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衝上熱搜第一的,是一件讓人氣到肝疼的性侵案。
14歲女孩李星星(化名),在將近4年的時間裡,被養父鮑毓明多次性侵。
這期間,鮑毓明不讓她出門,就連親生媽媽的電話,也只能在鮑毓明的注視下接聽。
這個未成年的女孩,被迫生活在一個「只有鮑毓明」的世界裡。
其實,性侵發生後,她前後報過三次警,雖然證據充足,但最後事情都沒有了下文。
直到一次自殺未遂住院後,她才被媽媽接回老家,接受治療。
而此時的李星星,已經患有重度抑鬱症、重度創傷後應激障礙(PTSD)、重度焦慮症,而且陰道損傷發炎。
書單君無法想像,在這三年多的時間裡,這個女孩經歷了怎樣的痛苦與絕望。
案件中有一個細節,給了書單君很大的觸動:
第一次被侵害後,李星星並不清楚發生了什麼,直到上網諮詢後,她才知道自己被強暴了。
是什麼導致一個已經14歲的女孩,在遭遇性侵後,還不清楚到底發生了什麼,以致於要上網求助,才意識到事情的嚴重性?
這起案件讓人憤怒且值得深究的地方有很多:煙台警方的處理方式,鮑毓明罪大惡極且毫不悔改……
把憤怒的炮火對準這兩者的文章已經不少,但書單君發現,還有一件事幾乎被所有人忽略了,而它必須被拿出來討論,那就是孩子們的性教育,已經缺失到什麼程度了?!
這才是此案,與我們所有人最密切相關的要害,也是防止出現第二個甚至更多李星星的關鍵。
能不能接受到性教育,看命
或許,這個小標題會讓你感到不適,但這就是我們面對的現實。
近幾年,性教育相關的話題頗受大家關注,書單君也一度以為,性教育缺乏的情況已經得到了很大的改善。
但性侵案發生後,我問過身邊的朋友,才發現情況並不樂觀:
高中同學A,現在南方某三線城市的小學任教。
他告訴我,當地的普通學校沒有性教育教材和相關課程,「最多只會在班會課上說說而已」。
朋友B的弟弟,在老家縣城上小學,也沒有在學校接受過性教育,但家裡的父母會講講生理健康知識。
大學室友C的父母,都是北方省份地級市的小學老師,本地小學的情況與B的老家一樣。
小城市的性教育非常缺乏,而一線城市的情況,也好不到哪兒去。
去年,新京報記者在北京市9個轄區,抽取了從幼兒園到高中共27所學校,諮詢了校園性教育課程的開展情況。
調查顯示,專門開設性教育課程的學校僅有2所。
大部分學校還是把生理衛生健康,作為章節內容,放在了生物課、心理課、班會等課程中。
其實,早在2011年,國家就明確表示「要將性與生殖健康教育,納入義務教育課程體系。」
但十年過去了,我們依然在普及性教育的路上,緩慢地邁著碎步前進。
開不開設課程,誰來上課,怎麼來評判授課資質?
沒有答案。
走出學校,我們再來看看,家長為性教育都做了些什麼:
中國教科院一份針對「初中生家庭教育」的調查顯示,46%的家長「從未提過」性教育的相關內容。
更微妙的是,有些家長雖然有性教育的意識,卻不會付出行動。
原因無非是擔心孩子太小不合適,或者覺得自己的身份不合適,希望學校能代勞。
對這些家長,我只想說,孩子是自己的,你不教,誰來教?
性教育發展了這麼多年,所謂的進步,不過是把它從禁忌,變成了空泛的口號而已。
想讓一個孩子得到性教育,目前只能盼著TA生在大城市,父母夠開明。
被「逐出校園」的性教育讀本
其實,我們之前明明擁有過非常優秀的性教育教材。
2017年,我曾寫文推薦過一套名為《珍愛生命》的小學教材,書單的老讀者或許還有些印象。
這套在豆瓣的評分高達9.7的讀本,是以一種十分荒誕的形式,才走進人們的視野的。
2017年3月,一位媽媽在微博上吐槽小學生性健康教育讀本,《珍愛生命》的配圖:
現在小學二年級就開始學習了嗎?這書這樣編輯真的好嗎?確定學校發的不是一本假書?
這些斷章取義的配圖,被一些段子手及營銷號惡意引導轉發後,引起了很大的爭議。
那麼,這套被「吐槽」的性教育讀本,究竟講了什麼?
這套《珍愛生命》共有12個分冊,每冊有「家庭與朋友」、「生活與技能」、「性別與權利」、「身體發育」、「性與健康行為」、「性與生殖健康」六大主題。
它們被安排在小學一年級到六年級的12個學期里學習,根據孩子的身心發展,層層遞進地傳授知識。
比如,在小學一年級階段,是這樣的帶孩子認識性器官的:先讓他們熟悉自己的身體,然後再簡單地介紹生殖器。
在什麼部位,長什麼樣子,叫什麼名字,男孩和女孩有什麼不同。
等到孩子們上了三年級和五年級,還會再次學習這部分的內容。
每一次都會比上一次更深入,更詳細。
關於在一年級的課本上,對性器官直呼其名這件事,一些家長表示過質疑。
但實際上,這並不存在尺度問題。
性器官名稱並不是污言穢語,那些隱晦的「小名」,反倒是常常隱含著性羞恥或情色成分的暗示。
在教學中直接使用學名,能剝去神秘和羞恥,讓孩子從小學會自然地認識性,看待性。
此外,還有一個令人心疼的原因:在許多兒童性侵案中,很多孩子會因為無法說出性器官的名稱,而不能提供準確的證詞。
除此之外,書中還有很多教育孩子防範性侵的知識,介紹了專門的求助渠道。
把那些家長們平時不好意思與孩子探討的問題,統統囊括了進來。
至於那張被段子手轉發的「李阿姨」,則根本沒有把圖拍全,完整的內容是在給孩子示範「如何拒絕熟人觸摸隱私部位」:
如果李星星讀過類似的性教育讀本,她一定會早早警惕變態的養父、保護好自己的身體,知道遇到危險該怎樣求助,後來的悲劇也許就不會發生。
除了基礎知識,這套教材最可貴的地方,還是它傳達給孩子們的價值觀——
比如,性別平等:沒有哪種職業是專屬於某個性別的,你可以不受限制地發展自己;
教會孩子,人的價值不由外貌決定,你的身高、體型、膚色、身體是否健全或殘障,都不能決定你的價值;
在解釋婚姻時,會提到無論結婚與否,都是個人的權利,應受到尊重。
它不僅解決了關於性的困惑,更教會了孩子平等、尊重、自信和同理心。
從這套書里,我們可以預見一個包容、和諧、美好的未來社會。
但就是這樣一套優秀的性教育教材,卻在反對聲中退出學校,也退出了我們的視野,現在已經絕版了。
刻不容緩的性教育
很多迴避性教育的家長經常會說一句話,「小孩子不需要知道這些,大了自然就懂了」。
可是他們不知道,很多時候,孩子等不到「大了」——你嫌性教育太早,罪犯可不嫌你的孩子太小。
書單君想給大家看一組權威媒體提供的數據:
受害兒童不足3 歲
2019年1月1日至7月10日,涉及猥褻兒童罪案件的134名受害兒童中,年齡最小的不足3歲。10歲和13歲是案發最高的年齡段,人數占比近四成。
猥褻兒童案日均8 起
2015年至2018年11月,全國法院共審結猥褻兒童罪案11519件,日均發生猥褻兒童案8起。也就是說,至少每天有超過8名兒童被傷害。
59.7%系熟人作案
2019年1月1日至7月10日,猥褻兒童罪犯中熟人作案占比59.7%。另據女童保護組織歷年統計,熟人作案比例均在7成左右,最高為2014年達87.87%。
隱案比例 7 :1
犯罪心理學專家、中國人民公安大學教授王大偉估算,性侵害案件,尤其是針對中小學生的性侵害,其「隱案比例」在1:7——發生7起案件,才有1起進入司法程序。
這次的性侵案中,還有一個令人細思極恐的細節——嫌疑人鮑毓明是上市公司高管、全國十佳律師。
甚至,他還專門寫過分析性侵幼女的文章,稱「中國對幼女性侵打擊不足」。
如果不是這次事件曝光,誰能想到這樣一個事業成功,甚至看起來還有「公德心」的社會精英,會是性侵幼女的嫌疑人呢?
更可怕的是,鮑毓明曾多次訪問過「送養女寶寶」的用戶空間,這背後還有多少未被發現的受害者,我們無法想像。
最近曝光的性侵案中,很多犯罪者都是這種「看上去很正常,甚至很有道德」的「好人」。
韓國N間房事件的主犯趙主彬,也曾經熱心公益,給殘疾人、保育院提供公益服務。
所以不止是孩子,就連我們這些自以為生活經驗豐富的成年人,都無法辨別隱藏在人群中的危險分子。
一邊是善於偽裝,人前人後兩張臉的罪犯。
一邊是缺乏性教育,對防範性騷擾和性侵犯一無所知的小孩子。
這場「狩獵」,簡直就是一場狼對羊的單方面「獵殺」,結果毫無懸念。
回想我們這代人的性教育,幾乎是一片空白,這片空白給很多人帶來過傷害。
19年前的一天,我和最好的朋友曉曉,還有幾個小夥伴走在放學的路上,遇到一個高年級的男孩,他假裝惡作劇一樣脫下了曉曉的褲子。
曉曉哭了,男孩在一旁嘎嘎大笑,我們站在旁邊不知所措,然後一個老奶奶路過,幫曉曉把褲子提起來,把男孩罵跑了。
沒有接受過性教育的我,就像個傻子一樣,沒能保護好我的朋友。
微博上有位博主,曾做過一個關於是否遭遇過「性騷擾」的小調查。
這條微博下,有6千多條評論,絕大部分人都講述了自己被性騷擾的經歷。
其中很多都是發生在中小學,而且很多人都是長大後才意識到——「我曾經遭遇過性騷擾。」
因為不懂和不敢,很多人默默在陰影中成長。
所以,當書單君第一次看到《珍愛生命》這部教材時,就不由感嘆:如果這樣的教材能在全國普及,那該有多好。
因為認識到自己就是那片空白的受害者,這代年輕人在呼籲普及性教育時,比以往任何一代都要大聲和用力。
作為成年人,我們應該讓00後和10後看到希望。
但願有一天,每個孩子都能接受到性教育,而不是看命。
主筆 | 清涼油 燕妮 編輯 | 黑羊
圖源 | 圖片來源於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