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時間概念上來講,這應該是一個冷問題了,但問題的問題是,它一直冷不下去,一直很熱。中國人崇拜過狼或者說是中國人曾經崇拜過狼嗎?我們的回答是一定沒有,但是,一本本的狼書卻在人們的生活里流行,狼圖騰、狼經、狼道……如此等等,即使一些人想做「狼」、不是「狼」,這些書也是在教人做狼。人,低下頭來向狼來學習,可以說是一種謙虛的表現,但要學得太久恐怕就是一種不自信甚至恥辱了。現在,我們就從歷史的角度來說說「狼圖騰」中的狼是怎麼回事。
一、中國人從來不崇拜狼,蒙古人也不崇拜
事實上,在世紀初狼文化流行開來的時候,我就注意到了這個事兒,寫了不少與這種文化對立的書,但是,那時候,我的文化水平有限,僅是個作家,不能完全從歷史的角度對這個問題進行充分說明。當時,在我們那個與「狼」對立文化圈裡的也有一些很有水平的人,有不少學者,只是很遺憾,都沒從歷史的深入探究這個問題,所以,多少就有些人言輕微了。
我記得,大約是2015年的時候,姜戎小說《狼圖騰》改編的電影《狼圖騰》正熱映,內蒙古作家郭雪波發表微博聲明稱:「狼從來不是蒙古人圖騰,蒙古所有文史中從未記載過狼為圖騰!這是一漢族知青在草原只待三年,生生嫁禍蒙古人的偽文化!蒙古人最早信薩滿後佛教。狼是蒙古人生存天敵,狼並無團隊精神兩窩狼死磕,狼貪婪自私冷酷殘忍,宣揚狼精神是反人類法西斯思想。我們保留訴諸法律捍衛祖先和民族文化的權利。」
同時,《狼圖騰》中的許多細節也被郭雪波質疑,如:成吉思汗的戰旗是九足神鷹,從無狼旗;「蒼狼白鹿」的傳說,歪曲了蒙古族經典史籍《蒙古秘史》的開篇一段描述:「孛日帖·赤那與妻豁埃亦·瑪闌勒,渡滕吉思而來」,這是一對夫妻人名,孛日帖·赤那的意思為紫色狼,豁埃亦·瑪闌勒的意思為花色牝鹿即母鹿,可姜戎把這直接當作真的「蒼狼」與「母鹿」,稱蒙古人祖先就是狼和鹿。
最後,郭雪波說,「給蒙古人愣按狼為圖騰那就褻瀆我們祖先篡改民族歷史文化大事」,但對於歷史的部分,他依然沒有發表過多的研究,這個事兒被放置了下來。我們要說的是,就蒙古人是否崇拜不崇拜狼,郭雪波已經說得非常清楚了,也是符合史實的,而中國人或者中華民族也一定是不崇拜狼的。
我們崇拜龍,中國龍,它是一個複雜的組合體,角似鹿、頭似駝、眼似兔、項似蛇、腹似蜃、鱗似魚、爪似鷹、掌似虎、耳似牛……也說,它是中國古人對魚、鱷、蛇、豬、馬、牛等動物和雲、雷電、虹霓等自然天象模糊集合而產生的一種神物……在這些動物里,人們唯獨找不到狼。另外,在史前,我們的祖先可能崇拜過虎、熊、蛇、鹿等等,唯獨沒有崇拜過狼,我們的史書也沒有明確告訴過人們,我們中的某個民族崇拜過狼。
二、「狼圖騰」中的狼是狗,被一些人炒作了
問題就是從這兒出現的:「狼圖騰」中的狼是從哪裡來的?都說無風不起浪,總得有個出處。如果,我告訴您那是狗,您可能覺得我在胡扯,那麼,就允許我胡扯下去,不會耽誤很長時間。
讓我們從歷史上的犬戎說起。犬戎是我國古代族名,活躍於今陝、甘一帶。根據文獻記載,犬戎族就是自稱自己的祖先是二白犬,並以白犬為圖騰的西北最古老的游牧民族,屬於西羌族,是炎黃族先祖的近親。早在炎黃時期,犬戎族就是炎黃族的勁敵。《後漢書》就有記載:「昔高辛氏有犬戎之寇,帝患其侵暴,而征伐不克。」高辛氏就是黃帝的曾孫,堯帝的父親。
看到了吧?犬戎這個民族崇拜的是犬,而不狼。犬戎之所以被稱為犬戎,除了白犬崇拜外,還有一個原因,即他們曾是夏王朝的警備之師,也便有了些「犬」的意思(關於這一點,多少有些侮辱的成分,不僅僅是犬戎,在中國歷史上,只要是稱為蠻夷的,大約都帶著犬旁)。我們在研究這個民族時,無意發現了一個很有意思的現象,即現在於西北一些地方,人們把犬戎的「戎」依然讀作「人」,所以,犬戎實際上是「犬人」。
犬怎麼就變成了狼呢?一為歷史記載,即周穆王遠征西部,從犬戎那裡獲「四白狼、四白鹿以歸」。二是,因為犬戎民族殺了周幽王,後來又成為秦國的強敵,能打仗,很兇狠,這就有了民間將他們稱為狼的說法。如唐德宗年間,大臣柳渾對德宗說:「戎狄,豺狼也,非盟誓可結。」從理論上講,柳渾的這種說法是有群眾基礎的,應該不是他的發明。
匈奴王冠
還有一個最重要原因,即是在當時,人們不像我們現在一樣,把狼和狗分得那麼清,而犬也並不像如今這樣完全脫離狼的狀態。犬戎的白犬如狼一般兇猛,犬又是他們家中的一分子,他們很珍愛甚至非常尊敬它,所以,他們被取名為「犬戎」(犬人)是再也正常不過的了。《周書》:侍衛之士,謂之附離,夏言亦狼也。可見,至少在犬戎那裡,狼與狗是很難分清的。不過,《資治通鑑》第190卷里說:在唐朝初年有「白簡、白狗羌並遣使入貢」,而且,唐還「以白狗等羌地置維、恭二州」。這說明犬戎是羌的一支,他們崇拜的是白犬,而不是狼。
「狼圖騰」中的狼就從這兒來,並在世紀初被炒作了起來。雖然,在我國的史籍里,曾有過人和狼的「親密」,但史籍從來沒有告訴過人們,某個民族有過狼崇拜。比如,烏孫國破家亡之時,就有這樣一個關於狼的傳說:烏孫王子昆莫剛剛出生,有個人帶著他逃亡,將他藏於草中,然後去尋找食物。這個人返回時,看見一隻母狼正為昆莫哺乳……後來,這個人將昆莫交給匈奴單于,並將所見告訴了單于,單于喜歡這個得到神靈眷顧的烏孫王子,收養了他……再後來,昆莫長大,匈奴單于將烏孫民眾交給他統領,在匈奴的幫助下,昆莫帶領烏孫民眾向西擊走了伊犁河流域的大月氏人,成為西漢時期遊牧在天山以北地區的最大行國。
漢代史籍只是說母狼哺乳過昆莫,並沒有說烏孫人崇拜狼。後來的史籍中,一些民族的起源仍有過類似的傳說,比如突厥,就有這樣一個狼的故事:《周書》說突厥起源,提到有個小孩被一隻母狼救去,長大以後與狼結合。後來,狼生下10個小男孩,他們逐漸長大成人,各自成家,繁衍後代。其中一支,生活在阿爾泰山一帶,阿爾泰山形似作戰時的頭盔,當地人稱其為突厥,所以他們就以突厥為族號了。
這個故事實際就是昆莫的翻版,但同樣,《周書》並沒有說突厥崇拜狼。因此,在犬戎崇拜的白犬里,我們可以把突厥頭盔上的狼還原為犬了。事實也是犬戎民族在後來有一部分確去了蒙古高原,把他們的文化帶到了那裡,甚至成為那裡的一些民族的祖先。
三、「狼圖騰」的民族今還在,但此狼非彼狼
納西族,我國56個民族之一,有本民族語言,納西語屬於漢藏語系藏緬語族彝語支。納西族的族源,學者界認為源於遠古時期居住在中國西北河(黃河)湟(湟河)地帶的古羌人,向南遷徙至岷江上游,又向西南方向遷徙至雅礱江流域,再西遷至金沙江上游東西地帶。《後漢書》西羌傳載:古羌人「子孫分別,各自為種,任隨所之,或為耗牛種,越籬羌是也」。又說:「耗牛羌在蜀漢,其種別名號皆不可紀知也」。隨著納西族分布地區考古實物不斷發現,一些學者提出了納西族是南遷的古羌人與現居住地土著融合而形成的觀點。
我們留意到,在這個民族的源頭風景里,有首史詩般的民歌——《白狼歌》。《白狼王歌》是用古代藏緬語族語言寫作的詩歌。據《後漢書·西南夷列傳》記載,東漢明帝永平(58~75)年間,益州刺史朱輔大力宣傳漢朝政策,對附近的少數民族影響很大。「白狼王、唐菆等慕化歸義,作詩三章」,歌頌東漢朝廷的統一領導。詩歌由一個叫田恭的官員「譯其辭語」,並護送到都城洛陽。漢明帝很高興,於是命令史官記錄下《白狼王歌》。全詩共3章44句,每句4字,共176字,每句有相對的漢字譯音,句數字數與原文相同。通篇詩歌都有漢文和白狼語的漢字譯音。
納西族
今天的學者們研究發現,歷史上的「白狼語」與今日之納西語完全吻合,這不僅說明「白狼語」並沒有消失,而且在納西族中被廣泛應用,還印證了「白狼」應該是分布於金沙江流域的「納西」先民。在前面的文字里,我們說過犬戎族屬於西羌族,今日納西族的存在不但說明犬戎族沒有消失在歷史的長河裡,而且,在納西族神話里,是狗從「天神」的居所給人間帶來了各種穀種,有功於人類,因此,他們被稱作「不吃狗肉的民族」,而「天神」相傳是納西人的第一個始祖母的父親。《白狼王歌》中的「白狼」,實際上就是納西人心中的神犬,與犬戎的白犬在這裡重合了,沒有一點狼的影子,此狼非彼狼。
現在,我們說去了蒙古高原的那支犬戎。在我國北方的草原上,民族向來都是以「集團」的形式出現的,一個大部落或者部落聯盟下有著很多小部落,都是不同的民族,從匈奴到蒙古都是這個樣子。匈奴人一定是不崇拜狼的,在《魏書》中有這樣一個故事:
匈奴的單于生了兩個漂亮女兒,簡直就是天仙下凡,單于認為自己這麼漂亮的女兒,凡人是沒有資格娶她們的,所以,只有將其嫁給「天神」。之後,這兩位美女就被放在築起的高台之上,等著天神來把她們帶走。這一等就是三年,神仙沒來倒是天天一隻狼在旁邊嚎叫,妹妹就對姐姐說,這狼就是天神派來的,打算下台去跟隨狼。姐姐為此大驚道:「這是畜生,我們不要辱沒父母!」妹妹不聽姐姐的話,走下台去,作狼的妻子,生的孩子沒事就喜歡伸脖子唱歌,聽起來就和狼在嚎叫一樣。後來還繁衍成了一個國家。
通過這個故事,人們不能看出,匈奴人不但不崇拜狼,還把狼叫畜生,而妹妹的「狼國」分明存在著些許犬戎文化的影子。真正的狼去了哪裡呢?它就壓根兒沒有走過進我們的文化!
結語:所有的優秀的文化都是教人向善、向美的,而不是推崇狼道,教人張揚慾望、擴張侵略的。如果,某一天,我們忽然發現自己身邊的人全成了狼,又有何感慨呢?因此,當下社會提倡和追求的應該是「人」的文化,而不是「狼」的文化。「狼文化」不過是一種偽文化,是一些別有用心的人炒作出來的概念而已,在我們的文化歷史上從來沒有過這種東西。(文|路生)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Kj-2zG4BMH2_cNUg2uae.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