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要愛惜糧食?在古詩中一起讀懂勤儉美德

2020-10-20     啟達初中

原標題:為什麼要愛惜糧食?在古詩中一起讀懂勤儉美德

珍惜糧食

現代社會物質極大豐富,很多人已經不了解農業生產的辛苦和糧食的來之不易,以至於浪費食物的現象時有發生。作為一個擁有漫長農耕文化歷史的國家,珍惜糧食一直是我們的傳統美德。相信很多人都通過「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這句古詩,接受過節約糧食的教育。 今天跟隨教育小微,通過更多古詩,一起感受糧食生產的不易,領悟勤儉節約的道理——

農忙

在古詩中感受農人的忙碌

1

《新晴野望》

【唐】王維

新晴原野曠, 極目無氛垢。

郭門臨渡頭, 村樹連溪口。

白水明田外, 碧峰出山後。

農月無閒人, 傾家事南畝。

賞析:

這首詩描寫了初夏的鄉村,雨過天晴,詩人眺望原野所見到的景色,層次清晰,色彩明麗,意境清幽秀麗,儼然構成了一幅天然絕妙的圖畫。詩人在最後兩句給這幅靜態畫面加上了動態的人物,雖然是虛寫,卻給原野增添了無限生機,讓人想見初夏田間活躍的情狀並感受到農忙的勞動氣氛。

2

《觀刈麥》(節選)

【唐】白居易

田家少閒月,五月人倍忙。

夜來南風起,小麥覆隴黃。

婦姑荷簞食,童稚攜壺漿,

相隨餉田去,丁壯在南崗。

足蒸暑土氣,背灼炎天光,

力盡不知熱,但惜夏日長。

賞析:

這首詩描寫了麥收時節的農忙景象,農戶全家男女老少都在為收麥而忙碌。農人臉對著大地,背對著藍天,下面如同籠蒸,上面如同火烤,但是他們只顧盡力割麥子,似乎完全忘記了炎熱。天氣如此之熱,白天又如此之長,而農人卻竭力苦幹,生怕浪費一點時間,可見人們對糧食的珍惜程度。

3

《四時田園雜興》

【南宋】范成大

晝出耘田夜績麻,

村莊兒女各當家。

童孫未解供耕織,

也傍桑陰學種瓜。

賞析:

這首詩為我們描繪了其樂融融的勞動場景:白天去田裡鋤草,夜晚在家中搓麻線,村中男男女女各有各的家務勞動。小孩子雖然不會耕田織布,卻也不閒著,他們從小耳濡目染,喜愛勞動,也在那桑樹蔭下學著種瓜。詩人用清新的筆調,對農村初夏時的緊張勞動氣氛作了細膩的描寫,讀來意趣橫生。

農事

在古詩中體會農事的艱辛

4

《庚戌歲九月中於西田獲早稻》

(節選)

【東晉】陶淵明

人生歸有道,衣食固其端。

孰是都不營,而以求自安?

開春理常業,歲功聊可觀。

晨出肆微勤,日入負禾還。

山中饒霜露,風氣亦先寒。

田家豈不苦?弗獲辭此難。

賞析:

這首詩開篇直接議論,表明了詩人以勞動為立身之本的勞動觀。中間幾句下筆若不經意,卻道出了春種秋收、稼穡一年的辛苦。然而農事愈是艱難辛苦,愈見詩人躬耕意志之深沉堅定。這首詩重點在 強調勞動的重要性以及詩人在勞動過程中所得到的精神享受。

5

《農家》

【唐】顏仁郁

半夜呼兒趁曉耕,

羸牛無力漸艱行。

時人不識農家苦,

將謂田中谷自生。

賞析:

這首詩反映了農民生活的艱苦,後兩句與「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所表達的意思相似,但感情更強烈,常用來譏諷那些不知耕作辛苦,耽於吃喝玩樂的人。

6

《田上》

【唐】崔道融

雨足高田白,披蓑半夜耕。

人牛力俱盡,東方殊未明。

賞析:

這首詩描寫農民在雨天半夜辛勞耕作的情形。後兩句用「力俱盡」與「殊未明」作鮮明的對比,反映了農民早出晚歸、不知疲倦的辛苦勞動生活。

勤儉

在古詩中領悟勤儉的美德

7

《度關山》(節選)

【東漢】曹操

世嘆伯夷,欲以厲俗。

侈惡之大,儉為共德。

賞析:

這首詩指出奢侈是最大的罪惡,應該將節儉奉為社會公德,表現了詩人提倡節儉的思想。

8

《詠史》

【唐】李商隱

歷覽前賢國與家,

成由勤儉破由奢。

何須琥珀方為枕,

豈得真珠始是車。

運去不逢青海馬,

力窮難拔蜀山蛇。

幾人曾預南薰曲?

終古蒼梧哭翠華。

賞析:

這首詩首聯開門見山,從前賢治國理家事件中,得出經驗教訓:勤儉節約與奢侈浪費為家國興亡之關鍵。「奢侈之費,甚於天災」,倡勤儉節約之傳統美德在我國歷史悠久。我們要大力弘揚中華民族勤儉節約的優秀傳統,讓厲行節約、反對鋪張浪費在全社會蔚然成風。

9

《和陶歸園田居六首(其四)》(節選)

【北宋】蘇軾

手插荔支子,合抱三百株。

莫言陳家紫,甘冷恐不如。

君來坐樹下,飽食攜其餘。

歸舍遺兒子,懷抱不可虛。

賞析:

這首詩描寫了一位淳樸的農人邀請詩人吃荔枝的場景。詩人吃飽後將剩下的荔枝「打包」帶回家給孩子繼續吃。當前我國正大力提倡勤儉之風,外出就餐不妨多向蘇軾學習,「飽食攜其餘」,吃完以後將剩餘的飯菜打包帶走,減少餐飲浪費。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IyYERXUBeElxlkkaDyGe.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