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眼圈看起來會讓人覺得精神不振,給人印象很不好。為什麼有黑圈?什麼是消除黑眼圈的最佳方法?跟小編一起看看為什麼形成黑眼圈,並找到有效的方法消除!
一、產生黑眼圈的原因
遺傳因素
美國紐約的皮膚科專家Bruce Katz稱,家族遺傳是導致黑眼圈產生的重要因素。
眼周濕疹
濕疹本身不會引起眼部色素沉著。但是如果因眼周瘙癢難耐而不斷抓撓,摩擦眼周皮膚會導致局部腫脹、發炎、毛細血管破裂,並使眼周皮膚看起來傷痕累累,暗淡無光,即形成黑眼圈。
過敏因素
過敏發生時,機體細胞會釋放過敏介質組織胺,組織胺能使機體毛細血管通透性增加,並導致血管擴張、腫脹。眼瞼和眼下的皮膚是人體最薄的皮膚組織,這些區域的血管出現腫脹時,它的顏色會比面部其他部分的皮膚更深、更暗淡,這也是黑眼圈形成的原因之一。
應對這種黑眼圈的最有效的辦法,就是治療過敏。血管腫脹消退後,黑眼圈自然會消失。
化妝品刺激
現在市面上的很多化妝品都有遮蓋或淡化黑眼圈的功效,比如粉底液、遮瑕膏等。需要注意的是,根據個人情況的不同,部分化妝品(例如睫毛膏、眼影、遮瑕膏等)反而有可能刺激皮膚,或誘發過敏,甚至加重黑眼圈。如果你在使用化妝品後感到皮膚刺痛或瘙癢,一定果斷停用,且儘量不要反覆抓撓臉部,尤其是眼周皮膚。
淚溝過深
淚溝是由內眼角開始,出現在下眼瞼靠鼻側的一條凹溝,由於眼眶隔膜下緣的軟組織萎縮、下垂而成。眼周皮膚較薄的人會有更加明顯的淚溝。而下眼皮內側的淚溝也會隨著年齡的增長日益明顯。可以塗些高質量的遮瑕膏遮蓋一下,但要確保不會刺激皮膚,或引起過敏。
防曬不足
眼睛下方的皮膚非常嬌嫩,一旦曬傷,會導致眼瞼下方的血管迅速擴張,血流加速,進而造成皮膚腫脹,顏色加深。
二、黑眼圈的類型與防治
類型一:血管型
中國人中血管型是最常見的黑眼圈類型。這種黑眼圈主要在下眼瞼出現,可能是淺藍色也可能是紫紅色。
眾所周知,眼瞼(俗稱「眼皮」)是人皮膚最薄的地方之一。加之此處皮膚下脂肪層也很薄甚至沒有,因此皮下與肌肉中血管便透出顏色來。年齡增大帶來的自然老化必然伴隨著皮下脂肪的進一步減少與真皮變薄,光老化也會加重後者,因此黑眼圈會隨著年齡的增加而愈來愈嚴重。用手撐開黑眼圈,皮膚延展得更薄,這裡顏色會更明顯,這也是血管型的特徵之一。
血管型黑眼圈還可細分為兩種,淺藍色的靜脈型與泛紫紅的毛細血管型。局部血液循環不暢時,血液中缺氧血紅蛋白所占比例升高,顏色更偏紫更顯眼,這也是熬夜後黑眼圈會加重的原因。另外,有人認為過敏性鼻炎發作會導致鼻竇黏膜水腫,進而使眼瞼處血液滯留,引起黑眼圈。
這或許也能解釋,為什麼美白眼霜往往無法解決黑眼圈——大部分人的問題在於血管而非色素。已經有很多方法被證明對血管型黑眼圈有效。比較易行的是外用各種藥物,比如維A醇、維生素C(增加真皮厚度、改善血液循環),或是維生素K(減輕血液淤積)。另有一些療法見效更快:強脈衝光(IPL)、染料雷射與剝脫性雷射或針對血管或增厚皮膚;自體脂肪移植或膠原蛋白注射可以在血管上加上一層「覆蓋物」,擋住血管顏色。
類型二:色素型
色素型可能更符合人們心目中「黑眼圈」的形象:顏色從淺褐、深褐再到黑色都有可能,既能在下眼瞼出現也可分布於上眼瞼,圍上整整一圈,倒真有幾分像國寶熊貓。不過它可不會讓人顯得可愛。
中國人中,先天性的比較少見,但有許多其他後天因素可引發色素沉著,比如藥物、濕疹、搔抓、日曬。不同於先天性的彎曲帶狀褐黑色,後天形成的也可能是分布於上下眼瞼的褐色或灰色斑點,伴隨著皮膚褶皺明顯等特徵。如果用手撐開眼瞼皮膚,色素型黑眼圈不會發生任何顏色上的變化。
要想解決色素型黑眼圈,首先要避免更多的色素沉積,對吧?提醒大家,以前忽略了眼周防曬的,請把防曬做起來;眼周有濕疹等皮膚問題的,抓緊治療。讓生成的黑色素儘快退散,這倒是美白產品的職責所在,但改善過程註定是漫長的……果酸煥膚、雷射治療、強脈衝光(IPL)可以縮短治療過程,但需要選擇一位技術嫻熟的醫生來操作。
類型三:陰影型
隨著年齡的增長,眼周皮膚肌肉都會變得鬆弛,同時脂肪量變化,引起瞼板肌凸起下垂、眼袋膨出、淚溝凹陷。一來一去,在眼睛下形成陰影,也算是黑眼圈。不管被宣傳得怎樣神奇,化妝品都只能針對皮膚起作用,無力改善肌肉、脂肪乃至骨骼,因此眼霜也就無法解救陰影型黑眼圈受害者。
雖然可以在凹陷處使用有珠光的淺色彩妝,通過反射光線減弱陰影區的黑暗感,但這效果畢竟是暫時的,洗把臉出個汗就原形畢露了。想長效一些,要靠微整形,比如脂肪移植、透明質酸注射,把凹陷的部位填充起來,避免形成陰影。雷射可以促使真皮中膠原蛋白合成,減輕皮膚鬆弛,對一部分陰影型黑眼圈有效果。
本文來源:春雨醫生、99健康網、醫美視界,如涉及版權問題,請聯繫我們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