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鬧市裡,葬著一位河南少年,火車都要為他改道,他是何方神聖

2020-10-15   張愛談情說愛

原標題:北京鬧市裡,葬著一位河南少年,火車都要為他改道,他是何方神聖

八寶山是我國著名的埋葬烈士陵墓的基地,高度約130米,地勢低緩,因附近盛產耐火土,白土,灰土等八種建築材料而聞名,1950年,這裡被定為公墓,專門埋葬一些抗戰老兵以及革命烈士的遺骸,在八寶山的南邊還有一座延壽寺,後來更名為褒忠護國寺,明清兩代後,一些宦官被批准在這養老居住,除了寺廟,這裡還有農田和菜園。

八寶山一共占地150畝,原名叫黑山,1984年,這裡成為北京市文物保護單位,而這座公墓的主要建築格局都是由民國時期四大才女之一的林唯一設計的,整個公墓分為墓區和骨灰堂兩個部分,墓區位於公墓的東北角,共計約598座墓地,而骨灰堂則位於公墓中央偏東的位置,分為11個骨灰室,愛新覺羅溥儀,李宗仁等人的骨灰都曾存放過於此。

不過在八寶山,有一個人的公墓非常特別,在這裡,他只有一半的骨灰存放在這,而另一半,則被埋在了北京的鬧市區,這又是為什麼呢?這個人不是別人,他叫孟凡章,1951年出生在河南省得到一個小村莊裡,從小讀書的時候,他就嚮往那些英雄人物,1968年,還在讀中學的孟凡章順利入伍,當上了一名衛生員。

入伍後的孟凡章非常刻苦,每日發奮學習,還獲得了上級領導的稱讚,1969年1月,孟凡章像往常一樣在鐵道邊巡邏時,忽然發現異樣,他看見在鐵軌中間有一塊大石頭,而就在此時,一輛滿載我軍物資的火車疾馳而來,孟凡章馬上意識到,這是有人故意放在這的,目的就是為了摧毀我軍運輸的這批物質,這時候想要讓火車停下來已經來不及了,孟凡章在最後關頭做了個大膽的決定。

他朝著那塊石頭奮力一撲,用盡全身的力量將那塊石頭推了出去,當時的列車長也發現了這驚心的一幕,急忙拉住剎車,但是因為慣性,火車還是朝著孟凡章沖了過去,把他捲入了火車底部,事後,滿車的物資被保存了下來,但是孟凡章卻犧牲了,在送往醫院後,他從昏迷中醒來,第一句話就是「不要管我,救火車」,而此時的他不知道,火車早已得救,但是他卻因為傷情太重,根本無法醫治了。

孟凡章犧牲時年僅18歲,他死後後,遺物和他拚死推開的那塊石頭被收藏在了沈丘縣烈士陵園,和博物館裡,而為了紀念他,國家決定在他犧牲的地方修建一座墳墓,並將他的一半骨灰安葬在這,另一半則葬在了八寶山革命公墓里,每當火車經過這裡時,需要改道,有時還會鳴笛以示悼念,之後,北京市民為了紀念他,在首都繁華的豐臺區街心花園又為他修建了一座陵園,他的事跡,以及愛國思想深深的影響了後人。

其實像孟凡章這樣的少年英雄在我國歷史上並不在少數,還有一位少年女英雄是大家人盡皆知的,她就是劉胡蘭,1932年,劉胡蘭出生在山西省的雲周西村的一個貧苦家庭,她原名劉富蘭,1945年,13歲的劉富蘭報名參軍,立志要為國做出貢獻,第二年,劉胡蘭擔任婦女幹事,但是1947年,劉胡蘭因被叛徒出賣而被捕,面對敵軍的威逼利誘,她始終不願意屈服,最終被敵軍殺害,犧牲時年僅15歲。

劉胡蘭死後,山西省文水縣修建了一座劉胡蘭紀念館,後又在其家鄉修建了一座烈士陵園,將她的遺骨遷至陵園,在這裡,最顯眼的還是那座劉胡蘭雕像,她永遠的停留在了15歲的年紀,總面積達到6萬多平方米,除了陵墓和雕像,還真實還原了劉胡蘭受審就義的原址,並且在廣場中的陳列室和烈士紀念廳都放有她的遺物和生平事跡介紹,其中還有郭沫諾等名人為她的題詞。

根據記載,劉胡蘭生前曾定過兩次婚,以及一次戀愛,1946年時,又雙方父母做主,讓劉胡蘭和鄰村的一個男青年定親,但是兩人並沒有感情基礎,兩人都覺得婚姻應該以自由戀愛為基礎,所以拒絕了這次訂婚,後來,劉胡蘭在雲周西村時,與一位叫王根固的連長相識,當時劉胡蘭主要做的是後勤工作,這位王根固因為受傷轉到雲周西村,剛好是由劉胡蘭照顧。

久而久之,兩人就產生了感情,但因為當時還處於戰亂,王根固無暇顧及兒女私情就前往前線打仗去了,臨走時,留下一支鋼筆還有一條毛毯等用品當做提親的信物,後又留下一個小手帕做紀念,這塊手帕也成了劉胡蘭最珍貴的東西,後來,她將這塊手帕交給了繼母保存,而在她犧牲後,劉胡蘭的大伯又按照當地風俗,為她舉行了一場冥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