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電視劇《安家》中
老嚴夫婦帶著兒子兒媳全款買房簽約時,
兒子突然提出在房產證上加上老婆倩倩的名字,
我們可以看到老嚴夫婦眼神中的些許猶豫。
不過,為了兒子兒媳,
以及未來的孫子考慮,
二老最終還是加上了兒媳婦的名字。
看到這一幕,
「房產證該不該加兒媳婦名字」這一話題,
瞬間引起了網友的激烈討論:
「電視劇裡面那個兒媳婦又沒出錢,憑什麼加名字」;
「兒子買的可以加,父母買的就算了吧」;
「我認為加上可以,但是等到買房簽合同時
才突然說,我認為不合適;」
如果是我,我連我兒子都不加......」
各種評論,聽起來似乎都有道理。
幾千年來,
家國情懷自古就紮根於
每一個中國人內心深處。
隨著時代的發展,
「家」逐漸演變成了以血緣關係為紐帶
共同生活的眷屬和他們所住的地方,
而這一地方的寄託,
也漸漸演變成了「房子」。
當今時代,買房子加不加名字,
已然是老生常談,有人說:
「房子是除了死亡外的另一種歸宿,
這個歸宿就是無論你漂泊到哪裡,
總有一個小小的空間可以讓你停靠。」
或許這就是很多人都渴望
在城市擁有屬於自己的房子的原因,
只為了那一隅心有所依的歸屬地。
01
安家,情感的歸宿
戀愛,追求的像是「金風玉露一相逢,
便勝卻人間無數」的怦然心動,
而婚姻,則是
細水長流的相伴直到你我白頭。
兩個相愛的人,最直接的情感歸宿
便是步入婚姻的殿堂,
如果能擁有屬於自己的房子,
一磚一瓦,填入愛,
住進人,這也便成了家,
更是為婚姻生活錦上添花。
雙方感情止步於
「房產證是否添加名字」的情侶,
數不勝數,
情感的歸宿不需要帶有任何目的性,
好的感情,不怕談錢和說愛,
坦誠對待,經受住生活的考驗,
才是對婚姻最好的保障。
02
安居,心靈的歸屬
觀劇過程中,
印象最深刻的是嚴叔老兩口在買到房子時,
嚴阿姨對嚴叔說:
「來上海這麼多年,可有自己的房子了。」
甚至二人一邊做包子,一邊感慨道:
「來上海十多年了,老覺得是飄著,
現在,總算生了根了。」
隔著螢幕都能感受到嚴叔夫婦滿滿的歸屬感。
暫且不對嚴叔兒子和兒媳的做法進行評論,
現實生活中,處於嚴叔兒子現狀的
「北漂」、「滬漂」、「深漂」的年輕人,
比比皆是,面對房價飛漲,
心有餘而力不足,
所以父母與房子之間總是有著千絲萬縷的關係。
在外漂泊的人,
想要在大城市紮根,
誰不是一腔熱血,拼搏努力,
總希望自己的努力配得上自己的「野心」。
可面對現實的殘酷,長久的漂泊,
總要落地歸根,對房子的期許,
變成了心靈歸屬的一種寄託。
無論你在哪裡漂泊,無論房子大小,
只為在感到疲憊時,
總有一方安靜的空間可以依靠,
放空自己,心有所依。
03
安心,幸福
房子=家嗎?
對此,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理解。
或許擁有了房子,
會成為你保障生活的手段,
也因此有了原始積累,
能夠讓自己有更好的選擇空間。
做自己喜歡的工作,
買自己中意的房,
選擇自己喜歡的人,
一房,兩人,三餐,四季,
相敬如賓,安居樂業,
有人問你粥可溫,
有人伴你到白頭,
平淡,安心,幸福,
如此而已。
房子,
那一隅心有所依的歸屬地,
是一生的所在,
是永遠的港灣,
安家,安心,
平淡就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