奪血者無汗,血虛貧血的治療應補氣益血,這四個穴位可謂對症下藥

2019-07-21   東坡醫生

中醫上有句話「奪血者無汗,奪汗者無血」。這裡面蘊藏著哪些醫學道理呢?首先這句話的意思是血虛貧血的人不能用發汗的治法治療,發汗過多人體水液耗傷的病人,不能再耗傷血液治療,其中「無」通「勿」。

為什麼這麼說呢?這說明了水液和血液能夠相互轉化的理論。人體的水液和血液都是屬於人體的液體身份,都有滋潤和濡養身體脈絡和筋骨的作用。人體的水液和血液相互轉化,相互作用,共同參與人體體液的調節作用。水液進入血脈內會成為血液,同樣血液滲出於血脈外會化為水液。

有很多原因會造成水液的丟失,比如陰虛火旺,陰虛則陽氣旺盛,陽氣旺盛一方面的表現是容易產生內熱,熱會蒸發水液,消耗水液,會造成水液的丟失。

此外,在飲食方面,過食辛辣化火的食物,熱灼胃液,胃液是水液的一部分,從而人體水液灼傷。若熱在肺,此時會消耗水液產生濃痰,若生熱嚴重,可能會出現黃色粘稠的痰液,甚至夾有血絲。

如果熱在脾胃,脾胃損害,胃消化食物吸收營養物質的能力下降,提供人體的營養物質就會不足,,則容易血虛貧血。脾主要功能有統攝血液防止溢出血脈的作用,脾主要功能還有運行和消化水液的作用,脾傷則運輸水液功能障礙,則水容易停滯在身體的某一部位不能布散開來,易生痰化熱,如此循環必定造成人體氣血水液的虧虛。

若熱在身體下部位,如膀胱,造成大小便的乾澀灼痛現象

如果熱在大腸小腸,內熱會讓大便乾結困難不通也會導致熱不能排除,小便澀痛症狀也會伴隨發生。

對於氣血水液不足的人來說,怎樣來治療呢?中醫上說,「寒熱虛實,均可灸之」,所以只要艾灸對穴位了,一樣可以治療氣血水液的虧虛。以下是艾灸的穴位:

一、中脘,關元

中脘穴在人體上腹部,前正中線上,肚臍上4寸

關元位於下腹部前正中線上,在臍中下三寸

這兩個穴位具有健脾益胃的作用,脾胃功能得到改善,那麼脾主運行和消化的作用恢復正常,痰生內熱的問題得到解決,水液得到保護,胃功能改善,那麼消化和吸收的功能就會得到改善,人體得到營養物質,從而貧血就會得到改善。

二、心俞

兩肩胛骨下角水平連線與脊柱相交所在處即第7胸椎棘突,往上推2個椎骨(即第5胸椎),從其棘突下緣旁開2橫指,按壓有酸脹感處即為心俞

艾灸這個穴位具有通調氣血的作用,還有散發心中之熱,在此次治療中,不僅能直接改善心血不足的現象,還能祛熱防止熱傷水液。

三、膻中

該穴在兩個乳頭連線的中點

艾灸這個穴位,有增加人體水液的作用,因為水液血液都屬於人體內的液體部分,所以補人體水液也可以入血脈里可以補氣血,除此之外,還有理氣止痛的作用。

四、三陰交

該穴在足內踝上緣三指的凹陷處

它是肝脾腎三條經絡交匯的穴位,肝主藏血,脾主統攝血液,腎精氣能生血,在本次治療能有效針對氣血兩虛,尤其血虛,可謂是對症下藥。

艾灸方法,艾灸這幾個穴位不需要時間太長,10分鐘作用就可以,則防止時間過長艾灸會消耗人體陰液。

除了艾灸的方法,可以用中醫上的方劑,氣血水液虧虛的對症上可以注意能增生人體水液,補氣益血,但不能太過於滋膩,容易化火,方劑上可以用八珍湯:人參 白朮 茯苓 當歸 川芎 芍藥 熟地 炙甘草

方中人參和川芎為一個藥對,人參補氣,川芎行氣,使補氣能不阻滯,能有效治療本症狀的氣不通化熱的症狀;

當歸補血,同樣的川芎也能行血,針對血液運行不暢導致的化熱有很好的效果;

白朮具有健脾的功能,茯苓有利水化痰的作用,兩個藥能治療脾虛所造成的水液不能運行消化引起的生痰化熱的病症;

熟地能補陰,因為陽氣旺盛產熱,熟地補陰會抵禦陽氣旺盛化火的現象;

芍藥甘草能夠和胃養胃,恢復胃的消化與吸收的功能,從而營養物質能充分被人體吸收與利用,那麼貧血就會得到改善,人體的氣色也會好很多。

健康的身體離不開鍛鍊和飲食習慣等各種生活習慣,要保持一個愉悅的心情和充足的睡眠也有助於身體健康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