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張戈 (公眾號ID:TechECR)
數據中心,總在通過一系列矛盾,闡述其發展趨勢。數據中心,也總是通過每一細胞,展示其與應用的關聯。這就是華為對數據中心的理解,華為也正在以全棧視角,「智」構數據中心。
言歸正傳。數據中心規模越來越大,但建設交付周期卻越來越短;數據中心能耗需求正越來越高,但PUE數值紅線卻越來越低;數據中心運維管理越來越精細,但工程師崗位編制卻越來越少。
上述即是當前數據中心正在訴說的「矛盾」趨勢,而為了證明此趨勢,可先列舉兩組數據:截至2017年底,全球數據中心數量為44.4萬個,預計到2020年,將減少至42.2萬個。而另一組數據顯示,2018年全球超大規模數據中心為430個,較2017年增長11%。另外還有132個超大規模數據中心,仍處於規劃或建設的不同階段。
以上數據證明,數據中心的數量正在減少,但規模將越來越大。或者說,現在沒有企業願意投資僅能容納1000~2000個機櫃的「小戶型」數據中心,而在偏遠地區建設超大型數據中心(10000個標準機架以上)、在城市邊緣建設大型數據中心(3000個標準機架以上),將成為最具邊際效益、最具成本效益的主流思路。
當然,連鎖反應也因此產生。企業不可能因為數據中心的規模越來越大,就調高對交付周期的容忍尺度。新系統上線周期已經從18個月,縮短為3個月,新業務上線周期已經從1個月,縮短為3天,新數據中心的交付周期,還有什麼理由停留在2年以上?
不僅如此,除交付周期之外,數據中心規模越來越大,還另引發一系列連鎖反應。用戶新建數據中心,不僅是數據越來越多,而是數據越來越重要。數據中心也正在從企業的支撐系統,轉變為生產系統。
由此,如何保證數據中心按業務需求彈性擴容、保障數據中心安全穩定運行,就顯得尤為重要。當然,數據中心規模越來越大,也不是高能耗、高成本的理由,畢竟全球已經擁擠了40餘萬個數據中心,市場競爭激烈。
上述即是當前數據中心建設中面臨的挑戰,而且這顯然已經超出傳統「風火水電」的範疇,其體現了數據中心生產與交付的融合、基礎設施與業務應用的緊耦合,也正在綜合考驗數據中心服務商在諮詢服務、技術沉澱、解決方案、頂層設計、業務理解、應用實踐等方面的整體能力。
「而唯有以全棧能力、全棧視角,並將人工智慧滲透到數據中心的每一個單元模塊,才能重構數據中心。」華為EBG中國區大企業業務部總經理姚茳說。這裡著重解釋,華為所強調的「重構數據中心」,既包括解決方案,也涉及運維運營,即重構架構、重構供配電、重構溫控、重構營維。
而全棧數據中心服務,則是華為設計解決方案的基礎出發點。既包括全棧能力,即提供規劃、選址、建設、運維等數據中心全生命周期服務,也特指全棧視野,即從追求單點最優(例如送風溫度),到實現全局能效最優;從衡量單一指標(PUE,電源利用率),到展現綜合指標(IUE,基礎設施利用率);從只關注單一參數(例如機櫃空間),到關注SPC(面積、電量、製冷)多維匹配;從只謀求降低Capex(投資成本),到達成TVO(投資者收益)最佳。
如上所述,兩年交付一座數據中心,顯然超出了用戶的等待極限。業內通行的預製模塊化數據中心,確實在某種程度上解決了這一問題。但模塊化並不是搭積木,在此方面,華為既提供產品模塊化、機房模塊化、數據中心模塊化等,不同顆粒度的解決方案,也輸出以業務為導向的數據中心頂層設計。
也就是說,華為既是數據中心的設計師,也是數據中心的搬運工;既生產數據中心,也負責對數據中心進行調優。除土建工程、現場安裝外,所有工作都可工廠中完成,期間不需要任何單機測試,所有冗餘的聯接,以及不需要的部件,也都預先完成整體優化。
當然,此前提是頂層設計能力,正如姚茳所說,
「華為在全球數據中心領域,具有十餘年的規劃、選址、建設、運維方面的經驗。目前,華為在全球參與建設了800多個大型數據中心,全球500強企業中有211家選擇了華為的數據中心基礎設施。」
再觀察一些細節。華為的模塊化數據中心,或者說以模塊化解決方案,為外型表現的重構數據中心,並不是簡單的產品拼湊集成,而是融入AI能力的「智構」數據中心,即以「雲+AI」平台為基礎,實現智能節能、智能運維、智能運營。
舉例說明,華為在FusionPower供配電解決方案中,內置了iPower智能特性,實現了供配電全鏈路可視;在FusionCol間接蒸發冷卻解決方案中,加持iCooling,實現了從製冷到「智冷」,降低系統PUE8%~15%。
而在DCIM+數據中心管理系統中,實現了對機櫃、U位空間、網絡埠、電功率、製冷功率等,不同維度指標的智能管理,綜合平衡了電力、製冷和空間資源,提升數據中心整體有效使用率20%以上。
目前,華為北方雲數據中心,正是通過採用模塊化解決方案,以及一系列智能化創新技術的綜合運用,將項目交付周期縮短50%以上,年平均PUE低至1.15;而且數據中心還實現了靈活擴容,按需部署。
由此可見,華為藉助雲和AI技術,實現「AI運維、AI節能、AI運營」,並對數據中心的供電、溫控、營維、架構進行重構。當然,上述全棧思維和AI能力的植入,目的是建設更可靠、節能、自治、高效運營的數據中心,並實現用戶業務價值,而這正是華為「智構」數據中心的初衷。
【TechECR】關注科技企業生態體系建設,這裡有思考、有觀點;有點頭咂嘴,也有會心一笑。創始人:張戈,曾任《商業夥伴》、《電腦商報》副總編,不碼字,不寫稿子、只輸出有質感的文章。以生態合作為視角,研究IT產業18年,常年保持對ICT企業、IT方案商、IT渠道商保持高頻度採訪。同名專欄現已入駐各大主流媒體平台。合作聯繫:zg777zg@sina.com
目前已同步入駐:百家號、頭條號、一點號、搜狐號、企鵝號等自媒體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