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不要緊,你一定要把人救回來!不要再開刀了,開一個,死一個

2020-06-21   許願閣

原標題:錢不要緊,你一定要把人救回來!不要再開刀了,開一個,死一個

死亡有一萬扇門,你在哪扇門前「謝幕」?

願此文,能引發你的沉思......

「不要再開刀了,開一個,死一個。」

上海一知名醫院院長2015年起,開始四處去「攔刀」。

他在不同學術場合央求醫生們說,

「不要輕易給晚期胃 癌 患者開刀。」

現在中晚期胃 癌 患者 一 到醫院,

首 選就是開刀,然後再進行化 療 放 療。

「在奄奄一息的病人身上,

被東開一刀,西開一刀,

身上插滿各種各樣的管子後,

被掛在維持生命的機器上……

這是連懲罰恐 怖 分 子時都不會採取的手段。

我已經記不清有多少醫生同事跟我說過:

如果有一天我也變成這樣,請你殺了我。」

一個人失去意識後被送進急診室,

通常情況下家屬會變得無所適從。

當醫生詢問「是否採取搶救措施」時,

家屬們往往會立馬說:「是。」

於是患者的噩夢開始了。

為了避免這種噩夢的發生,

很多外國醫生重病後會在脖上掛一個「不要搶救」的小牌,

以提示自己在奄奄一息時不要被搶救,

有的醫生甚至把這句話紋在了身上。

「這樣『被活著』,除了痛苦,毫無意義。」

「醫生們不遺餘力地挽救病人的生命,可是當醫生自己身患絕症時,他們選擇的不是最昂貴的藥和最先進的手術,而是選擇了最少的治療。」他們在人生最後關頭,集體選擇了生活品質!

中國人一生75%的醫療費用,花在了最後的無效治療上。

「錢不要緊,你一定要把人救回來。」

「哪怕有1%的希望,您也要用100%的努力。」

每天,他都會遭遇這樣的請求。

他點著頭,但心裡卻在感嘆:

「這樣的搶救其實有什麼意義呢!」

在那些絕症病人的最後時刻,

劉端祺經常聽到各種抱怨:

「我只有初中文化,現在才琢磨過來,

原來這說明書上的有效率不是治癒率。

為治病賣了房,現在還是住原來的房子,

可房主不是我了,每月都給人家交房租……」

還有病人說:「就像電視劇,

每一集演完,都告訴我們,

不要走開,下一集更精彩。

但直到最後一集我們才知道,

儘管主角很想活,但還是死了。」

病人不但受盡了罪,還花了很多冤枉錢。

在人生最後的階段,

「要死得漂亮點兒,不那麼難堪;

不希望在ICU,赤條條的,插滿管子,

像台吞幣機器一樣,每天吞下幾千元,

最後『工業化』地死去。」

「把死亡的權利還給本人,是一件意義重大的事!」

最大的人道是避免不適當的過度治療。

不要再搶救了,讓老人家安靜離開吧!」

太太最終同意了這個建議。

第二天,老人安詳地離開了人間。

這件事,也讓詹森自己深受啟發:

「我先把自己對待死亡的態度寫下來。

將來若是神智清楚,就算這是座右銘;

如果神智不清了,就把這個算作遺囑。」

於是,詹森寫下了三條「生前預遺囑」:

1、如果遇上絕症,生活品質遠遠高於延長生命。我更願意用有限的日子,多陪陪親人,多回憶往事,把想做但一直沒做的事儘量做一些。

2、遇到天災人禍,而醫生回天乏術時,不要再進行無謂的搶救。

3、沒有生病時,珍惜健康,珍惜親情,多陪陪父母、妻子和孩子。

隨後,詹森撥通電話,向穆尤睿徵求意見。

穆尤睿回答:「這是最好的死亡處方。」

當我們無可避免地走向死亡時,是像詹森一樣追求死亡質量,還是用機器來維持毫無質量的植物狀態?

英國人大多選擇了前者,

中國人大多選擇了後者。

死亡終究到來,無從躲避。

面對它,我們都需要補課:如何讓生命有尊嚴的「謝幕」。

人儘管是哭著來到這個世界,迎接他的卻是一片笑聲;人可能笑著離開這個世界,送走他的卻是一片哭聲。

一個人真正的財富,是他在世時做的好事,一個人離開人世時,人們不會記住他留下多少金錢,但會記住他生前做過多少好事。

其實,死亡沒有那麼可怕!

生老病死,死亡也是人生中不可或缺必須經歷的一件事情,對大多數人而言,越避諱這個話題,越害怕死亡的來臨。

正視死亡,不是讓我們去思考自己何時死亡或者如何死亡而產生擔憂情緒,它只是讓我們不再害怕這件事情,拿平常心去對待,讓我們更好的去對待生活。畢竟人從呱呱墜地那一刻起,已經開始坐上人生這趟終點是死亡的列車了。

通向死亡的道路,是孤獨而平靜的

從這一刻起,不要對這個話題諱莫如深了,以平常心討論時,心底平靜沒有波瀾,不再害怕面對,這一刻起,我們就成長了。

死亡是我們人生路上必不可少的遇見,也許是我們最親的家人,也許是鄰居,朋友,或者是只有一兩次遇見的陌路人。每一天都有死亡,每一天也都有新生。

死亡,也是一次靈魂的新生

死亡的那一刻,每個人都是平靜的,所以死亡往往伴隨著新生。這是我們人生經歷的最後一站,也是在人間學會的最後一次成長,一次舍與得的成長。

正如一句話所說:「只有在死亡面前,我們每個人是平等的」。紀伯倫曾說過:「當你解答了生命的一切奧秘,你就渴望死亡,因為它不過是生命的另一個奧秘。生和死是勇敢的兩種最高貴的表現!」

死亡,也是一種勇敢的高貴表現!

正視死亡,你做到了嗎?

你呢?

如果你是絕症患者,

當死亡不可避免地來臨時,

你期待以什麼樣的方式告別人世?

如果你是絕症患者家屬,

你期待家人以什麼樣的方式告別人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