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給子女帶孩子好像從幫忙變成了一種義務,甚至成了必須,老人如果有與之不相干的生活安排似乎就像做錯了什麼一樣。
「你可以不帶孫子,以後等你們老了,是不是我們也可以不用管你們?」即便這是脫口而出的氣話,也是讓父母寒心的。其實年輕人打拚事業、生活辛苦,老人不是不理解,但此話一出還真是把親情變成了「交易」。
給兒女看孩子,似乎成了老人將來可以被贍養的一種交換條件。這在老年學理論當中,有個名詞叫「代際交換」理論。有專家還給這種現象取了個有趣的名字,叫做「養孫防老」。這並不是說,指望著孫子給自己養老,而是以幫忙照顧孫子換取未來兒子贍養自己的權利。
這是一位已經當奶奶的老人寫下的感悟,震驚了所有人!
她說:「我寧可出錢請保姆,也不想要帶孫子!」「老人帶孫子不是本分,是情分!」
我不願一直帶孫子,寧可出錢幫忙找保姆
兒子和媳婦有一個兩歲多的兒子,他們倆工作忙,平時鮮有時間照顧家庭。
今年過年後, 媳婦想把孩子直接送到我家,但是我一口拒絕了,因為我寧可出錢請保姆,也不想帶孫子!
媳婦是河南人,跟我兒子大學認識,兩人畢業後就在四川結婚,2013年生下孩子。他們剛生孩子時,我和親家一起幫忙照顧了幾個月,之後親家回老家了,媳婦一直要求我們繼續幫忙帶孩子。
我捨得給孫子花錢,我也願意出錢幫忙找保姆,但是我不願意一直帶孫子。
我知道媳婦很不解,總覺得我們有的是時間,為什麼就不願帶孩子?但是我自己的孩子我已經養大了,這個孩子本身就是她們的責任了啊。
不想帶娃是因為老了
其實,我沒有答應媳婦,是因為 不想看到子女什麼事情都推給我們父母來做。
我退休前是大學老師,見慣了現在的年輕人什麼事情都喜歡依賴別人,很少自己想辦法解決問題。 養孩子是一輩子的大事情,子女們必須親自去體驗當父母的每一天。
我可以在關鍵時候幫他們出主意,但是不能取代他們。而且,我為了子女已經操勞一輩子,我也想靜下心來做點自己喜歡的事情,過幾天清靜日子。
不是每位老人都適合帶孩子
有一個現實一定要看清,在隔代教育中,並不是每位老人都適合照顧孩子的。或者說,不是說孩子成長的每個階段都能勝任。
比如有的老人身體吃不消,那肯定不能犧牲老人的健康來照顧孩子。或者是老人不適應,天天悶悶不樂,這樣的狀況是養不好孩子的。還有一種是脾氣暴躁。情緒的波動會影響孩子情緒的發展。甚至有的過激情緒還會影響到孩子的心理發展。
老人帶孫子產生的問題,反而更會引發家庭的其他矛盾。何況養孩子是大事情,子女們都要體驗為人父母的滋味,不要事事依賴老人,可以幫忙,但不能全權替代。
老人操勞半生 只想享幾天清福
老年人已經操勞半生,在退休之後原本可以安度晚年,享受清閒的生活,眼下要再次扛起照顧孩子的重任,勞動強度更甚從前。因此,很多老年人不願再給子女照顧第三代。
法律沒規定老人有看孫輩的義務
法律確實沒有規定老人對孫子女有撫養的義務,他們照顧第三代完全出於對子女的疼愛,如果老人不願付出,從法律和道德層面,也不能過於苛責。小夫妻只能自己克服一下困難,或者僱傭家政服務員照看孩子。如果實在不行,社會上也有一些托幼機構接收3歲以下的孩子,家長可以考慮。
而對於那些願意幫忙帶孩子的老人,兒女千萬不要認為這是應該的,他們放棄了安逸的晚年生活,來到一個完全陌生的城市幫助子女帶孩子,有的甚至還要把老伴一個人丟在家裡,做兒女的要心存感恩,在下班後或休息日,也要儘量自己照顧孩子,分擔一下老人的負擔。有條件的可以適當地給老人一些錢或禮物,作為感情上的回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