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貼!高中歷史必修3名詞解釋彙編

2020-10-19     啟達初中

原標題:收藏貼!高中歷史必修3名詞解釋彙編

中國傳流文化主流思想的演變

1.「罷黜百家,獨尊儒術」:漢代儒家代表人物董仲舒為適應大一統,提此主張,把不在儒家六經範圍內的各學術罷黜,加強了中央集權和思想專制,是儒家思想成為思想主流。

2.新儒學:漢代董仲舒把諸子百家中道家、法家和陰陽五行家的一些思想糅合到儒家思想中並加以改造形成。

3.君權神授:為了加強中央集權君主專制,漢代的董仲舒提出了「天人合一」和「天人感應」,認為天為主宰,天子受命於天,人民諸侯皆應服從,另一方面如果天子無道,天罰之。

4.三綱五常:漢代董仲舒提出「君為臣綱」「父為子綱」「夫為妻綱」和仁義禮智信五種為人處世的道德標準,後人歸納為「三綱五常」。

5.四書五經:四書指的是《論語》《孟子》《大學》和《中庸》;而五經指的是《詩經》《尚書》《禮記》《周易》《春秋》,簡稱為「詩、書、禮、易、春秋」。《四書五經》是南宋以後儒學的基本書目,儒生學子的必讀之書。

6.儒家民本思想:形成於春秋時期,提出愛民、重民、養民思想,強調人在社會中的地位,重視民眾的社會作用,認識到民為國之基本,其中有孟子的「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荀子的「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則載舟水則覆舟」等。

7.無為而治:老子提出的一切順從自然,提倡清凈無為,知足寡慾的政治主張。

8.焚書坑儒:秦滅六國後,秦始皇下令燒毀所有的《詩》《書》等諸子百家書並坑殺大批儒生,加強思想專制,強化中央集權,但其暴政加速了政權的滅亡。

9.從「無為」到「有為」:秦末戰火頻繁,社會經濟破壞嚴重。漢初統治者以「無為而治」思想採取與民休息政策。而後地方諸侯勢力增強。為加強中央集權,轉為積極有為政策。

10.宋明理學:儒學新體系,由北宋「二程」創立,南宋朱熹是集大成者,南宋陸九淵和明朝王陽明的心學是宋明理學的發展。

11.三教合一:隋朝,儒學家提出「三教合歸儒」的主張,主張以儒學為主,調和吸收佛教、道教的理論。

12.復興儒學:唐朝,統治者奉行三教並行政策,「尊道、禮佛、崇儒」,挑戰儒學的正統地位,儒學大師韓愈率先提出復興儒學。北宋時,儒學展開復興的運動。

13.程朱理學:程顥、程頤是北宋理學的主要代表,北宋朱熹繼承了「二程」的思想並成為理學集大成者,他們的思想統稱為「程朱理學」,其核心是「理」或「天理」,是一種客觀唯心主義思想體系。

14.二程:北宋時期的程頤和程顥,他們認為天理是萬物的本原,主張先有理後有物,提出格物致知的認識論。

15.朱熹:南宋理學之集大成者,認為理就是「三綱五常」,強調「存天理滅人慾」,認為「格物致知」的目的在於明道德之善。

16.陸王心學:南宋陸九淵是心學的創始者,王守仁是明朝中期心學代表人物,主張「心即理」,認為人天生就有良知,良知就是本心,是主觀唯心主義。

17.陸九淵:南宋心學開創者,提出「心即理也」「吾心便是宇宙,吾心即是真理」,認為求「理」就是進行內心反省,與朱熹的「格物致知」論產生分歧。

18.王陽明:明朝中期儒學代表,心學集大成者,宣揚「心外無物,心外無理」,提出「致良知」「知行合一」的認識論。

19.格物致知:由二程提出的認識論,認為「物皆有理」,只有深刻探究萬物,才能真正得到其中的理,格就是深刻探究,理學家認為需要通過「格物致知」的方法把握理,而「格物致知」的目的在於明道德之善。。

20.致良知:心學的認識論,王陽明認為良知是存在人心中的天理,是人固有的善性,但良知往往被私慾侵占,所以要加強道德修養,去掉人慾,恢復良知本性。

21.知行合一:心學的認識論,王陽明認為知行都產生於心,要用良知支配自己的行為實踐。

22.黃宗羲:明清之際,號梨洲先生,著有《明夷待訪錄》,主張反對君主專制,提出「天下為主,君為客」反對重農抑商,認為「工商皆本」。

23.李贄:明朝中後期,世稱溫陵先生,著有《焚書》、《藏書》,他批判道學家「存天理,滅人慾」的虛假學說,反對絕對思想權威。

24.顧炎武:明末清初,號稱亭林先生,著有《日知錄》、《天下郡國利病書》,主張經世致用,區分亡國與忘天下,提倡「匹夫有責」,用「眾治」取代「獨治」。

25.王夫之:明清之際,號稱船山先生,著有《讀通鑑論》,主張唯物思想,提倡民主思想,認為世界是物質的,靜止是相對的,運動是絕對的,具有樸素的辯證法思想。

26. 道學家:指儒學中以正統自居的理學家。

27. 經世致用:明末清初,以顧炎武、黃宗羲、王夫之為代表的思想家,提倡以史為鑑,將學術研究和現實結合,由此形成「經世致用」的思想。

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及其發展

1.普羅泰格拉:智者學派代表人物,強調「人是萬物的尺度」,認為人的感覺是判定一切的準繩,否定神的意志,樹立人的尊嚴和權威,是西方人文主義的起源。重視人的作用,但忽視道德。

2.蘇格拉底:「有思想力的人是萬物的尺度」美德來自於知識,人之所以作惡是因為無知,教育可以使人認識自己靈魂之內已有的美德。類似於荀子強調用禮樂來規範人的行為,使人向善和王陽明的致良知。

3.柏拉圖:理念是萬物的本原,客觀唯心主義。

4.亞里士多德:古希臘最博學的人,許多學科的創建者。

5.文藝復興:14至17世紀由正在形成的資產階級在復興希臘羅馬古典文化的名義下,在歐洲發動的弘揚資產階級思想和文化的運動。核心是人文主義。實質是反封建文化的思想解放運動,最早出現在義大利的佛羅倫斯。

6.人文主義:主張一切以人為本,反對神的權威,要求肯定人的價值和尊嚴,宣揚個性解放,提倡追求自由、幸福和物質享受,鼓勵發財致富和冒險精神,崇尚理性和科學,追求知識,反對愚昧。是文藝復興的核心精神。

7.文藝復興「文學三傑」:

薄伽丘:代表作是用義大利方言創作的短篇小說集《十日談》。作者通過《十日談》抨擊了封建道德和教會的禁慾思想,宣傳人類平等,主張發展人的個性。

但丁:義大利詩人。他在代表作《神曲》中率先對教會的醜惡現象表達了憎惡,被恩格斯譽為「中世紀最後一位詩人,同時也是新時代的最初一位詩人」。

彼得拉克:義大利著名文學家,他最早提出要以「人的學問」代替「神的學問」,被稱為「人文主義之父」。代表作是《歌集》。

8.宗教改革:基督宗教在16至17世紀進行的一次改革,實質是資產階級披著宗教外衣的一場資產階級性質的反封建的思想解放和政治運動。代表人物為馬丁路德。

9.《九十五條論綱》:1517年,馬丁路德發表《九十五條論綱》,拉開了宗教改革的序幕。《九十五條論綱》是「因信稱義」,即「只要有虔誠的信仰,靈魂就可以獲得拯救。

10.新教:宗教改革期間在歐洲各地形成的不受羅馬教皇控制的基督教派,包括路德教、加爾文教派和英國國教等。新教紛紛簡化了宗教式,否定羅馬教廷的權威,堅持國家權力高於教會。

11.啟蒙運動:17至18世紀歐洲資產階級反對封建專制統治和教會思想束縛的思想解放運動。起源於英國,在法國運動達到高潮。核心是理性,即人自己思考運用自己的智力去認識、判斷和理解事物的能力。

12.啟蒙思想家:

伏爾泰:法國啟蒙運動的領袖。主要思想:抨擊天主教會;反對君主專制,提倡君主立憲制;提倡「天賦人權」、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代表作為《哲學通信》和《路易十四時代》。

孟德斯鳩:法國啟蒙思想家。主要思想:反對君主專制,提倡法治,提出「三權分立」的學說。代表作是《論法的精神》。

盧梭:法國啟蒙思想家。主要思想:「天賦人權」、「人民主權」和「社會契約」思想;他還認為人類不平等的根源是財產的私有。代表作為《社會契約論》。

康德:德意志著名哲學家。他總結了啟蒙思想,強調人的重要性,提出要自由同時也要自律。代表作有《純粹理性批判》。

古代中國的科學技術與文學藝術

1.中國四大發明:火藥、指南針、造紙術、活字印刷

2.造紙術:指105年東漢宦官蔡倫改進的造紙術(西漢前期,中國已經有了紙)唐朝時期傳入阿拉伯

3. 活字印刷術:北宋畢升發明活字印刷術(隋唐時期出現了雕版印刷術)

4. 火藥:唐末火藥開始用于軍事,宋朝開始在軍事上廣泛運用

5. 指南針:最早為戰國時期發明的「司南」,北宋用於航海

6. 《九章算術》:成書於東漢,採用十進位值制記數法,標誌著中國古代以計算為中心的數學形式形成了完整的體系

7. 《石氏星表》:由戰國時期石申編寫,是世界最早的星表,後遺失,唐朝時期重新輯成

8. 渾儀:是望遠鏡發明前世界上最先進的天文觀測工具

9. 簡儀:元朝郭守敬革新渾儀造出的簡儀

10.《夏小正》:夏朝時期的曆法,我國最早的曆法

11.殷歷:商朝時期的曆法,採用干支紀日法

12.《授時歷》:元朝時期郭守敬編訂,是我國古代最優秀的曆法

13.四大農書:西漢氾勝之的《氾勝之書》、北魏賈思勰的《齊民要術》、元朝王禎的《農書》、明朝徐光啟的《農政全書》。

14.《齊民要術》:北魏賈思勰編寫,是我國現存最早,最完整、最系統古代農業著作

15.《黃帝內經》:戰國問世,西漢編定,是中醫學的奠基之作,我國最早的醫書

16.《傷寒雜病論》:東漢末年,醫聖張仲景編寫,被譽為「萬世寶典」,奠定了中醫臨床學的理論基礎

17.《本草綱目》:明朝李時珍編寫,被譽為「東方藥物巨典」

18.《詩經》:春秋末年,經孔子整理編訂,收錄了西周至春秋中期的詩歌,分為風、雅、頌,奠定中國古典文學現實主義的基礎,被奉為儒家經典,是中國出現的第一部詩歌總集

19.楚辭:戰國時期,楚國詩人屈原以南方民歌為基礎的詩歌體裁,楚辭也稱騷體,是我國浪漫主義文學的源頭

20.賦:漢朝時,以楚辭為基礎的文體,辭藻華麗,手法誇張,內容豐富,表現出大一統時期恢弘的氣度。代表作:《子虛賦》《上林賦》(西漢司馬相如)《二京賦》(東漢張衡)

21.詞:最早出現於唐,宋代成為文學的主流形式和標誌,代表人物:柳永 李清照(婉約派) 蘇軾 辛棄疾(豪放派)

22.元曲:由宋代興起的散曲與元雜劇合稱元曲,代表人物:關漢卿馬致遠鄭光祖白樸

23.小說:最早在魏晉南北朝出現的《搜神記》等,唐朝的短篇小說和宋人話本,明清時期小說進入繁盛時期。

24.漢字: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由六千多年前的圖畫文字發展起來,至商朝形成完整體系。甲骨文:殷商時期的書體,金文:西周時期的書體,大篆:春秋戰國時期的書體,小篆:秦朝時期的書體,隸書:秦漢時期的書體,楷書:漢魏時期的書體,正式書體為隸書和楷書,輔助書體為行書和草書。魏晉以前,中國書法在基本為自發階段,魏晉以後,中國書法進入自覺階段

25.楷書(書法):魏晉時期成熟,唐朝鼎盛 特點:筆畫詳備,結構嚴謹 代表人物:鍾繇 王羲之 歐陽詢 顏真卿 柳公權

26.草書:始於漢初,東晉時期成熟 特點:筆畫簡約,勾連不斷,線條流暢 代表人物:王羲之 王獻之 張旭 懷素

27.行書:始於東漢,西晉成熟 特點:兼并楷書的規矩和草書的放縱 代表人物:王羲之 顏真卿 蘇軾 趙孟頫

28.中國畫: 指從遠古時期的彩陶畫《鸛魚石斧圖》開始的畫;戰國時期帛畫《人物龍鳳圖》《人物馭龍圖》表明中國畫由萌芽走向成熟;到秦漢時期,門類豐富,代表作壁畫《夫婦宴飲圖》;魏晉時期出現真正意義的畫,中國畫進入自覺階段,士大夫活躍於畫壇,代表作顧愷之《女神箴圖》《洛神賦圖》;隋唐五代時期吸收了外來美術風格,是中國繪畫史上的高峰,代表作展子虔《游春圖》 閻立本《步輦圖》;兩宋宮廷畫、風俗畫,代表作《清明上河圖》;元明清文人畫。中國畫注重寫意傳神,追求「得意忘形」。

29.京劇:清朝乾隆年間融入安徽徽劇和湖北漢劇的劇種,在同治、光緒年間走向成熟

30.同光十三絕:指同治光緒年間,京劇走向成熟時湧現的程長庚,譚鑫培等的著名藝人

近代以來世界的科學發展歷程

1.伽利略:16世紀~17世紀,義大利物理學家。被稱為「近代科學之父」。開創了以實驗事實為根據並具有嚴密邏輯體系的近代科學,為後來經典力學的創立和發展奠定了基礎。

主要成就:鐘擺、自由落體定律、望遠鏡、太陽黑子、月球山脈、日心說。

2.牛頓:英國科學家。1687年出版《自然哲學的數學原理》提出物體運動三大定律和萬有引力定律,形成了經典力學體系。

3.愛因斯坦:1879~1955年,德國物理學家。20世紀初提出相對論,發展了牛頓力學。1921年因在研究光電效應方面的成就獲諾貝爾物理學獎。

4.量子論:1900年德國物理學家普朗克提出了量子假說,宣告了量子論的誕生。20世紀三十年代,量子力學建立起來。使人類對微觀世界的基本認識取得革命性進步。

5.拉馬克和早期生物進化思想:19世紀初,法國生物學家拉馬克提出了生物從低級向高級發展進化的觀點;提出了兩個著名的原則:「用進廢退」和:「獲得性遺傳」;提出後天獲得的新特性有可能遺傳。

6.達爾文與進化論:1859年,英國科學家達爾文發表《物種起源》一書,創立生物進化論。被稱為「生物領域的牛頓」。

7.進化論:生物既不是上帝創造的,也不是一成不變的,而是進化而來的;生物現存的物種就共同的原始起源,不同物種的變異是自然選擇的基礎。

8.生物進化學說:以自然選擇為基礎,被後世歸納為「物競天擇,適者生存,自然選擇」。

9.蒸汽時代(第一次工業革命):蒸汽時代起於19世紀初,止於19世紀70年代的第二次工業革命。蒸汽機的發明和應用,將人類帶入了蒸汽時代。在這個時期,資本主義的機器大革命開始出現,資本主義的世界體系開始初步確立。

10.電器革命(第二次工業革命):19世紀70年代-20世紀初。電力的廣泛應用,1870年以後,科學技術的發展突飛猛進,各種新技術、新發明層出不窮,並被迅速應用於工業生產,大大促進了經濟的發展。

11.電磁感應現象:1831年,英國科學家法拉第發現電磁感應現象。為發電機的研製奠定了理論基礎。

13.莫爾斯電報機:美國人莫爾斯1837年製成一台電磁式的電報機。1844年架設了一條電報線。

14.第三次科技革命:20世紀40年代~至今。 這次科技革命湧現了大量的科學成果,大大加快了科技轉化為生產力的速度,縮短了知識變為財富的過程.新技術成為社會生產力中最活躍的因素,在促進經濟增長的各種因素中,科技進步所占比例不斷上升。與前兩次工業革命相比,最突出的是技術革命的群體化、科技社會化和發展進程高速化。

15.第一台電子計算機:1946年美國製成第一台電子計算機,奠定了現代信息技術的基礎。

16.網際網路:1969年美國國防部建立了包括四個站點的網絡,促進了網際網路的產生。20世界90年代以後網際網路進一步發展,成為全球信息網。

近代中國的思想解放潮流

1.開眼看世界:鴉片戰爭後,林則徐、魏源等人開始了解學習西方,並向國內介紹。林則徐編譯《四洲志》《各國律例》,前者是近代中國第一部系統的世界地理志,林成為近代開眼看世界第一人。魏源編撰出《海國圖志》。

2.師夷長技以制夷:魏源在《海國圖志》中提出來的,通過學習西方的先進軍事技術和先進科技尋求禦侮強國之道。

3.中學為體,西學為用:「中學」是指以孔孟之道為核心的儒家學說:「西學」是指近代西方的先進科技。「中學」是根本,不可動搖,「西學」為「中體」服務。

4.早期維新派:19世紀60.70年代,中國出現一批具有早期維新思想的知識分子,代表人物有王韜、鄭觀應、馮桂芬等。主張發展資本主義經濟,學習西方科技文化,實行君主立憲制。

5.康有為:資產階級改良派領導人,《新學偽經考》試圖動搖封建統治者恪守祖訓反對變法的理論基礎,《孔子改制考》宣稱孔子托古改制,主張變革。

6.梁啟超:資產階級改良派領導人,康有為學生,發表《變法通議》,申民權、設議院,變法圖存,「法者天下之公器,變者天下之公理。」

7.新文化運動:1915-1920年,一群受過西方教育的知識分子發起的一場以《新青年》和北京大學為陣地的思想啟蒙與解放運動。前期提倡科學與民主,反對專制、愚昧和迷信;提倡新道德,反對舊道德;提倡新文學,反對舊文學;後期宣傳介紹馬克思主義。

8.洋務派:第一次鴉片戰爭後,清政府內部以曾國藩、李鴻章、左宗棠為代表、肯定封建制度,強調以綱常理論作為國家安身立命的根本,同時採用西方先進科技挽救封建統治的政治派別。

9.戊戌變法:1898以維新派通過光緒皇帝所進行的資產階級政治改革。後因遭守舊派反對最終失敗。

20世紀以來中國重大思想理論成果

1.三民主義:孫中山所倡導的民主革命綱領,由民族主義、民權主義和民生主義構成。1905年同盟會機關刊物《民報·發刊詞》上提出。

2.新三民主義:新三民主義明確了反帝反封建內容,並且同聯俄聯共扶助農工三大政策結合起來,民族平等,民權增加了「平民所共有」、「節制資本」和「耕者有其田」的口號,成為國共合作的政治基礎。

3.三大政策:聯俄、聯共、扶助農工。

4.毛澤東思想:是馬克思列寧主義普遍原理和中國革命具體實踐相結合的產物,以毛澤東為主要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運用馬克思主義的立場、觀點和方法,把中國長期革命和建設實踐中的一系列獨創性經驗作了理論概括而形成的適合中國情況的科學的指導思想。它是馬克思列寧主義在中國的運用和發展,是被實踐證明了的適合中國革命和建設的正確的理論原則和經驗總結,是中國共產黨集體智慧的結晶。

5.「新民主主義革命」理論:新民主主義革命是指從1919年到1949年無產階級領導的、人民大眾的、反對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和官僚資本主義的革命,它是新式的特殊的資產階級民主革命。開端:1919五四運動(1919~1927)。第二階段:土地革命(1927~1937)。第三階段:抗日戰爭(1937~1945)。第四階段:解放戰爭(1945~1949)。

6.鄧小平理論 鄧小平理論,是以鄧小平為主要創立者、以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為主題的理論。鄧小平理論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一大理論成果,是中國共產黨獲得的與蘇聯模式不同的社會主義建設經驗的理論總結。並且是在毛澤東思想基礎上發展而成。

7.一個中心,兩個基本點:中共十三大提出,是黨的基本路線的核心內容。一個中心,指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兩個基本點,指堅持四項基本原則,堅持改革開放。

8.三步走戰略:是1987年10月黨的十三大提出的中國經濟建設分的總體戰略部署:第一步目標,1981年到1990年實現國民生產總值比1980年翻一番,解決人民的溫飽問題,這在二十世紀八十年代末已基本實現;第二步目標,1991年到二十世紀末國民生產總值再增長一倍,人民生活達到小康水平;第三步目標,到二十一世紀中葉人民生活比較富裕,基本實現現代化,人均國民生產總值達到中等已開發國家水平,人民過上比較富裕的生活。

現代中國的科技、教育與文學

1.兩彈一星:指原子彈(1964)、飛彈(1964)、人造地球衛星(1970)

2.「雙百」方針:1956年春,毛澤東在中共政治格局擴大會議上,正式提出在科學文化工作中實行「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方針,即藝術問題上「百花齊放」,學術問題上「百家爭鳴」

3.「反思文學」「傷痕文學」:20世紀70年代末80年代初,一批作家從政治、社會層面上還原「文革」的荒謬本質,其目光更為深邃、清醒,文章更帶有理性色彩。

4.恢復高考:1977年冬天,在鄧小平的提議下,我國恢復了因文革中斷了十年了的高考制度。

19世紀以來的世界文學藝術、音樂與影視藝術

1.浪漫主義音樂:19世紀浪漫主義音樂在歐洲興起。它注重抒情性、自傳性和個人心理刻畫的形式,突出個人感受。到19世紀中葉,浪漫主義音樂走向鼎盛。貝多芬是連接古典主義和浪漫主義的橋樑,約翰施特勞斯被稱為「圓舞曲之王」,作品旋律優美,節奏輕快。

2.民族樂派:出現於19世紀的歐洲。19世紀中後期,俄國的民族樂派音樂興起。柴可夫斯基的《天鵝湖》等是世界聞名的傑作。

3.現代音樂:20世紀現代音樂興起,輕鬆活潑、通俗易懂。起源於美國19世紀末的爵士樂,在一戰後受到空前歡迎。20世紀60年代,搖滾樂在美國火爆。

4.電影:1895年法國盧米埃爾兄弟發明電影,1927年電影進入有聲階段,1935年的《浮華世家》是世界上第一部彩色電影。電影被稱為「第七藝術」。

5.電視:20世紀20年代,電視出現。1929年,英國倫敦首次播送電視節目,40年代出現彩色電視,電視藝術被稱為「第八藝術」。

6.新古典主義美術:18世紀末19世紀初誕生,它強調理性,往往以古代歷史和現實重大實際為題材。在表現形式上,它突出理性,注重畫面的嚴整與和諧。代表作有大衛的《馬拉之死》《拿破崙加冕》和安格爾的《泉》。

7.浪漫主義畫派:風靡於19世紀前期的法國,資產階級民主革命時期興起的畫派。它擺脫了當時學院派和古典主義的羈絆,注重藝術家的想像和創造,題材選自現實生活、中世紀傳說和文學名著。畫面色彩熱烈,筆觸奔放,富有動感,有一定的進步性。代表作:德拉克洛瓦《自由引導人們》。

8.現實主義畫派:與法國大革命同時出現,指藝術寫實的手法。興起於19世紀中期,最著名的有米勒、列賓。它反映了真實的農村和底層人民的生活。代表作:米勒《播種者》《拾穗者》列賓的《伏爾加河上的縴夫》。

9.印象畫派:19世紀七八十年代達到鼎盛時期。它吸收自然科學家對光學的研究成果,反映光線對周圍壞境的影響。代表人有莫奈、德迦、雷諾瓦、梵谷。代表作:莫奈《日出·印象》凡高《向日葵》。塞尚被稱為現代繪畫之父。

10.現代主義畫派:二戰後期出現,形形色色與傳統美術迥然不同的新流派,統稱為現代主義美術。反傳統、反理性,重視藝術家內心「自我感受」,流落出藝術家的憤怒、消極、悲觀、失望等心理。代表作畢卡索《格爾尼卡》等。

11.浪漫主義文學:18世紀末至18世紀30年代,在政治上反對封建制度,不再刻意突出人的理性,二是深入發掘人類的感情世界,通過瑰麗的理想和誇張的手法塑造特點鮮明的人物形象。在創作風格上,以想像力豐富的構思和跌宕起伏的情節為主要特徵。代表作雨果《巴黎聖母院》雪萊《解放路的普羅米修斯》海涅《德國,一個冬天的童話》。

12.現實主義文學:19世紀30年代以後,它關注社會問題,典型地再現社會風貌,深入剖析社會生活的本質,揭露和批判社會的罪惡。代表作巴爾扎克《人間喜劇》狄更斯《大衛·科波菲爾》普希金《葉普蓋尼·奧涅金》列夫·托爾斯泰《安娜·卡列尼娜》蕭伯納《蘋果車》羅曼·羅蘭《約翰·克里斯多夫》安徒生、易卜生、馬克·吐溫。

13.現代主義文學:兩次世界大戰後,強調集中表現自我,手法比較怪誕,故事的開頭和結尾沒有明顯的理由,故事背景模糊不清。因果關係不明,語言風格悖離傳統。代表作海明威《老人與海》貝克特《等待戈多》。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J_OCQHUBURTf-Dn5SikM.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