蘆溪縣上埠老瓷廠,演繹泥土的傳奇

2019-12-25     宜豐會長大叔

當時光如流水般遠逝,那些陳年的記憶總是會在某個時候泛起漣漪;當爬滿藤蔓的老牆露出歲月的斑駁,沉澱往昔的繁華便會在不經意間湧上心頭;走過長長的走廊,似乎在穿越一條時光隧道,走到盡頭,就能回到那個樸素的年代。於是,褪去裸露的灰塵,掀開塵封的往事,一切便鮮活起來。


蘆溪縣的上埠鎮到處都分布著這樣的老廠房,這些工廠曾經是上埠人父輩們的青春回憶,曾經那裡有他們激情燃燒的歲月。這些廠子紅火的時候,在裡面工作是很多人羨慕的事情,但是隨著時代的發展,城市的更新改造,這些老廠房將在不遠的將來可能徹底消失不見。


很多生活在此的人們,還是堅持著自己平凡的生活;很多在此的企業,還在堅持著電瓷的生產。但是在城市經濟轉型、產業升級的大背景下,缺乏核心競爭力的這些老工廠,很難再現昔日的榮光,沉淪似乎不可逆轉。



今,走入廠區已不能聽到機器的轟鳴聲和刺眼的電光火花,就是偶爾聽到了廠房裡零星的的機器聲,都像是在追憶過去場景。



埠的瓷業發展,經歷了一個從起步到繁榮,再到轉型的過程。據考證,蘆溪的制陶業可追溯到距今四五千年前的山背文化時代。東晉時,蘆溪發現了高質量瓷土,再加上高溫窯的創建成功、釉的出現和還原焰的運用,蘆溪制陶業出現了從陶到瓷的發展飛躍。



宋元時期,蘆溪制瓷工業得以較快發展。南坑地區至今流傳著這樣的諺語:先有窯下,後有饒洲(景德鎮),意思是說蘆溪的制瓷業窯早於景德鎮。上世紀八十年代,在南坑老窯下村的鳳凰坡和陂田村的碓腦下均發現了宋元古瓷窯址,南坑的不少村莊也是以「窯」命名,如窯前、窯下、窯灣里、窯腦上、窯仔前等,說明蘆溪的瓷業文明源遠流長。



904年,景德鎮瓷業工人葛興順與上埠開設土碗廠的周福臣等改良窯爐,試燒細瓷,一舉成功,以此揭開了萍鄉製造細瓷的序幕。



翌年,知縣文乃麟與喻兆蕃、黃師周等萍鄉名紳集資成立萍鄉瓷業有限公司。第三年,該公司註冊瓷器工廠。與此同時,上埠還致力於工業陶瓷(電瓷)的開拓性嘗試,1925年,萍鄉瓷業有限公司開始生產電夾板。


上埠瓷業在上世紀30年代末到40年代中期,是一段空前發展的時期。由於抗日戰爭爆發,原設立在景德鎮的江西陶業管理局、陶業實驗所和省立陶瓷職業學校相繼遷入了上埠,省陶所還接管了萍鄉瓷廠。



時的上埠,彙集了江西陶瓷界的精英人才,從而使萍鄉瓷廠告別了傳統的手工作坊生產及經營模式,實現了生產設備、技術的更新和先進的經營管理,整個上埠電瓷煥發了新的生機。



當時的上埠瓷業「居民有百分之五十以上以此為專業者,余亦多為副業者」,上埠的大街小巷各種經營瓷器店鋪達130家。



從1956年至1990年陶瓷行業以國營集體企業為主體迅速發展。產品以生產低壓瓷為主,逐步轉向生產中、高壓瓷產品,萍鄉瓷廠成為全國十大電瓷廠之一,其生產的稅利在七八十年代曾是全市財政的半壁江山,產品出口到亞歐美等30多個國家,出口創匯位列全國同類企業第一。


1990年後,國營集體電瓷企業逐步退出歷史舞台,民營電瓷企業則如雨後春筍般蓬勃發展。經過幾十年的發展,蘆溪民營電瓷已走向成熟,蘆溪電瓷步入歷史發展的新高度。



民營企業的發展,給國營集體企業帶來了巨大的衝擊,在洶湧的改革浪潮中,不可避免的,上埠的國營集體企業慢慢地走向衰落。萍鄉電瓷廠在經歷了一段時期的輝煌後,漸漸地,生產設備的老舊,管理上的欠缺,以及環保的壓力,讓這個巨無霸舉步維艱,最終不得不退出歷史舞台。


瓷業發展的歷史長河中,其生產工藝和技術也在不斷得演變發展。如瓷泥的煉製,經過了傳統手工碓舂、水洗、榨乾等生產方式。陶瓷燒制原採用階梯式柴窯,上世紀40年代,萍鄉電瓷廠建成了江南最早的倒焰煤窯,現在,取而代之的是環保型氣窯。如今,還有三、四個柴窯散落在上埠各地區,萍鄉電瓷廠內還殘存著一座上世紀50年代蘇聯專家設計的六角基座倒焰窯,它們見證著上埠電瓷發展進程。


來源:栗江網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IzLiXW8BMH2_cNUgDtgR.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