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3年,我變成一個無情的轉發機器":有多少人把自己賣給了生活

2019-09-18     小姨媽呱唧呱唧

讀者在後台向小編吐槽。

「進入職場之後,我變成了一個沒有感情的轉發機器。」

朋友圈裡,關於個人生活的動態寥寥無幾。

一打開,全是公司的產品宣傳。

公司群的消息永遠是:「大家轉發一下海報/推送/活動。」

同事們永遠在排隊刷屏,自己忙不迭地轉發點贊,生怕漏掉。

工作多年,打開朋友圈,覺得自己像極了微商。

自己的朋友圈被工作覆蓋了 / 微博

01

當代年輕人,已經失去了朋友圈自由

想發朋友圈時,不少人會有這樣的心路歷程:

「今天晚上買的新衣服值得發一下!」

「不對……同事好像還在加班,屏蔽了。」

「領導看見我又在浪,多不好。」

……

「不發了。」

《極光大數據:2019年社交網絡行業報告》顯示,有30.5%的用戶,減少了發布原創內容朋友圈頻率。

編輯一條內容,需要考慮的問題一個接著一個。

簡單吃一個火鍋,本來高高興興地想要分享。

《我為什麼不發朋友圈了》 / 抖音@papi醬

但拿起手機,發現有無數的理由屏蔽客戶、同事、同行。

「不能讓客戶發現,我上次說不能喝酒是藉口。」

「不能讓同行看到,截圖給客戶,否則也會穿幫。」

《我為什麼不發朋友圈了》 / 抖音@papi醬

轉眼間就失去了發送的慾望。

發朋友圈,變成了一件格外危險的事情。

杭州某公司的小董,發表動態吐槽食堂的飯菜難吃。

吐槽一時爽,轉過頭來卻被領導看到。

因為「影響公司聲譽」,她接到被辭退的口頭通知。

被調崗的職員 / 1818黃金眼

「發朋友圈」的自由不復存在,「不發朋友圈」的自由也同樣被剝奪。

團建、和同事聚餐,要是落下了曬照的環節,會在公司里很難做人。

日劇《風平浪靜的閒暇》中,女主角和同事一起吃午餐。

合照、P圖、再把照片上傳到社交平台,這一頓飯才算是畫上完整的句點。

和同事合照發 / 《風平浪靜的閒暇》

日常查看消息,關注大家的動態。

不僅要發、要看,還要一一給在場的同事點贊。

挨個給同事點贊 / 《風平浪靜的閒暇》

為了不讓自己被職場圈排斥在外,職場人過得尤其辛苦。

和同事的互動還沒有結束,拿起手機,領導又在群里@所有人:「大家轉發分享一下公司的新活動。」

某家美容機構曾經要求:所有員工必須在5月20日在微信里秀恩愛,宣傳公司最近的優惠活動。

發完之後的截圖需要發到工作群,挨個檢查。

某美容機構要求員工發朋友圈秀恩愛 / 盛京視頻

公司的宣傳標語、新產品的推廣、企業活動的參與感受分享……理由一個接一個。

關於自己的生活不剩多少,一打開已經變成了公司的宣傳欄。

02

工作入侵生活,朋友圈被綁上枷鎖

朋友圈自由的消失,意味著工作已經在慢慢入侵個人生活。

微信里的工作夥伴越來越多,手機兩端的人不只是簡單的朋友關係。

競爭、合作、利益,層層交織的顧慮給朋友圈綁上了枷鎖。

  • 朋友圈,變成偽裝人設的地方

對於很多人來說,朋友圈不再是一個簡單的分享平台。

同一個人的朋友圈,好友們看到的,是參加聚會、出國旅遊的內容。

同事和領導看到的,是努力加班、熱愛公司的另一番景象。

在職場裡,樹立一個敬業的正面人設,是基本的「求生」技能。

綜藝《包公來了》中,嘉賓講到,自己的每一條動態,都有可能在業餘時間被老闆看到。

老闆通過朋友圈了解下屬 / 包公來了

它包含了自己的社會身份,公司的另一側面。

自己必須有意識地去營造一個「人設」,展示給工作夥伴看。

朋友圈變成了「圈」朋友、「圈」老闆、「圈」同事。

變成了圈住社交對象的工具,讓他們看到帶上面具的我們。

  • 「私域流量」被充公

從傳播學上講,大家不僅可以在微信朋友圈分享生活,也可以把它打造成帶來流量的地方。

比如新媒體從業者分享推送,為文章增加閱讀量。

產品經理們分享的註冊埠,為APP帶來新用戶。

圓桌派中,蔣方舟提到,你的個人社交平台,其實也是一種資源。

可以售賣物品,傳播內容,最後轉化成錢。

私域流量可以轉化成錢 / 圓桌派

進入職場後,朋友圈不再屬於私人,而是和工作牢牢綁定在一起,一起被打包販賣給了公司。

  • 私人空間被半公開化

當工作與生活綁定,我們會發現發一個朋友圈是多麼奢侈的事情。

在楊紫看來,原本它作為一個私人的空間,是發泄情緒的最好的渠道。

但加的人多了,媒體記者、同行前輩……

被截圖、過分解讀、二次傳播,影響到工作。

像楊紫一樣,各種工作夥伴躺在我們的好友列表里,在發朋友圈時同樣要瞻前顧後,考慮風險。

常常有人說,朋友圈都是假象,不發動態的人,很可能在微博蹦迪。

大家不敢在朋友圈隨心所欲地發表看法,反而更願意向陌生人吐露心聲。

很多內容明明已經在編輯好了,最後又放在微博上默默吐槽。

有研究發現,人際關係對信息共情準確性存在顯著的影響,不同的人際關係會導致共情準確性產生不同程度的偏差。

只是想發一張放假旅遊的照片,卻會被領導認為工作不飽和、被同事認為是忙裡偷閒地炫耀…

放假出門玩耍發朋友圈,被評價工作不飽和 / 微博

誤解的風險,讓我們對發朋友圈望而卻步。

03

失去朋友圈自由後,真的更敬業了嗎

被迫發朋友圈的年輕人們,出現了強烈的「應激反應」。

在微博的熱門話題#見過最反感的公司規定#里,被提及最多的規定之一,就是強迫發朋友圈。

不僅每天截圖監督,進群打卡。

還用表格統計數量,直接與獎金掛鉤。

上有政策,下也有對策。

那些強制發送的內容,很有可能被偷偷放進了「僅領導可見」的分組。

「欺上瞞下,浪費時間。」

《90後員工使用安全須知》 / 又來了脫口秀

原本想要的宣傳效果沒有達到,發朋友圈的行為變成了表面功夫。

在一個關於「為公司發朋友圈是否正確」的問答中,不少人表達了自己的觀點。

真正好的產品,並不完全依賴這樣的強制宣傳。

沒有從心底里對公司文化和業務產生認同,即使被迫大力吆喝,也不見得會在其他平台上、在個人生活中向其他人推薦。

逼出來的宣傳,只是治標不治本的表演。

前幾天聽朋友抱怨,曬朋友圈真難,明明已經做完了任務,還非要在公司熬到深夜,卡點發送。

文案字斟句酌半天,既要不露痕跡地傳達加班的事實,還要表達對工作的熱愛和公司的認同,太累了。

我才終於明白,很多看似上進的朋友圈,背後的情況往往是:

加班到半夜是因為白天一直刷手機,從不按時完成任務;

列的每月書單,在書店促銷時一次性買回來,卻只是拍照發個微博;

每次一曬完單詞本,就扔開英語書去回復朋友圈裡的點贊和評論;

為了鞭策自己多讀書買個kindle,用了三天就放著積灰;

看到別人的馬甲線心生羨慕,買個瑜伽墊過了一年還是嶄新;

可被精心包裝好的「努力」,早晚有一天會被拆穿。

喜歡在凌晨發加班動態,再配上雞湯文字,看起來格外努力的人,其實早就被暗地吐槽。

喜歡曬加班的同事,只做了樣子工程 / 脈脈職言

與其把精力放在精心偽裝人設上面,還不如認認真真充實自己。

在人生的遊戲中,有目標地前行,有選擇地堅持,有效率地打拚,才能多一分往前走的可能。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KsZiQ20BJleJMoPMHSxy.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