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最大的死敵是父母的壞情緒?他對孩子的影響,超出你的想像

2019-10-07   育兒神經

好的教育,需要父母的好情緒。

1

昨天接孩子放學,回來時無意間聽到了順路的一對母女的對話。

「媽媽,今天晚飯吃什麼呀?我想吃燒茄子。」

「吃吃吃,就知道吃!家裡有什麼就吃什麼,挑什麼挑!」

小女孩見媽媽語氣不好,聲音立馬低了八度:

「可是你昨天答應我,今天要給我做燒茄子的......」


沒想到,聽了這話的媽媽更生氣了:

「那你答應我考到班級前三,怎麼做不到呢?

自己的事情都做不好,還一天到晚給我添麻煩,能不能別給我找事!」

聽著母女倆的對話,圈媽對小女孩心疼不已。

也許這位媽媽遇到了煩心事,也許這位媽媽的情緒壓抑已久;

但是任何理由,都不該這樣對著根本沒犯錯誤的孩子肆無忌憚地發脾氣。


因為,孩子不是父母的情緒垃圾桶;

把壞情緒肆意帶給孩子,會給孩子造成難以磨滅的傷害。

2

網上有一段名為《從VR視角看父母的情緒暴力》的視頻,我覺得每一位父母都應該認真看看。

這段視頻藉助虛擬現實技術,讓我們切身地感受到了這對父母的情緒暴力。

視頻中爸爸媽媽憤怒的表情和刺耳的話語,在VR技術下,顯得更加猙獰可怕;

就算是隔著螢幕,也會讓人心生不適。

而現實生活中被父母的情緒暴力影響的孩子,內心的恐懼和難受也就可想而知了。

養育孩子,的確會遇到數不清的麻煩;

被孩子氣到炸的情況,可能也並不少見。

我們可以批評孩子、懲戒孩子;

但是我們不能威脅孩子、恐嚇孩子、甚至毆打孩子。


正如視頻中所言,有時候,孩子只是有點小調皮:

弄亂了玩具、打翻了杯子、在家裡上躥下跳......

這些無傷大雅的小問題,有時只需要幾句簡單地叮囑和提醒就能解決;

而很多父母,卻像視頻中的父母一樣,忍不住對孩子大發雷霆......

視頻中有一句話直擊人心:

遊戲可以逃開;

但孩子卻很難逃離自己的父母。


孩子,不該為我們的壞情緒買單。

當我們任由自己的壞情緒肆虐,將孩子置於負能量的漩渦之中,讓他逃無可逃的時候;

我們的孩子,又怎麼能健康、快樂的成長呢?

教育最大的死敵,就是父母的負能量和壞情緒;

好的教育,離不開父母的好情緒。

3

曼徹斯特大學的一位教授,曾做了一個著名的「靜止臉實驗」。

實驗的對象是一個一歲左右的孩子和她年輕的媽媽。

實驗一開始,媽媽和孩子像往常一樣交流玩耍。

媽媽言語溫柔,表情很輕鬆;

孩子也表現地很放鬆、很開心。

就在兩人玩的很高興的時候,媽媽應實驗要求,突然轉過了臉;

等再次轉過臉來的時候,媽媽收起了笑容,變得面無表情。

出人意料的是,看起來懵懵懂懂的孩子,瞬間就覺察到了媽媽臉上表情的不同。

孩子愣了幾秒後,開始像之前那樣,對著媽媽笑。

看到媽媽毫無反應,孩子使出了所有的「手段」來吸引媽媽的注意:

對媽媽伸手、尖叫、轉身四處看......


實驗不到兩分鐘,孩子就出現了負面情緒;

接著,孩子陷入了極度的崩潰之中,哭鬧了起來。

而當媽媽恢復了輕鬆愉悅的表情後,孩子也立即轉悲為喜,露出了笑容。

其實,孩子比我們想像的還要敏感,小孩子如此,大孩子也如此。

我們的情緒,對孩子的影響真的很大。

只是面無表情,就會讓孩子深感不安;

抱怨、吼叫、謾罵甚至是毆打對孩子的殺傷力有多大,自然不言而喻。


幼兒可以用各種方式,來表達對父母的壞情緒的不適和不滿;

很多「懂事」的大孩子,卻只能壓抑自己的不安和不開心,暗自神傷。

久而久之,這些深受父母負面情緒影響的孩子,很有可能會變成父母的「翻版」。

父母的情緒對孩子的影響,超出我們的想像。

父母控制好自己的情緒,孩子才能健康成長。

4

有人說,孩子有時候真的太氣人,父母根本沒辦法控制自己的情緒。

同樣作為媽媽,圈媽實在是太明白這種感受了。

有時候,孩子的確把人氣的牙痒痒;

跟圈媽一樣急性子的媽媽,可能根本來不及思考,就已經開始發脾氣了。

但是,依然有一些媽媽,能夠在情緒不好的情況下保持著冷靜和耐心;

明星媽媽胡可,就是其中的代表。

某親子節目中,胡可正在為兩個孩子包餃子。

正處在調皮年紀的小兄弟倆,因為弟弟給哥哥臉上扔肉餡而發生了爭執。

本就對兩人拿食材玩樂而生氣的胡可,看到這一幕,十分生氣。

但是,胡可並沒有因此而大發雷霆。

在提醒孩子不能這麼沒完沒了之後,她很快恢復了溫柔和耐心。

她安慰了哭泣的小魚兒,又溫柔地引導他,讓他明白:

肉餡是用來包餃子的,浪費食物是不對的;

把肉餡往哥哥臉上扔,更是不應該。


在媽媽的耐心教育下,小魚兒明白了自己的錯誤;

不僅停止了哭鬧,還主動給哥哥道了歉。

三四歲的孩子,本就處於調皮搗蛋的階段,愛玩愛鬧是他們的天性;

用責罵甚至是暴力手段來制止孩子的錯誤行為,雖然效果立竿見影,但是往往是治標不治本;

要想糾正孩子的行為,最好的方式就是:

跟孩子認真溝通,讓孩子從心裡意識到,哪些該做,哪些不該做。

教育孩子,情緒暴力不可取;

認真溝通、積極引導,才是硬道理。

5

我們都曾對孩子使用過情緒暴力:

我們害怕孩子習慣不好,所以發脾氣;

我們擔心孩子學習不好,所以發脾氣;

甚至,我們因為自己心情不好,對孩子發脾氣。

我們有千百種理由來說服自己:

我發脾氣都是為了孩子好。

現在對孩子太仁慈,將來孩子有吃不完的苦......



可是我們不知道的是:

我們的情緒暴力對孩子未來的影響,可能比習慣不好、學習不好還要大。

教育孩子的方法有很多種;

亂發脾氣、肆意對孩子實施情緒暴力,是「副作用」最嚴重的一種。

愛孩子,請多一些傾聽,少一些置若罔聞;

多一些耐心,少一些急躁;

多一些溫柔,少一些暴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