嬰兒時期,心理的安全感和身體的舒適感是最為關鍵的。孩子將學會吐出最初的心聲,留下最初的精神印記。父母或最初的撫養者如何應對孩子的身體需求,如何營造父子(母子)一體的感覺,這是關鍵的一步,決定了長幼互動關係未來的發展。由於嬰兒對自己身體能力的局限還沒有意識,父母或撫育者必須守在其身邊,以便提供安全感和必要的保護。只有這樣嬰兒才能信賴外部世界,並建立起安全感。
自我發現之旅
無論我們把教養孩子的歷程想像成什麼——充滿了嬰兒體香的玫瑰色場景,懷抱孩子時的真切歡樂,繁衍後代與創建家庭的感覺——當為人父母的現實降臨的時候,我們每天都會有夢幻破滅的感覺。
因為嬰兒需要24小時的全天候看護,所以最初幾年的父母生涯雖然令人振奮卻也令人疲憊,雖然引人入勝卻也平凡枯燥。要滿足幼兒的所有需求,我們在心理與情感上都要承載巨大的負荷,甚至可能心力交瘁、心浮氣躁,尤其是在外援不足的狀況下。如果同時還要兼顧事業,那麼為人父母的擔子也許會超越我們的承受力,讓我們處於心理崩潰的邊緣。當我們發現時間不再屬於自己時,就會深切地感受到,整個生命都不再完全屬於自己了。決定生活方向的是另外一個人,他的需求是更為迫切的。關於父母同嬰兒關係的最恰當描述就是:親密而精力充沛的舞蹈。父母與孩子的靈魂在舞蹈中融合,他們的命運也匯合在一起。
當我們開啟了這種認識,孩子就能直抵我們的內心。我們會感受到一番強烈的情感:愛意、負疚、恐懼、心疼、迷惑、不安,以及難以置信的疲憊。以往我們從來不曾這樣照顧過別人,現在卻進入了新的軌道,不斷地提供呵護和施予。這樣的經歷讓我們直接面對最出色的自己與最不濟的自己。我們會發現自己身上從未顯露的存在——愛、施予、服務的能力,以及相應的控制欲、權力欲、審美欲和完美主義情結。
由於嬰兒是活在當下的生靈,完全沒有時間的概念,也沒有控制的慾望;所以如果我們想和他們打交道,萬不可存有下一步「應當怎樣」的念頭。因為對他們來說,每一刻都是嶄新的,完全沒有安排和預料的可能。他們可能在夜裡連續幾小時睡不著,接下來又沉沉睡去;剛剛還在發脾氣,緊接著又笑了……在最初的6個月,嬰兒的日常規律還沒有形成,我們必須隨時應付突發事件和混亂局面。嬰兒時期的確是一段一切都無法預測的時期,如果勉強希望一切井然有序,那只能是徒費精神。說到底,孩子的需求是決定一切的因素,我們只是提供服務的人。
在為孩子服務的過程中,我們也在服務自身。
在日常照顧嬰兒的過程中,我們發現自己的內心可以無限擴展,慈悲和愛心的容量是沒有極限的。由於我們還不習慣時刻生活在當下,不適應隨時需要照顧他人的緊張狀態,所以調整自己、使自己與嬰兒同步就成了比較艱巨的任務。由於我們習慣了關注自己的需求,所以隨時照顧幼兒的狀態可能是讓人恐慌的。那些鼓起勇氣迎接挑戰的人將會發現,放棄自負感會為他們帶來一個機會,接觸到「無我」的境界。一旦孩子帶著我們超越了狹隘的自我,我們會驚訝地發現一個無私忘我的世界。
在孩子的嬰兒階段,父母的無私胸懷是尤為緊要的。
因為對嬰兒來說,父母的眼神是他們內心體驗的唯一反饋。設想一下,當孩子感到不安時,如果母親不做適當的安撫,反而大笑或生氣,那就會對孩子造成嚴重的困擾,他心裡的反應肯定是不和諧的。如果父母能給予孩子溫柔的撫慰和親切的擁抱,他就會獲得情感的支持,漸漸平復下來。通過父母的反饋,孩子獲得了安全感。
由於抱著固有的成見,我們往往無法用真實的態度面對嬰兒。
也許是因為我們對自身的問題太在意了,以致不能同孩子一起真正地活在當下。例如,如果我們為了某件事悲傷,就無法對開心的事做出反應。此時,我們也許會問:「如果我的心情大起大落,又怎能撫慰我的孩子?如果我心裡在流淚,該如何對孩子微笑呢?當我心裡顫抖的時候,又怎能安撫孩子的恐懼呢?當我感到失落時,又如何幫孩子找到歸屬感呢?」身為父母,我們註定會遭遇這樣的時刻。撫養幼兒需要我們把自己內心的顫抖、創傷、痛苦暫時放在一邊,全心關注孩子的需求。此時此刻,擺脫痛苦的辦法就是穿越痛苦。我們只需允許痛苦存在,並盡最大努力與之共存。
覺醒的教養方法並不是「無所不能」的靈丹妙藥,它的關鍵之處在於共同進步、共同成長。孩子的寬容心是巨大的。當我們暴露出自身的缺陷時,他們絕不會因此受到什麼不可修復的傷害。相反,我們如果能接受自己的缺陷,他們也能由此學會接納自身的缺陷。
當我們為孩子服務的時候,我們會敬畏他們的尊嚴,並把他們當成我們的精神夥伴。那時,我們就進入了一種慈愛而感恩的狀態。我們回饋是因為我們得到的已經很多。如此一來,我們就建立起了一種持久的親密關係,獲得了精神上的重生。
重新發現自身節律的機會
當嬰兒饑渴、哭泣,或需要換衣服、想要玩耍、希望睡覺的時候,我們必須隨叫隨到。這可能是富有挑戰的使命,尤其是當我們已經習慣於原有的生活和社交方式的時候。然而,嬰兒是完全不同的;在他們的世界裡,沒有巧言令色,沒有故作聰明,也沒有逢場作戲。
由於嬰兒的行為不拘於慣常的語言和智力系統,他們的狀態處於睡夢和清醒之間,所以無論如何我們都不能用傳統的方式與之交流。這樣我們面臨的挑戰就更艱巨了。為了應對挑戰,我們需要將以往的所有經驗和記憶放在一邊,進入一個純粹的幼小的心靈的世界。
嬰兒能把我們帶入一種久違的生活節奏之中。
要想同孩子融為一體,我們就需要經歷一個「慢動作」的過程。撫養孩子的時候,哄他們睡覺的時候,為他們換尿布的時候,我們必須穩住自己的心神,做到不疾不徐。在這個階段,我們不需要關注效率問題。孩子的發育要求我們拋開一切雜念,將過去、未來同眼前的一刻隔離開,僅僅關注當前的一刻。寶寶會對我們說:「我在這兒,來陪我。」
要想真正做到隨時滿足嬰兒的需求,我們就得把其他需求排在後面。只有完全依從於孩子隨時變化的狀態,我們才能做到遊刃有餘。所有其他事情都沒什麼意義了——不論是愛好、交友、生活方式還是職場事業。
由於嬰兒的行為節奏和發育進程是緩慢的,所以我們要改變自己的速度、強度、整個生活方式的節奏……這也是一項挑戰。我們會很快發現,對嬰兒來說,衡量「成功」的標準是完全不同的。他們的「大事情」包括:微笑一下、抖一次腿、拖動一次玩具……這些構成了他們生活的里程碑。對有些父母來說,重新確認「大事」和「小事」是一個跳躍式的過程。然而正是在這個過程中,嬰兒使得我們的自負感逐漸瓦解,同時也帶來我們最迫切需要的精神教益。他們有能力把我們帶入一種細膩而周到的狀態,讓我們格外關注他們的每一次打嗝、喘息,以及他們柔軟的小身體、精巧的指甲、凝視的雙眼。我們在這些平凡的時刻中感受和欣賞著無窮無盡的不平凡。
在孩子的嬰兒階段,我們將獲得最佳機會,去學習和感受「活在當下每一刻」的強大力量。
同孩子在一起時,時間似乎是空洞而沒有內容的,實際上卻是充實富足的精神體驗。嬰兒有能力把自負感很強的父母引入靈魂的深層狀態,哪怕每次只有短短的一刻;他們引導我們看到了靈魂之窗,喚起了我們的精神震盪。
嬰兒有能力用一種簡單而清醒的方式同自己的世界打交道。
憑藉這種能力,他們推動我們進入到活在當下的狀態。孩子要我們陪他們唧唧咕咕,與他們面對面地扮鬼臉,把他們抱在懷裡……他們為了親近而親近,沒有別的理由。如果他們能聽懂我們的語言,也許我們會對他們說:「你要我全心全意地看著你,放下我的厭倦、擔憂、成見,全身心地活在當下。我從來沒想到這事兒會如此艱難。」
如果我們不能在孩子生命的最初幾年裡充分接受精神上的教益,就無法進入生命中的全新境界。
越是固守以前的經驗,我們就越不能充分享受教養孩子的全過程。孩子成長的過程中蘊藏著精神寶藏,要想真正獲得它們,我們就要做一次深呼吸,然後潛入「海洋」深處;我們潛得有多深,內心轉型的程度也就有多深。
當我們進入了嬰兒心靈的聖潔空間,且心懷敬畏,就會收穫果實。
不僅嬰兒在成長,我們也在成長。我們進入了另外一種生命狀態——不僅可以同孩子溝通,而且可以同自己的內心溝通。我們將會發現自己同整個生命更深層的聯繫,發現活在當下的意義,擺脫過去和將來的桎梏。
幼兒期:一個全然屬於自我的世界
在個性和統一之間、在分離與融合之間,孩子在父母營造的保護罩里自得其樂。當成長到兩歲的光景,他們開始越來越多地探索自己的個性與獨立性。到了讀書的年紀,他們開始學著在融入集體的同時保持自我,並在兩者之間尋找著平衡。
一旦孩子表露出張揚個性的慾望,對家長的考驗也隨之而來。兩歲的兒童開始變得急躁易怒,常常消磨著我們的耐心。當我們叫他向東,他偏偏向西;當我們叫他起來,他偏偏要躺下;而當我們要他停下,他偏偏哭鬧不止……最後,我們恨不得不要這孩子了。在這個階段,孩子變得莽撞而難以捉摸,任性又渴望關注;他們的脾氣變得很壞,既黏人又叛逆,既沉悶又吵鬧。我們花幾個小時為他們安排有趣的活動、準備生日派對,可他們依舊不領情、依舊鬧情緒。當他們有所求的時候,就會向我們表示愛意,但緊接著又會完全忽略我們。
幼兒期是一個獨特的世界。對孩子的暴躁易怒或討人喜愛的個性萌芽,我們全然無所準備。他們的各種過激反應似乎憑空而來,又憑空消失,抑或流連不去,從午餐一直延續到遊戲、晚餐的時候。一個天使般的寶寶一瞬間就變得瘋瘋癲癲,好脾氣的乖寶寶一眨眼就變成了小魔頭。
幼兒不僅在情緒上躁動不安,有時甚至會令人抓狂。
儘管他們的恐懼主要來源於自己的想像,然而他們的感受卻又那樣真切。他們很有本事,能一直牢記自己想要的東西,不達目的絕不罷休;他們還有驚人的本事去忽略那些自己不關心的事情。在幼兒的生活里,一切都是超越限度的——過度的挫敗和過度的興奮。幼兒期是一個混亂的階段,孩子的情緒與身體都是無序的。混亂無序、充滿變數、不可預知……這期間不存在秩序井然。塵埃是掃不盡的,沙礫是撣不去的,污垢也是洗不凈的。
儘管這個階段對孩子和家長來說難以忍受,但在旁觀者看來卻意義重大。在此期間,孩子的自我意識開始綻放,他們的創造力、好奇心、獨立性都開始拓展。幼兒在自己的幻想世界裡是戰無不勝的,他們的潛能也是無窮無盡的。他們想要飛上藍天,遨遊海洋,探索全世界,通宵達旦也不知疲倦。
當孩子有了自我意識,並發現了自己獨立於世界之外的個性需求,父母與孩子都會面臨一個新的世界。
孩子是否有能力獨立於我們的懷抱,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我們能否鬆開自己的雙手,給他們自由。在長幼間的舞蹈中,我們如何在「放手」和「嚴守」之間取得平衡,決定著孩子能否在親密依賴與獨立自主之間取得平衡。
最初的共生狀態打破後,孩子與父母之間出現了新的空間,雙方變成了相互纏繞的獨立個體,孩子的個體身份感開始蓬勃發展。當我們看到孩子的個性綻放後,會不自覺地想,「你的脾氣很暴躁。」「你鬧得好兇,讓我發抖,我被你嚇著了。」「你真的越來越有主意了。」「我對你的一切幻想都破滅了。」……
同嬰兒期一樣,幼兒階段也向父母提供了一個拓展精神世界的機會。
在此階段,我們首先應該認清的是孩子的成長趨勢,以及我們預想中「應該」的情況與現實的差別。為此,我們就需要真切地同這個獨特的生靈建立起紐帶關係。
幼兒階段的確是一個複雜而棘手的時期。在此期間,幼兒首次開始對自己所處的世界行使權威。為了發現自我,幼兒會遭遇許多障礙。然而,他們要面對的最大障礙來自於我們不現實的期望。
在通往獨立的道路上,幼兒自己做出的舉動往往會受到父母的強行干涉。
我們很少允許他們自主進步,要麼揠苗助長,要麼限制他們,使得他們裹足不前。當我們猶豫、刺激或哄騙孩子以達成自己想要的結果時,其實就剝奪了他們自發的天性。比如,我們會要求寶寶親吻那些他們不願意親吻的人;或要求他們表現得像玩偶一樣,以便大家都覺得我們教養有方;或要求他們承擔起那些他們尚未準備好承擔的責任。
想像一下幼兒在這個複雜世界裡的處境吧。一切都是快節奏、多層次的。我們很容易就忽略了養育幼兒的真諦:開放的空間、釋放的想像力、無拘束的遊戲。我們急切盼望看到孩子學走路、學說話、學會大大小小的事,卻偏偏忽略了享受當下的妙處。
幼兒期容不得我們坐下來喘氣休息,因為我們的寶寶不再黏人,也不再哼哼唧唧,而是變得張揚而反叛。
他們會不斷地將我們拉入他們的世界,滿足他們的種種需求;一旦得到了滿足,他們又會將我們甩在一邊。他們教會我們不再執著於任何一套固定的理想與期望。
由於幼兒的特徵是不斷演進,所以父母面臨的主要挑戰之一就是生活在未知的狀態中,這完全是一種摸索著前進的狀態。
因此,我們必須兼顧當下的實際情況和未來的發展趨勢。如果我們是明智的,就會逐漸適應在沒有經驗的狀態下生活;因為幼兒的生活里會不斷出現自發的衝動、不確定的事件,以及意想不到的狀況。如果我們能夠機智地應對每一種狀況,那麼孩子將會引領我們勇敢地擁抱新世界,鞭策我們勇敢地創造一個真實的自我。當我們看到孩子對生活永不知足的好奇心,也會為之感染,進而發現自己也可以生活在奇蹟與精彩之中。
編輯/冰爾 文/沙法麗·薩巴瑞
《母子健康》雜誌推薦閱讀:
書名:《父母的覺醒》
作者:[美]沙法麗•薩巴瑞
譯者:王臻
出品:青豆書坊|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
作者簡介:
沙法麗·薩巴瑞(Shefali Tsabary),出生於印度,於美國哥倫比亞大學獲得臨床心理學博士學位。薩巴瑞博士早年受到東方正念思想的影響,後又將其同西方心理學理論加以融合,從而形成了自己有關正念生活與覺醒教育的理念。她運用自己的研究成果幫助過各類人群,比如亞洲海嘯的倖存者、經濟欠已開發國家的女性、年老體弱者、企業領袖等。她曾在世界各地舉辦研討會,並在各大公司、學校與家長團體發表演講。東西合璧的特點讓她贏得了全球範圍內的受眾。
《母子健康》雜誌簡介:
《母子健康》雜誌創刊於1992年,由國家衛生健康委員會主管,中日友好醫院主辦。透過嚴謹而感性的編輯團隊,專業並權威的專家顧問,以健康第一的理念,為中國女性提供專業的婦產、兒科等方面的指導及保健,提供全方位的育兒健康新知,關注身心協調發展,將醫學常識融入實際生活,與父母一起共創和諧成長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