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人對待「吃」的態度,
映射著嬰兒時與母親之間的關係
文 | 心之愛/孫恩
(本訂閱號第401篇原創文章,轉載請聯繫授權)
當溫飽不是問題,「吃」的意義就不是那麼單一。
「吃」有一個很重要的心理意義,這個行為是在懷念自己嬰兒時與母親之間的親密關係。孩子出生的最初幾年,母親與孩子之間的親密程度,是超過夫妻的。
心理學中有個詞,叫「共生期」,意指2個月到半歲左右的階段,母親和孩子在心理上像是一體的、共生的。
這個階段的嬰兒,無需操心自己的任何煩惱,他所有的困難都有成人為他解決。心理健康的母親,可以在這個時期非常貼切的「共情」到嬰兒的感受,像是直覺性的知道孩子哪裡不舒服,會給予孩子無微不至的關懷和情感上的撫慰。
這樣的關係當然是令人無比懷念的,以至於我們成年之後仍試圖在親密關係中「找媽媽」。
在這個早期的母嬰關係當中,「吃」不僅緩解飢餓,更是嬰兒享受母愛的過程。
反覆多次後,我們的潛意識便記住了在「吃」的過程中會有被愛的感覺,所以對很多人來說,當生活中遇到挫折,或是心情不好,或是孤單寂寞,「吃」都會讓心情好很多,好似藉由「吃」這種方式,又可以回到媽媽的懷抱,得到媽媽的情感撫慰,並真的感到好一些。
所以一個人對待「吃」的態度,可能映射著他嬰兒時與母親之間的關係。這種嬰兒期的母嬰關係同樣會成為一個人的內在狀態,並用其行為反覆表述。
比如,有一類「快樂的吃貨」像是用生命在表達,媽媽希望我永遠待在她的懷抱里,媽媽不讓我接觸她以外的世界。紛繁的世界太過艱難,何不待在媽媽的世界,吃喝睡便好。
另有一種偏瘦的情況,則像是被媽媽抱的太少(母親對孩子缺少共情和關注)。
嬰兒的口唇吮吸過程,原本是伴隨快感的,但假如這個快感沒有在媽媽的關注中完成,嬰兒則出現兩種失落。
一個是對吃感到失落,不會覺得吃是一件多麼有意思的事情,另一個是對親密關係的失落,不相信世界上有人願意長久的與自己保持親密,並隱隱的彌散著孤單的憂傷。
成年後也容易因為這份憂傷,做出切斷親密關係的動作,獨自回到內在的母嬰關係當中——那個苦苦期盼的嬰兒與仿似隔在另一個世界的母親,並繼續為自己付出的真心流淚。
「吃」更重要的意義在於,「吃」是我們參與到這個世界中的最基本方式。或者說,藉由吃,我們的嗅覺、味覺、內臟感覺,被食物「觸及」了,在被「觸及」中,我們獲得了一份歡愉。
只要靈魂尚且存在,我們就有被「觸及」的需要,這份被「觸及」的歡愉不容小覷。
01
試想一下哪些食物最讓人們上癮。
辣椒帶來的其實是痛覺,但我們偏偏喜歡這種痛覺,這種體驗像是給你的嘴唇抹了一層跳跳糖;
碳酸飲料吸出的二氧化碳刺激胃部、食管,氣體經過上顎,還會帶來一次細微的暈眩;
油炸使食物脫水並在食物表面留下小孔,咬下一口時,孔中的油帶著食物的香氣被擠壓而出,酥脆的結構被牙齒破壞時,就像擠破泡沫紙一樣解壓。
這些食物會在感官或心理上,更多的「觸及」到你。
02
嬰兒剛剛看見紅色的氣球,或是獲得了媽媽的撫觸,都會感到開心無比。嬰兒時期的撫觸,會對孩子的身心發展益處良多,若沒有這份「觸及」,我們會無聊會萎靡。
03
性行為除了會「觸及」性器官,還需調動整個身心參與,感官、肌肉、神經、大腦、內臟都要參與其中,一次「酣暢」的性行為,「觸及」了一個人的諸多層面。
04
賭博帶給一個人的刺激,不僅僅在於贏錢的快樂,輸錢的痛同樣會「觸及」到一個人。這種「觸及」帶來的滿足,使懂得「久賭必輸」的人仍然難以罷手,除非他可以找到另一項能夠深刻「觸及」自己的事物。
05
拖延,其實是在自己製造一次挑戰,這樣的挑戰可以「觸及」他的真實能力/智力,故而有說法認為拖延人群更聰明。但顯然,一個人有點無聊才會跟自己玩這樣的遊戲。
06
有些人在人際關係中,懂得運用恰如其分的調侃、出其不意的幽默、基於關心的責罵,用超出常規來 「觸及」他人的心理邊界;銷售懂得 「觸及」對方的痛處,戀愛要「觸及」對方的癢處,稱讚是「觸及」對方的軟處。心理與身體很相似,那些平時未被關照的地方,會更需要被人「觸及」。
07
有一部感人至深的法國片,講述一位脖子以下全部癱瘓的富豪在為自己選擇貼身保姆時,選擇了一位看起來素養極差的黑人窮小子。
事實證明,富豪的眼光非常智慧,這位黑人窮小子幫富豪所做的一切,乍看起來對富豪非常的不尊重且遠超保姆權限:帶他抽煙,給他刮n種不同的鬍子,帶他飆車戲弄警察,找妓女摸他耳朵,替他罵鄰居管教反叛的女兒,違反他的意願安排他跟女網友見面等等,但其實這些反倒說明了黑人小伙子識得人性的需要。
片名《觸不可及》意指富豪在癱瘓後,生活、愛情、整個世界對他來說都變得「觸不可及」,而黑人帶給富豪最寶貴的照料,就是讓他重新被「觸及」。
08
郭德綱在段子中總結自己的相聲「先搞笑吧,不搞笑就太搞笑了」,以此調侃相聲不應將教育觀眾置為首要任務,這同樣是深諳人性的。
人們最需要的不是被教育,不是學習,而是被相聲中的段子「觸及」到。那些貌似又「污」又「髒」的段子,恰恰在按摩人們白天不方便顯露出來而又確確實實存在的心靈角落。
短視頻行業在用最短最快速的方式「觸及」觀眾,懂得如何「觸及」他人,其實便是懂得服務他人。
09
當你站在畫廊,凝視一幅畫良久,好似忘記周遭世界的時候,你被作者「觸及」了什麼;
當你聽到某段音樂,被其詞曲「觸及」淚點;或讀某段文字,突然心中一動;或在人生中突然做下決定,或不經意間為自己「種草」下一次消費,或心頭茫然恍若所思時,自己又被「觸及」了什麼呢?
人們用來「觸及」自己的方式雖然不盡相同,各有高下,但在這個本質需求上是沒有高下的。
一個人選擇被什麼「觸及」,這便成為了他的生活,他的一部分,只是有的人可以選擇的更廣闊,有的人選擇的更狹窄,有的人更主動,有的人更被動。
存有千萬種的方式讓我們相互「觸及」,確是全世界的盛宴。
(文章作者觀點不代表本機構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