陝西,這裡不僅風景優美,就連特色小吃也是叫人流連忘返的。今天我為大家介紹一種酥脆可口的陝西特色小吃——石子饃,它是陝西民間的一種古老的漢族風味小吃,因其是將餅坯放在燒熱了的石子上烙製成的,故而得名。由於它歷史悠久,加工方法原始,因而被稱為我國食品中的活化石。
石子饃簡介
石子饃又稱砂子饃、餑餑、干饃。在美麗富饒的八百里秦川,是一種深受城鄉群眾喜愛的古老食品。清乾隆時學者袁枚在他的隨筆中曾寫到石子饃,稱之為「天然餅」。關中地區流行的風味食品,因其是將餅坯放在燒熱了的石子上烙製成的,故而得名。由於它歷史悠久,加工方法簡單,因而被稱為我國食品中的活化石。石子饃歷史非常悠久,具有明顯的石器時代「石烹」遺風。
石子饃特點
石子饃是用上等白麵粉,放入油和鹽(糖),有的還加入鮮花椒葉,製成饃坯,把洗凈的小鵝卵石子放在大鐵鍋里加熱,把製成的的饃胚放在石子上,上面再鋪上一層從鍋里舀上來的熱石子,烙制而成。這種饃外觀焦黃鮮亮,中凹邊突,活像一個橢圓形的小金盆,咬開後層次分明,外酥內軟,咸香可口。具有油酥咸香,營養豐富,易於消化,攜帶方便,經久耐貯的特點。
石子饃作為出遠門、長途旅行所帶的食品,已同方便麵一樣同領風騷。不僅可以贈送親友、招待佳賓、作為產婦、病人的營養食品,而且也是旅遊者的理想食品。
石子饃營養價值
石子饃茴香出頭,健脾暖胃,增進食慾。吃時酥脆,非在嘴裡嚼碎了才能下咽,有利消化。石子饃薄、酥、脆、香,不但適宜產婦食用,對老人和孩子也是理想的食品。
石子饃傳說
關於石子饃,還有一段有趣的傳說。相傳唐時,同州(今大荔縣)曾將此餅作為貢品,當時叫鏊餅。由於同州人生性剛強、耿直不屈,因而被官府抓去時,「必懷此餅而去,用備狴牢之糧」。是說早有準備,一旦被投入牢獄時,因帶有石子饃,不至於挨餓。清代袁牧在《隋園食單》里,稱石子饃為「天然餅」並對它的製作方法做了詳細的總結記述。
據傳:「神農時,驚訝食谷,釋米加燒石上而食之」。到了周代,「燔黍,以黍米加於燒石之上,燔之使熟也」。這就說明,石子饃是由遠古的「燔黍」演變而來的,經過了一個長久流傳,不斷改進的過程。唐代叫做「石鏊餅」,並曾以此餅向皇帝進貢。到了清代,石子饃傳入金陵,稱為「天然餅」。
又有一種是據民間傳說,石子饃的歷史可以追溯到石器時代。先民們發現火以後,結束了茹毛飲血的生活,但那時候還不可能有歷鍋,用火炙食還只能靠石具,這大概就是最初的石子飲食、後來周原的公劉「教民稼檣」,有了莊稼便有了糧食,先民們把黍米加在燒紅的石頭上,使它變熟。這種食物叫「燔黍」,因該看作是今日石子饃的前身。到了唐代,石子饃已經和今天一模一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