以分成三個部分,分別是北部的平原、中部的高地、南部的高原與高山。

北部的平原從北部沿海地區往南,一直延伸到德國與捷克邊境的厄爾士山脈,往西包括萊茵河下游地區,約占全德面積的1/3強。這一大片地區又叫波德平原或者中歐平原,它從東歐平原往西直到萊茵河,因為主要位於中歐地區所以叫中歐平原,又由於這個地方有兩個大國波蘭和德國,所以又被稱為波德平原。這裡的平均海拔不到100米,面積廣闊,但並不十分平坦,地勢起伏綿延,許多大小湖泊與沼地散布其間南部有一片地方被稱為「沃野」,這裡是名副其實的千里沃野,地表是冰川消退時堆積起來的十分肥沃的黃土,是德國也是歐洲最富饒的地區。

從北部平原往南就是中部的高地了,它仿佛是從平原地區突然躍起,地形與北部平原形成相當強烈的對比。它由一條東西走向的相對高海拔地塊構成,西邊從萊茵河中游起,到中部的哈爾茨山脈,往東到危爾士山脈,整體看起來像向北凸起的弧形,這中部高地是重要的分水嶺,被一些南北或北南流向的河流所切割,有的形成高深狹窄的河谷如菜菌河谷,有的形成不那麼高深的河谷,如威悉河與萊訥河。

南部的高原與高山位於美因河以南,從法國東部的日山脈起往東直到德國的最東部,包括德國整個南部,其面積差不多占了全德面積的一半,是三大部分中最為廣闊,地形也最為複雜的一部分。大體來說,南部高原包括三大部分:最西部是黑林山脈;中間是施瓦本山和弗蘭克山,兩座山脈連成一線,可以看做是一整條山脈水,東部則是巴伐利亞高原。

從巴伐利亞高原往南有一小段阿爾卑斯山脈也在德國境內,長不過200多千米,此地群山高人云霄,懸崖壁立,更兼森林茂密,中間有不少大小湖泊,清激的湖面倒映著森林,美不勝收。這裡的楚格峰海拔近3000米,是德國的最高峰。

兩座名山

德國沒有什麼大山,但有兩座雖然不大,但比較有名的山,就是哈茨山與黑林山。

哈爾茨山在德國中部靠北的地方,是中德高地的一部分,它的兩邊有兩條大河:西邊是威悉河,東邊是易北河。哈爾茨山呈東南一西北走向,長度不過100來千米,最高峰是布羅肯山,海拔超過1000米。

干百年以來,哈爾茨山給德國人民帶來無限的浪漫遐想。由於它是德國最北面的一座山,那些生活在北部平原地帶的德國人,特別是詩人和作家們,經常來到這裡體驗「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的感覺。儘管哈爾茨山海拔不高,然而較之下面的茫茫平原,它就高得很了。德國許多詩人,作家和音樂家們都在其大作中留下了哈爾茨山浪漫的倩影。如歌德之《浮士德》,海涅之《哈爾茨山遊記》,勃拉姆斯也曾依據歌德的《冬遊哈爾茨山》創作過曲子。連希特勒夢想當畫家時也畫過幾幅有關哈爾茨山的油畫,例如《在哈爾茨山無憂無慮的日子》。

黑林山位於德國西南部,它是歐洲僅次於伏爾加河的第二長河多瑙河的發源地,又叫「黑森林」。黑林山並不高,呈南北走向,自南至北全長約160千米,山區總面積約6000平方千米。它與法國境內的孚日山脈緊鄰,且相互平行,形成兩國之間的天然邊境。黑林山一個主要特點是山裡的林木長期以來就保護得很好,現在仍滿山都是原始森林。黑林山也因此得名,這裡的「黑」其實就是「茂密」的意思。

黑林山對於哲學家們而言有著特別的意義,這裡不但有著名的哲學之城弗萊堡,有胡塞爾和海德格爾,在山上還有許多的小路,據說在那樣的山路上邊漫步邊沉思是研究哲學最好的方式。

三大名河

德國有許多河流,遍布全國,我們這裡只講三條主要在德國境內流淌的,它們是自西向東並列的威悉河、易北河、奧得河。

或悉河是德國西部的主要河流,發源於中德高地,此後就一路曲折北上,在德國西北部的不萊梅港注人北海,全長400多千米。由於沿途支流眾多,威悉問的水量相當豐富,河道也比較寬特別到了下游更加如此,其流域是德國工業最發達的地區之一,是這些地方輸出工業品的重要通道,加之挖據了多條運河,使威悉河可以直通德國最重要的工業區魯爾區,又東與易北河相連,可以一直到達柏林,另外在威悉河的入海口也修建了運河與易北問下游相連,這樣,通過威悉河實際上將整個德國北部和中部都連成了一體,成為交通要道。

易北河在德國的歷史上扮演著重要的角色,在漫長的時光中,德國人曾經失去過,也曾經得到過許多領土,然而易北河永遠是它們國家與民族的心臟地帶,因此說易北河是德意志人的母親河也不為過,易北河源於捷克與波蘭邊境的克爾科諾謝山,經漢堡注入北海,全長近1200千米,河水寬闊,最寬處達14千米,年均流量達700立方米/秒,流域面積超過14萬平方千米。易北河自古是德國經濟的動脈,它位於德國的中心地帶,而且流程長,是威悉河的近3倍,流量大,河道寬闊,較平直,且是國際水道,這些都使它成為天然的黃金水道,加之修建了許多運河,使之不但幾平將德國的經濟中心聯為一體,還可直通捷克首都布拉格,成為國際的運輸要道。

在這三條河流中,奧得河是最國際化的河流,它全程幾乎都在德國與波蘭邊境之間流滴,擔當德波的楚河漢界,奧得河源於捷克北部的奧得山,此後向東北流經狹窄的森林谷地,這時它是山地河流,進人波蘭後折向西北,這時河谷驟然寬闊達10千米至20千米,成為低地河流,到達德國邊境後與支流之一尼斯河匯合,成為德國與波蘭邊境,從此擔當邊境衛士的角色,直到距河口80多千米處,這時奧得河分成兩支一西奧得河和東奧得河,平行注入德波兩國共有的什切青灣,然後通向波羅的海,全長約900千米,流域面積約12萬平方千米,奧得河的流量相當大,航運價值也不小,輪船可一直上溯至捷克,沿途有捷克,斯洛伐克和波蘭等國的重要工業區,甚至還有運河連通易北河與柏林,將這些國家聯成一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