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筆者想和你們分享一下育兒經驗。其實,自你的寶寶開始走路時開始(約一周歲),到約兩歲時止,不過,我家的老么卻該說是自九個月開始,因為他是九個月開始走路的,而差不多二十個月就進了所謂幼兒期,怎樣斷定?他在二十個月時就有了極為明顯的表現,說明他即將脫離學步期了,在學步期,如果你問他要不要什麼東西,而他不要時,總是平靜而無所謂地說聲「不要」就算了。
可是,就在二十個月左右,有那麼一個禮拜,突然間,我們好象換了一個新孩子,他會大聲嚷道:「不要!不要嘛!」當他變得這樣反應時,我們知道他已進入幼兒期了。雖然按年歲算起來才不過一十個月。所以,孩子的發育階段必須因人而異,順序是按照本書所提出的,而時間的早晚卻不一定,有的這階段快,那階段又慢,沒法預測你絕對不可把這些發育的年歲視為衡量你寶寶的發育準則,我在前面說幼兒期自兩歲開始,可是,如果你選取一些兒童來作實驗的話,到兩歲時,符合標準的可能有百分之五十,其餘的,有百分之二十五已經度過這階段,另百分之二十五還未開始。
所以,我的一般性的標準只可作為一個指引,告訴你孩子可能有的改變及改變的方向,孩子的發育並不是隨了年歲的長大穩定而順利地朝成熟的方向前進,而常呈「平衡」、「不平衡」交互的情形進行,一般說來,學步期是「平衡期」,幼兒期(二~三歲)是「不平衡」期,以後,三~四歲又是平衡期,四~五歲不平衡,到五歲又是平衡。
也許造物者為了便於我們記憶,才安排了這樣的規則:一、三、五等奇數歲數是平衡的,二、四、六等偶數歲數是呈不平衡現象的何謂「平衡」不平衡」?一般說來,你覺得有孩子在身邊是一種樂趣時,他正處於「平衡」期,如果你的孩子使你覺得他象個彆扭的小怪物時,他必定處於「不平衡」期。
兩歲至三歲,這段時期我稱之為「第一少年期」,因為它有很多特徵跟少年期非常相象,它是兒童成長與成熟過程中第一個過渡時間。少年是兒童成為成人的過渡時期,少年以前的孩子是生活在大人為他定的限制之下,他還不夠成熟,未能為自己立限制定規則,不過,在父母為他立的限制之下,兒童們還能得到某種心理上的平衡。對於這個時期的孩子,家長在與孩子溝通時,應保持視線持平,讓孩子感受到尊重,拉近與孩子的心理距離。即使孩子調皮搗蛋,也儘量保持平和的心情,不大喊大叫。嚴厲的訓斥雖然會產生即時的效果,但也會讓孩子積累委屈、難過等情緒,久而久之還會造成孩子的不自信,因此,家長要儘量用積極、堅定、自然的語調來跟他們溝通。
總之,為了長大到達到更高一點的成人心理平衡時,他必須先打破童年的平衡,父母們一旦了解了這種基本上的觀念,很多少年的令人迷惑的行為就可獲得諒解了,他們會了解何以少年要喜愛另一種音樂,留與父母不同的髮型,穿不同的衣服,做一些成年人不以為然的事。少年期是兒童期至成年的過渡時期,而第一少年期是嬰兒期進入童年的過渡時期。都布滿了暴風雨與壓仰,都包活了否定主義與反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