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得好,不如吃得對!這5條飲食黃金法則,你都知道嗎?

2019-09-21     書語人間

書語人間:每天10分鐘,陪你讀懂1本好書,點擊文章右邊的「關注」,一起成長

今天,靈遙將繼續為你帶來《你是你吃出來的》一書的共讀。

上一篇文章里,我們說到了一天裡最重要的早餐、午餐和晚餐,究竟都該怎麼吃。

然而,我們中國人吃飯,有兩個很大的問題:一個是在意食物的味道,只吃自己喜歡吃的食物;另一個是總是強調某一種食物的營養,不注重對整體飲食結構的把控。

比如,我們會在網上聽到了諸如「多吃三文魚能夠補充高蛋白」的食補方子後,就一日三餐都吃三文魚,不再注重其它高蛋白肉類的食用。

其實,這種吃法是很有問題的,因為,如果飲食選擇不對,那麼,即便是你頓頓吃冬蟲夏草,那都是白搭。

那麼,選擇食物時,都有哪些原則呢?來和靈遙一起看看夏萌醫生的建議吧!


01.

原則一:五大類食物,均衡攝取,不可偏廢

我們平日裡吃的食物,有成千上百種,但歸根結底,也可以分為五大類,分別是:糧食類、動物類、蔬菜類、水果類、油脂類。

而這五類食物里的營養元素,又是有所不同的(見下表):

圖 | 《你是你吃出來的》

比如,在糧食的時候,我們攝入的主要是澱粉,少量的植物蛋白,和粗糧里的部分膳食纖維,卻無法攝取到水果里的維生素和果糖。

同理,只有攝入油脂類,如,動物油、植物油、堅果等,我們才能攝入脂肪酸、礦物質、類脂等身體必須的物質

所以,在吃飯時,你要先確定正確的結構,然後,在此基礎上,決定吃什麼。

比如,你在吃早飯時,即便知道蛋白質、脂肪和碳水化合物是你身體能量的三大來源,也不可不吃蔬菜水果。

因為,只有保證了均衡的營養供應,才能做到「吃半功倍」。


02.

原則二:偏食挑食不可取,一天吃夠12種才健康

說完了飲食結構後,我們來看看具體怎麼挑選食物。

在《中國居民膳食指南(2016)》里,同樣有一個標準,叫做「吃得雜」。這個「雜」,其實說的便是在同類食物中換著吃 。

比如,糧食里的互換:早餐里的包子、烙餅、油餅,可以代替饅頭,中午的主食既可以是雜糧飯,也可以是紅薯、南瓜、玉米等。

同理,蔬菜部分也可以互換:如果你中午吃了空心菜,那麼晚上就可以吃茄子、小白菜,等等。

當然,優質蛋白,如,牛肉、魚、蝦、蟹肉都是可以相互交換的,牛奶、酸奶、奶酪之間也可以相互替換。

那麼,為什麼保持營養均衡一定要吃得「雜」呢?

其實,主要和食物安全有關。這裡並不是說「雞鴨魚肉」本身不健康,而是說你天天吃某一種食物,那麼,某一種毒素便會你的體內堆積,會你的肝臟會很不好。

說到這裡,靈遙想和大家說一下關於吃得「雜」的標準。

在書里,夏萌醫生的建議,是一天最好吃夠30種食物,特別是植物類食物和動物類食物,都有很多的種類。

比如,植物類食物有可以分為穀類、菌類、藻類、薯類、豆類、葉類、瓜類、竹類、果類等,而動物類食物又可以分為四條腿的羊牛豬,兩條腿的雞鴨鵝,沒有腿的魚蝦貝,和一些動物的卵和奶。

當然,在搭配飲食的時候我,我們不必做得那麼精細,只用記得《中國居民膳食指南(2016)》裡面的要求,每天吃12種以上的食物,1周吃上25種即可。

說到一天吃12種以上食物,大家可能會覺得很困難,其實,實踐起來是很簡單的。

比如,你早飯吃橘子、肉包子、牛奶、雞蛋、堅果,便已經湊到了6類,加餐來個水果酸奶,中午吃雜糧米飯、炒一個素菜,一個肉菜,有是4-5類,晚上再吃點別的菜,把主食換成紅薯,或是玉米,也就輕鬆達到要求了。

最後,多種食物的進食時間間隔越近越好,最好是同餐食用,促進吸收。特別是某些營養元素,如,油溶性維生素,一定得和油脂類食物同時吃喲~

03.

原則三:食物簡單加工即可

說完了食物的種類後,我們來說一下烹飪方法。

首先,食物的加工包括四個方面,分別是:

第一,從地里收穫時就開始加工。

比如, 麥子經過機器加工後脫殼,用洗殼機洗凈麥子表面,然後把麥粒加水,浸泡18-72小時,溫度42-45攝氏度,把緊貼在麥粒外面的一層糊給分離出去。接著,再用風力把表皮和麥仁徹底分開,把麥仁拿去磨成超市裡我們見到的細粉。


看看複雜的加工過程,就知道超市的麥子為了追求口感要損失掉多少營養成分:分離出去的皮將大量維生素、礦物質和膳食纖維都消耗走了,而剩下的,也不過是少量的碳水化合物和植物蛋白了。


第二,是做飯前的加工,即用水沖洗時帶走的營養。

第三,是做飯過程中的加工。

特別是水溶性維生素,一經過受熱,便會損失,且溫度越高,受熱時間越長,損失越大。所以,像是黃瓜、西紅柿等果蔬,你最好是生吃,而對別的食物,也要注意時間和火候的把控。

第四,是食物添加劑的過度使用。

很多商家會在烹飪食物時候,加入添鮮劑來提高口感,加入色素來促進食慾 ,添加人工香料來讓味道更好,添加防腐劑來避免腐爛。這類添加成分一旦進入人體,就會增加肝臟排毒的負擔, 誘發肝臟損傷。

所以,像是方便麵、果凍、 奶茶、薯片、餅乾等零食,一定要控制食用的量。

那麼,什麼樣的食物才是最好的呢?答案是大自然賜予的,加工方法簡單的食物。比如,同樣是南瓜,蒸南瓜就比煮南瓜好,而煮南瓜就一定比成品的南瓜粉好。


04.

原則四:一方水養一方人,人在哪兒,胃在哪兒

最後,我們來說一下居住環境對飲食習慣的影響。

當我們來到一個氣候條件與家鄉差別很大的城市後,免疫力差一點的朋友,便會出現許多不舒服,即「水土不服」。

其實,會發生這樣的現象,主要是因為每個地方都有特有氣候環境,比如,北方地區多乾燥,南方地區多濕潤,等等。

你到了一個新的地方後,外在環境變了,體內的環境也會改變。我舉個例子,南方人到了北方後,會普遍覺得北方天氣乾燥,少有不注意,皮膚就會脫皮,嗓子也會很容易沙啞。

想要應對水土不服,最好的方法便是跟著當地人一樣飲食。

比如,就拿「吃辣」來說,四川一帶的姑娘,即便是每天吃辣,臉上的皮膚也很好,因為可以祛體內的濕氣,但是,如若到了北京,還像在四川一樣繼續吃辣,那麼,不僅面部紅疹層出不窮,空腔潰瘍久治不愈,脾氣也會變得很火爆。

再比如,福建廣東一帶人,人們都喜歡喝湯,主要是因為那邊普遍來說溫度高,濕度大,運動時不但會消耗脂肪,而且鹽分也會經由汗液排出,多喝湯則可以補充水、鹽、脂肪、蛋白質和微量元素

但是,到了北方後,冬季陰冷乾燥,你得大口吃肉,大口喝酒,來抵禦寒冷。

所以,在搭配飲食時, 你也一定要結合當地的氣候條件,和個人的身體情況,切不可「人在北方,胃在南方」。

05.

原則五:什麼年紀,吃什麼食物

如果我問你7、8歲的孩子,和70、80歲的老人對營養的需求一樣嗎?你肯定會覺得好笑,這當然不一樣了。

但是,在很多三代同堂的家庭里,我們卻常常看到老人和孩子吃的一樣。

比如,有的家長會在孩子生長身體的時候,以「吃飽」和「孩子喜歡」為原則,要麼給孩子喂饅頭、粥、麵條,要麼,放任孩子挑食、偏食。



結果,長期缺乏營養的孩子,不僅個子長不高,還容易因為大腦神經遞質紊亂,染上了各種的心理疾病。

如果說孩子的飲食要注重「營養」,那麼老人的飲食就要注意「好消化」了。

因為,老人即便代謝水平下降,咀嚼能力下降,但是與成年人的營養需求也是差不多的,所以,不能只管食物好不好咀嚼,不管食物的營養到底夠不夠。

舉個例子,有的老人天天喝粥、喝湯、吃麵條,或是把菜煮很長時間,都是要不得的。

因為,粥的話雖然容易消化吸收,但是很容易迅速提升血糖。所以,如果老年朋友們喜歡喝粥,那麼量不僅要少,還要加入了肉和蔬菜等,來降低糖力的提升。

另外,延緩肌肉的衰老,減少體內蛋白質的流失,對老人來說也是很重要的

所以,老年人同樣也要吃肉,且最好是把肉燉爛了吃,容易消化。如果有條件的,可以再每天喝點專為老年人準備的奶粉,補充營養。

以上,便是全書的精華內容。

我們的身體,是一個奇妙的平衡系統,只有不偏不倚,才是走上了一條通往健康的道路。

如果你在平時里,有偏食和挑食的壞習慣,那麼,一定得在你身體報警前,及時糾正過來,以免釀成大錯。

祝健康!

註:圖片來自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作者刪除

文 | 武靈遙,一位踐行著「日讀書一本,日更文一篇」的職業讀書人,本文首發於個人公眾號:書語人間(syrjjy)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K_RKW20BJleJMoPMV_hk.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