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新干商代伏鳥雙尾虎「鼎」鼎鼎有名

2019-05-22     朱文鑫

初次到新干縣。最初只是在網絡上知道這座歷史老城,是秦始皇二十六年(公元前221年)建縣,迄今已有二千多年的歷史,是江西置縣最早的十八古縣之一。走進新干縣的那一刻,我驚呆了——大街橋頭、廣場,處處都是「鼎」天立地的一口口青銅鼎的標識——原來呀,這裡是全國聞名的商代伏鳥雙尾虎出土之地。

於是,走進博物館,探尋商代這座伏鳥雙尾虎鼎之謎——商伏鳥雙尾虎出土於江西新干大洋洲商代墓,通長53.5厘米,重6.2千克,可謂虎之王者。博物館的介紹中這樣記錄,虎立體圓鑄,內空無底,商伏鳥雙尾虎四腿撲伏於地,抬頭平視,背直脊凸,腹部略垂,雙尾垂卷。背伏小鳥,尖嘴圓睛。其形象奇異神靈。我發現,虎的威武、勇猛的神情,栩栩如生,伏於虎背的那隻小鳥與虎的關係說不清楚,總之,留給人們不盡的想像。

一座博物館,據說有四件之寶。這齣土的四件之寶,是不是會推延新干縣的歷史?1989年9月20日,新干縣大洋洲鄉程家農民在修護贛江大堤取土時,發掘出了一座迄今已有三千多年的商代晚期大型墓葬,在不到40平方米的墓室內出土了青銅器475件、玉器754件、陶器139件。是繼河南安陽殷墟、四川廣漢三星堆遺址之後,又一次震驚世界的考古大發現。

新干歷史悠久,文化源遠流長。據記載,金川鎮桁橋村委會的瑪腦山、牙牙山、木梓山發現多處新石器時期文化遺址,採集到石鑿、石鏃、石錐、石犁、石斧、硬陶器等許多新石器時期遺物。後來,江西省文物工作隊對這些文化遺址進行了調查,鑑定為新石器時代晚期文化遺址。

贛江中流的一個大洲上即荷浦鄉莒洲島西北台地也發現一個同時期的文化遺址,所採集的石器、陶器與瑪腦山、牙牙山文化遺址器物特徵相近,也是一處新石器晚期文化遺址。進入文明社會以後,從商周開始一直到近代,新干都有體現不同時期文化歷史的文物遺存,反映了新干先民在這塊土地上長期生產生活的持續性,而其中地下文物以商周時期、南北朝時期、宋元明時期這三個階段為最豐富。地上文物則各有千秋。

在大洋洲墓中還出土有一件青銅人面。此器高60厘米,作兩面相同的人面形,中間有管上下通貫,可插入木質杆狀物。人面頂上有雙角,角上飾雲紋,雙目圓睜,尖耳闊鼻,張口,露出牙齒,有一對卷彎的獠牙。人面的造型與現藏於日本泉屋博古館的青銅鼉鼓紋飾中人形的頭部相似,富於神話意義。

在博物館,我發現青銅器農具的眾多,堪稱農業考古上的重大發現。其中鐮的形制,顯然是後來流行於長江下游的鐮的前身。青銅犁的時代這樣早,也足以令人驚異。

而且,青銅的兵器的特色更多。戈均系直援無胡,有方內、曲內兩大類。其中曲內的,內作無角獸首形,顯示利齒。長刀形狹長,前端勾卷,背上有插入內的片狀環,頗似山西石樓等地的出土品。戟為渾鑄,以直援的戈與長刀合為一體,與周初的勾戟類似而不同。

大洋洲墓的青銅器許多與中原商文化的器物相同或類似。但用中原的標準來觀察,又有不少明顯的地方特色。例如,在禮器的組合上,缺少了尊、觚、爵、角、斝等常見的酒器。即使是形制和中原類同的器物,不少也有特別的裝飾或花紋,如器耳上多附加虎、鹿一類動物形飾,紋飾間多有「燕尾」形的索紋、闊口的牛首紋等。

我查了一下館記,新干共出土青銅禮器48件,計有鼎、鬲、甗、簋、豆、壺、卣、罍、瓚等,涵蓋了大洋洲所出土青銅禮器的全部類型。品種多,器類全,造型奇巧,鑄造精工,是本次展出的最大特點。從表現技法而言,有圓雕、浮雕、透雕和線刻數種,以細線刻最為常見,奇特的造型和豐富的紋飾,不僅反映了中原文化對江南地區的影響,也凝聚著土著居民的智慧和創造力,反映了他們的宗教信仰與審美。

新干出土青銅器的發掘,充分證明贛江一帶在商代同樣存在著高度發達的青銅文化,為揭開三千年前長江流域文化之謎提供了重要依據。同時,也提升了江西新乾的歷史文化的厚重,並吸引更多的中外遊客來新幹探秘與文旅的「打卡」之地。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Kv_wLGwBmyVoG_1ZUr6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