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江村位居萊陽城東郊,蜆河流域上游,現有村民近500戶,人口1700多人。村莊耕地面積1700余畝,除了少量山耕地,其餘皆為糧田和果園。209省道從村東穿過。
村碑記載明初欒、范兩姓在此建村,因處地前有座山崗,故取村名為珠崗,後來演變成朱江。隨著時間的推移,范姓退出了朱江村的歷史舞台,取而代之的是朱周、董、張等姓氏。
朱江村很早以前便是由三個自然村並成的行政村,三個自然村分別為:朱江,小欒家和欒家溝。後來,欒家溝從河東整村搬遷到河西,跟朱江村融合到一起,所以,現在的朱江行政村轄兩個自然村。
那山那水那傳說
村莊四周環山,山體不高,但山上植被豐富,經年青翠蔥蘢。蜆河環繞著朱江村,從東北流向西南,水過之處,乾淨明媚。
在村莊偏東方位、蜆河西岸上坐落著一座小山,村裡人都叫它「石兒耩」,石兒耩的山根扎進蜆河水面下。
聽村裡老輩人講,在他們小時候,水下幾米深處有一個石洞,沒有人知道石洞有多長。曾經有膽大善水者,鑽進石洞窺探究竟,只看到成群的黑魚在洞裡穿梭,石洞通往哪裡,誰也摸不准。只是聽更老更老的前輩說:這個石洞直通南海,是蜆河龍往返南海的通道。
所謂「水不在深,有龍則靈這裡有龍出沒,自然是一方靈水。質樸的村民就是這樣把對家鄉的熱愛寄託於各種神話傳說,一代一代地講述下去。
在蜆河東岸有兩座蜿蜓相連的山體,南邊較小的一座叫「翠虎山」。
翠虎山是座石頭山,儘管海拔低,但山勢險峻,怪石崔巍,老輩人便冠山名以「翠虎」,不得不佩服前人的想像力。據說,翠虎山在東北地區都很有名,原因是闖關東的朱江人,帶著對家鄉的眷戀出走關東,每每跟外人提及老家,總是自誇「我們老家的翠虎山那才叫又高又險呢」。翠虎山就這樣出了名。
原來,再普通的小山,在外出遊子的心中,都是威嚴聳立、不可替代的存在。
上年紀的萊陽人或許還會記得萊陽朱江果酒廠」,那是始創於上世紀70年代的朱江村辦企業。工廠於上世紀90年代末倒閉,從誕生到倒閉的20餘年間,朱江果酒廠也曾走過風光無兩的歲月。那時酒廠生產的「翠虎山」牌汽水名聲響亮,暢銷萊陽及周邊縣市;還生產梨酒、山楂酒以及汽酒等。
「翠虎山」汽水雖然遠去了,但「翠虎山」純凈水走進了現代人的生活。
朱江村地處萊陽市一級飲用水源保護區,這裡的水原生態無污染。幾年前,位居村莊上游不遠的沐浴水庫壩基加固,為保證市政供水,政府在朱江村打了十幾眼水井,作為市裡的備用水源,最小的水井直徑都有8米。而今,村民們利用自家村莊的水源優勢,建立了三家純凈水廠,其中就有「翠虎山」純凈水廠村莊自祖輩流傳下來一句話「山青水秀,吃喝不愁」,可見祖祖輩輩對村莊豐饒的自然資源有著足夠的自豪,而村莊幾百年來,確實保持著山青水秀的本真模樣,一直走到了今天。
大染坊與三座大院
村民們聽老輩人講,清初的時候,有個南方的風水先生路過朱江村,站在村後的赤口耩上南望村莊這一看說:不得了,這個村風水太好,凈出大將和娘娘。」風水先生便動了壞心眼,在赤口耩的山頂岩石上做了一個蒜臼子,還刻了一扇大簸箕,用蒜臼搗,用簸箕扇,把村莊的好風水給改掉了。
經風水先生這番搗鼓,村莊果真沒出過大將和娘娘,倒是出了一位大染匠和一位唱戲的娘娘。
朱江村的周家大染坊究竟始於哪一年,沒有人能說得清。但村民都知道周家祖傳的染布技藝好,生意紅紅火火。傳至周永基這一代,時間已至民國,周永基技術好,善經營,更將祖先留下的染坊發揚光大,朱江村大染匠的名聲散播到方圓幾十里甚至數百里之外。歷經戰火洗禮,周家大染坊始終屹立不倒。上世紀50年代公私合營,周家染坊改為朱江印染廠,周永基擔任第一任廠長。
印染廠不斷發展壯大1981年註冊為萊陽市河洛鄉朱江染坊,經營範圍包括染布、染線等。
迄今,不僅本村人,很多萊陽人對朱江印染廠都有著深刻的印象。因為那時的萊陽外貿繡品廠、萊陽被服廠、萊陽被服二廠、萊陽繡花廠所用的布匹、線,都是在朱江印染廠染色。甚至遠到濰坊、威海、煙台、青島等地,都依賴萊陽朱江印染廠的染色技術。
大染坊到印染廠,一路風風光光。後來周永基的兒子、孫子都繼承了家族染坊技藝,先後擔任過印染廠的負責人。只是隨著社會的發展,傳統的染布技藝逐漸被高新技術淘汰,朱江印染廠於2008年宣布倒閉。
除了大染坊,在朱江村百姓的記憶中,還有三座大院曾經熠熠閃光分別是:周家大院、董家大院與朱家
大院。這三座大院,占地面積大,建築宏偉,雕樑畫棟顯赫一時。村民們印象最深的是最後拆毀的朱家大院,大院占地面積有10余畝,四進院落房屋豪華氣派,家具精雕細琢。
上世紀80年代,村莊統一規劃, 朱家大院大部分被拆毀,原址上僅余座房屋,屋頂是翻新過的,院牆早已頹敗,但還殘留些許當年的青磚,窗欞上看得到雕花木頭。
大染坊時代結束了,那位唱戲的先生和朱江村的故事還在流傳。村民說,在赤口耩頂,仔細辨認還能看出石蒜臼、石簸箕的痕跡。
五烈士與兩座碑
朱江村還有兩座碑,矗立在村民心中。
一座是光緒年間敕授文林郎候選知縣葵西科恩貢周敏仁墓地的龍頭碑。墓地位於209省道東面的山上,墓碑與慕穴保存尚好。
另一座碑是五烈士光榮殉國碑,這座碑現位於209省道西的半山坡上。它是抗戰勝利後,由朱江村五團體(農救會、婦救會、青救會、職工會、兒童團)所立。
1940年春至1941年冬,駐萊東縣國民黨頑固派與日偽勾結,不斷襲擊抗日政權,破壞黨組織,殘殺抗日群眾。1941年11月16日下午中共萊山縣六區(旌旗區)區委書記兼區中隊指導員門玉章、副指導員孫福山、區長劉貫山、區中隊副隊長李鳳寶、司務長門學義等八名主要領導幹部到萊陽城北朱江村參加抗日會議,當晚被國民黨反動派包圍。經過激烈巷戰,至拂曉,子彈打盡,有三人脫險,其餘五人不幸被捕。
國民黨二區區長趙嶧山當晚把他們吊在學校的屋樑上,使用酷刑對其審訊,五位共產黨員氣節凜然,始終不向敵人屈服。11月17日下午劊子手用鬼頭大刀當著全村群眾的面將他們殺害,並將五人的頭顱、身軀拋入一坑之中。烈士們在生命的最後一刻高聲疾呼:「共產黨萬歲!人民解放軍萬歲!
當天夜裡,中共黨組織知道了此事,地下工作者備了棺材,挖出了面目全非、血肉模糊的屍首,入殮掩埋了五烈士。
1946年4月16日,朱江村五團體聯合為英烈立碑於烈士就義位置(村南農田)。石碑背面鐫刻320余字的碑文,頌揚烈士英雄事跡。
1947年秋,國民黨軍占領萊陽城,「還鄉團」將碑掀倒。為了避免再遭破壞,朱江村黨員秘密將此碑埋入地下。農業合作化後,此碑被遷於朱江村西通往萊陽城的大道北側,以便過往行人瞻仰。煙青公路擴修改造後,朱江村黨支部決定將此碑再次遷到村東209省道西,便於更多的人懷英烈。
朱江村的黨員群眾繼承了先烈們的遺志,戰爭歲月他們踴躍參軍支前,110戶的村子有11位烈士。
周家大院還走出了兩位師級幹部,解放後,他們分別在上海和哈爾濱擔任重要職務。
每逢清明之日,村兩委成員都會到紀念碑前敬獻花圈,緬懷先烈,瞻仰豐碑。老梨樹與新篇章。
朱江村的故事遠沒有講完
到蜆河西岸的梨園走走吧,這裡屬於沖積平原,細膩、富含礦物質的油砂土,孕育出高品質的萊陽梨。梨樹大多是百年以上樹齡的老梨樹,還有很多超過了二三百年。老梨樹遒勁的枝千鋪展在梨園上空,春天梨花綻放如雪潔白,秋季梨果壓枝如蜜甘甜。
前人栽樹後人乘涼。朱江村的百姓守著這片梨園,守著日夜奔流的蜆河水,如老輩所願,吃喝不愁地度過了數百年歲月。
當然,歲月不全是靜好,但戰亂之後,終究迎來了和平安好的年代。
為了增加收入,村民們利用蜆河沿岸的土質優勢,繼續擴種萊陽梨園,還栽種了蘋果,並從日韓引進優質品種的梨樹。每年,村莊出產的水果合計可為村莊帶來近400萬元的收入。
今天的村民們,守著祖輩留下的青山綠水,齊心共建美好家園。他們承前啟後,將為朱江村的明天續寫更美的篇章。
(作者:萊陽/張麗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