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禁足」的第N天:獨處,是最好的增值期

2020-03-06     美物計


前幾天逛微博,看到有網友吐槽說:

關在家裡的這些天,

讓我體會到了後宮妃嬪被禁足的滋味。


有的人被憋「瘋」了,

在家裡搞起客廳陽台N日游,

在魚缸里釣魚,給狗子講微積分,

有的人甚至被憋出「病」來,

像個隨時會引爆的火藥桶,情緒到達頂點時,

和家人大吵一架,然後雙雙痛哭。


周國平說:

人生最好境界,是豐富的安靜。

獨處,是一個人最好的增值期。


01

獨處,是一種人生修行


演員陳道明曾說:

獨處是對一個人的審視,

他的生活也恰恰是對這句話的最好詮釋。



陳道明畢業於中央戲劇學院,

出道以來,更是參演了《末代皇帝》《康熙王朝》等

多部有口皆碑的優秀影視作品,

不論是被國學大師季羨林讚許過的才華,

還是被無數觀眾追捧的演技,

再加上他謙卑有禮的為人,

都足以讓他在人群中成為最耀眼的中心。


換做旁人擁有這樣的人生,

大機率會一邊沾沾自喜,一邊享受大家的注目與追隨,

可陳道明卻悖道而行,

他將更多的時間拿來獨處,也享受著這種生活。


陳道明隨手畫作


閒暇時,比起在眾多飯局見往來逢迎,

他喜歡一個人待在家裡,

或是揮毫潑墨,或是彈琴看書,

時不時鑽研古籍,興致來了就寫上幾篇雜文。


即使好友馮小剛曾笑話他,

成天宅在家裡的功夫,不如參加一場飯局更有用,

他也不為所動,

依然我行我素的享受獨處生活。



古語有云:君子慎獨,

真正的君子,即使自己一個人獨處,

也不會停止對自己內心的叩問。

他經得起獨處的考驗,

也抵得過名利的誘惑,

在繁雜的世界中享受獨處,自得其樂。


02

獨處,是一種能力


獨處,是一種能力。

一個真正的智者,

會在靜處修身養性,更多地思考和覺醒,

從而更加堅定自己的目標,

並為之進行不懈的努力。


這兩天宅在家裡,無聊看電影消磨時間,

偶然看了《風雨哈佛路》,

更是深切感受到了獨處帶來的能力。



電影講述了一個出生在美國貧民窟的女孩麗茲,

從小就開始承受著家庭的千瘡百孔,

父母酗酒吸毒,母親患上了精神分裂症,

八歲的小麗茲需要出去乞討維持生活,

十五歲的時候,父親被人揭發關押在了收容所,

母親也因為愛滋病不治身亡,

孤身一人的她只好流浪在城市的角落,

生活的苦難似乎無窮無盡。



這樣的生活換成任何人都可能會崩潰,

但麗茲卻拼了命一樣,

爭分讀秒的投入到學習中,

她不善社交,獨自一人,

上學和放學的路上、地鐵上,

手不釋卷,專注思考。


就這樣,她用兩年的時間讀完高中四年的課程,

十七歲那年,以優異的成績

獲得1996年《紐約時報》的一等獎學金,

圓了她進入哈佛大學的夢,

也贏得了一個全新的生活和未來。



無論是走向哈佛還是人生的路上,

麗茲始終都是一個人,

她在獨處的路上,學會了和自己相處,

自我鼓勵,自我安慰,孤身前進,

因為擁有獨處的能力,

她才將原本滿是荊棘的人生變成了滿是詩意。


03

獨處,是做回自己


美國哲學家梭羅,曾經遠離塵囂,

隻身一人在瓦爾登湖畔隱居兩年,

兩年時間,耕自食、自始至終都獨自一人。

也曾有人問他是否孤獨,梭羅回答說:


我為什麼會感到孤獨呢?獨處使我身心健康。與人為伴,即使是與最優秀的人相處也會使人厭倦。


我好獨處,至今我尚未找到一個夥伴能有獨處那樣令我感到親切。在獨處時,我做回了自己。



叔本華說:

「只有當一個人獨處的時候,

他才可以完全成為他自己。」

在獨處中,學會凈化內心,尋覓最真的自己。


04

獨處,是最好的增值期


電影《千與千尋》中有一句話:

「人生就像一班列車,路途上會有很多站,

很難有人可以自始至終陪著你走完。」

與其經受不住分開,抱怨慘澹一生,

不如坦然接受別離,淡然獨處一生。


畢竟,獨處,是一個人最好的增值期,

它允許你把所有注意力集中在自己身上,

去滿足自己的需求,提升自己的內核,

豐富自己的一生。



一個人,

只有真正學會了獨處,

才能更豐盈優雅的走過此生。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J8wOtnABjYh_GJGVe8Ym.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