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豐長青廠,還記得那個山溝溝里的事情嗎?

2019-11-25     宜豐會長大叔

長青廠原稱國營第二0六廠(即國營長青機械廠),始建於1966年,隸屬第五兵器工業部管轄,位於江西省宜豐縣黃崗鄉東壩的一個山溝溝里。在這縱深山溝的兩側邊,山峰流下許多股清泉,在溝凹里匯聚一條小河,清澈見底,一條從南至北公路沿著山谷彎彎曲曲的小河縱貫全廠,大約三公里長。當時為了管理方便就依據山貌地形取名叫「一號溝至九號溝」。

位於江西宜豐縣深山中的的原國營長青機械廠,軍工代號「206廠」,生產高射炮瞄準具等設備的車間建在山洞中。1992年,長青機械廠整體遷往宜春市。

1966年5月10日,根據國家計委、國防工辦1966年5月7日《關於高射炮武器建設方案的批覆》,第五機械工業部等單位正式確定國營長青機械廠建在當時的宜豐縣雙峰公社東壩。

宜豐縣位於贛西北九嶺山脈南麓,境內大部分是山,海拔1000米以上的山峰有30多座,山高林密。

206廠始建於1966年,是江西三線建設的代表之一,實現了當年批覆、當年設計、當年建廠。

建廠伊始,206廠陸續從497廠(重慶望江機械廠)、447廠(包頭第二機械廠)、617廠(包頭第一機械廠)、618廠(北京北方機械廠)、847廠(西安)、127廠(齊齊哈爾)、674廠(哈爾濱)、636廠(長春)等老廠調入技術骨幹和管理人員。

廠區建在東壩山溝內約四公里的範圍內,兩個產品車間設在五個並列的山洞中,洞門之間相距50米左右,洞底部橫向貫通,洞上方有通風管道。洞門設計要求不但防火防彈,還可抵核爆炸衝擊。

1969年,國營長青機械廠生產的首批樣機「五七」電傳系統和「三七」瞄準具順利通過了國家驗收。

1973年,宜豐縣發生了罕見的特大山洪,部分職工宿舍和廠房被掩埋,道路橋樑沖毀,通訊、電力、交通全部中斷。

宜豐縣委縣政府迅速組建了一支百人組成的扁擔隊,翻山越嶺,將大米、蠟燭、手電、食鹽、蔬菜、等救災物資送到長青機械廠。

上世紀80年代,206廠實行「軍轉民」,1992年整體遷往宜春市袁州區南郊,老廠的所有建築由所在地宜豐縣政府接管。後來,原長青機械廠生產軍品的一個山洞成了娃娃魚養殖基地。

2016年10月16日至18日,為了紀念長青機械廠建廠50周年,原長青機械廠老職工及其後代共500人回到老廠,重溫當年的時光。他們當中年齡最大的86歲,年齡最小的23歲,是隨母親一起來的。

老廠搬遷到宜春後,經常有一家家帶著自己親人、朋友、老同事、老同學等相約結伴到老廠來看看走走、拍照留念。每當看到這裡的廠房、宿舍等房屋全部被拆除,心裡有說不出的滋味。現面貌全非,留下的斷牆殘壁,碎塊的混泥土中也長滿了各種大小樹木,荊棘和雜草,人們對當年工作、生活的環境只能在回憶中了。但仍然可以找到自己曾經工作、生活居住過的舊址地方,遐想對過去創業、童年的一些美好回憶,講述給後人聽了,已成了一段歷史往事。

現保留最完整的房屋,只有「二號溝」保衛科(廠派出所),「三號溝」橋頭的俱樂部,「四號溝」醫院路邊的一棟宿舍,原四車間的山洞機加廠房也被封洞。只能聽到路邊嘩啦啦的小溪流水聲,還是那樣的清澈、熟悉。

通往二車間、八車間的水泥馬路清晰可見,潮濕的路段也長滿了青苔,馬路兩邊的小草、荊棘也快長到路中間來了,生長在路邊叢林中的野果「牛卵坨」也比以前更多了,吃到嘴裡還是當年的味道,回想起來有點流口水了。還記得當初這條生產專用公路,每天上上下下的幹部、工人、車輛川流不息,是那樣繁忙的工作景象,夜裡還經常聽到打獵放槍的聲音,現都一去不復返。

原國營第二0六廠(即國營長青機械廠)

始建於1966年

隸屬於第五兵器工業部管轄。

地處九嶺山區,

位於江西省宜豐縣黃崗鎮東壩,

曾擁有職工2000人

曾經的大廠終究還是敵不過時間的摧殘

原本莊嚴的廠房

如今只有它那旁邊的綠植才真正見識到

長青廠的起起落落!

2016年,當長青廠迎來建廠五十周年之際,熱心的長青人自發組織籌備聯誼會,歷經半年的準備工作,長青籌備小組會正式向全廠己離退休幹部、職工,以及在外工作的長青人發出邀請,大家從全國四面八方相約來到了長青廠。最東的來自上海、蘇州,最南的來自廣州、深圳,最西的來自重慶、貴陽,最北的來自長春、北京,中間的還有來自長沙、湘潭、合肥、安徽、杭州、西安以及江西本省市等等,共計500餘人。

2016年10月16日上午,載滿來自全國各地的長青人的大巴車緩緩駛進長青廠時,早已在道路兩旁等候的迎賓隊伍依次排開,載歌載舞、鑼鼓喧天,像迎接親人一樣的熱情,歡迎在外地的長青人「回家」。當大家紛紛下車走在長青廠生活區的道路上時,是那樣的踏實、親切,一個個都是在東張西望,在人群中尋找自己最熟悉的人,許多人見到老朋友是那樣的親切,激動的迎面握手、擁抱,大家的眼眶都濕潤了,情不自禁的留下了激動的淚水,許多人離退休後離開長青廠,回到各自家鄉安享晚年,一晃就是十幾、二十幾年沒見過面,今日再相逢雖然都是已滿頭白髮,個個顯得精神抖擻,洋溢著幸福的笑容,有的父輩因身體原因參加不了這次相聚,讓其子女前來,有的還帶了視頻問候,還有的沒見到的熟人把想要尋找的名字寫在一張硬殼紙上,雙手舉起,在相聚涌動的人群中打聽,有的如願以償相見,可有些人卻成了終身遺憾,這一幕幕感動的場面,也只有在這個時候體會深刻。當我一邊回想一邊寫稿時,我都是含淚書寫,手稿紙幾次都被淚水映濕,眼晴模糊了一次又一次,不僅讓我太感動了,所有目睹這場景的人都被感動了。

在很長時間裡,三線廠都是以相對隱秘的方式存在的,就像是一個個獨立的王國,享受著特殊的待遇,也做出了特殊的貢獻。然而隨著上世紀八十年代改革開放的大潮襲來,這些國營的軍工企業產品銷路受阻。在市場化趨勢下,由於技術落後、管理不 善、交通不便而紛紛面臨破產。三線人不得不面對這樣一個結局——轉產。對數百萬的三線人來講,從那時開始,一條衰落、破敗的下坡路也就此展開。

  長青廠當年的輝煌現在只存在於一張張泛黃的照片里。

  這就是長青,一個鮮為人知的地方,一個我不捨得忘記的地方。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KQVSpm4BMH2_cNUgtyyb.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