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棲歸來兮 再看「被集成」

2019-09-29   TechECR

作者 | 張戈 (公眾號ID:TechECR)

雲棲歸來,再看阿里雲「被集成」,必有別樣理解。

雲棲大會,阿里雲智能公布出一份「被集成」成績單:300餘家國內外領先的ISV夥伴,已與阿里雲達成深度合作關係,並形成300多個聯合解決方案,其中50餘個解決方案已經商用落地。整體上阿里雲生態8000餘家合作夥伴,目前已服務超過30萬家客戶,其中3線以下城市客戶,增長5萬餘家,全國城市覆蓋超過98%;

此時距離「被集成」策略提出,僅過去6個月。



半年「被集成」成績單

雲棲大會的畫面從展區展開,IT方案商(ISV)和SaaS服務商已占據半壁江山,這在此前未曾出現過。畫面繼續推進至論壇主會場,依然是一票難求,甚至外場直播間都開始「賣站票」,但這在以往經常出現。

風清揚退隱、行癲接棒孫權,但一如既往,雲棲大會還是信息量極大。例如一如既往地高頻技術發布:推出算力超過10顆GPU的含光800 AI推理晶片;發布第三代自研神龍架構;首次解讀阿里巴巴人工智慧全景圖;還有一如既往地密集觀點闡述:從五新戰略到百新戰略;企業上雲是一號位戰略決策;數位技術將成為數字經濟的基礎。



當然,還有一份信息量豐富的成績單。自3月21日確立「被集成」戰略以來,阿里雲首次公布落地進展:與300餘家IT方案商(行業ISV)建立深度合作關係,雙方共同形成了300多個聯合解決方案,其中50餘個方案已經商業落地,完成首單銷售。阿里雲生態整體8000餘家合作夥伴,已覆蓋中國98%的城市,服務超過30萬家客戶。其中,50%以上的合作夥伴,分布在3線以下城市,而3線以下城市客戶增長5萬餘家。

同時,阿里雲已與埃森哲、SAP等國際企業,建立戰略生態合作目標均紛紛落地。

此成績單幾乎複述了6個月前,阿里雲的全部生態構想:即與戰略夥伴合作,持續引領行業數字轉型方向;被行業ISV夥伴集成,深入應用場景;與區域夥伴合作,實現業務下沉,並在區域市場建立「地面」服務交付體系。

生態歷史傳承

言歸正傳,聚焦「被集成」戰略。這是阿里雲與IT方案商、行業ISV、SaaS服務商合作的核心模式。但在解讀其進展之前,可先回顧阿里雲的生態演進。

2015年前後,阿里雲與數夢工場、駐雲科技等企業,形成使命級戰略合作關係。幾乎與此同步,其又陸續投資合作了石基信息、恒生電子、千方科技等,在細分行業領域頗有影響力的IT方案商。

上述合作夥伴,或專注於闡釋數據價值,或專注於理解應用場景,而多方協同以「雲+數+場景」模式,完成了企業雲市場的「拓荒行動」。應該說,此模式至今也頗為經典,企業上雲不再有諸多顧慮,場景化需求和定製化意願皆得以滿足。

當然,「被集成」戰略的提出,才是真正具有標誌性的生態事件。阿里巴巴首席技術官、阿里雲智能總裁張建鋒當時的解讀是:「練好內功被集成,阿里雲自己不做SaaS,讓大家來做更好的SaaS。」

「被集成」還是「被方案」?

此言猶在耳,但在雲棲大會之後,再看「被集成」,可另有幾層理解:「練好內功」是硬核能力,「不做SaaS」是業務邊界。也就是說,硬核「被集成」的邊界,不會縱向壓縮,只在橫向拓展,不會以系統上線為項目終點,而是以應用交付為服務起點。

由此,結合雲棲大會期間,露出的相關內容:含光800 AI晶片是硬核,這使阿里雲更有底氣開放AI能力;飛天作業系統也是硬核,這是可管理超過10萬台伺服器的自研雲作業系統;城市大腦還是硬核,由此實現城市諸多場景聯動,數據開始有序流動;數據中台和業務中台更是硬核,由此業務系統中在淀的數據,也開始反向驅動應用創新。



上述硬核能力均可對外輸出,但也會引出另一問題:阿里雲的合作邊界究竟在哪裡?客觀地說,「被集成」概念並非阿里雲首創。此前,ICT硬體企業藉此概念,表達與生態合作的態度意願。當然,此後「被集成」也已經延伸到雲計算領域,即從硬體被集成,延伸到能力被集成。

聚焦差異性,可以說阿里雲是有硬核、無硬體;有邊界、無距離。其也會推出資料庫一體機、AI視覺一體機、神龍伺服器等硬體設備,但不以硬體銷售為核心業務模式。因此,所謂阿里雲「被集成」,更應稱為「被方案」。

或者說,阿里雲直接跳過了只局限在ICT基礎設施層面的「被集成1.0」,而直接進入聚焦應用方案的「被集成2.0」階段。即合作夥伴通過集成阿里雲IaaS層和PaaS層的硬核能力,形成面向應用場景的解決方案。

從未懷疑「被集成」,只是…

當然,跳級進入「被集成2.0」,並不一定炫酷,這或許需要有更長的生態磨合期。畢竟阿里巴巴在電商、金融、物流等領域,有過最佳實踐,畢竟其支付寶和釘釘是中國屬於數一數二的SaaS服務。或者說,與ICT企業自下而上的技術發展路徑不同,畢竟阿里是一家始終保持著自上而下視野的公司。

不僅如此,硬核雖富有營養,但也需要時間消化。什麼是以數據為中心的雲計算?如何以「雙中台」驅動應用創新?交付和運營之間的區別何在?如果應用不能自帶流量,如何開闢「超級入口」?

上述問題既是阿里雲生態磨合期的必答題,也是其「被集成」的加分選項。其實,阿里雲也是一家自下而上視野的企業,只不過其視野天花板不在應用場景,而是始終相信「數位技術是數字經濟的基礎」。

這正如本次雲棲大會的主題:科技能力將決定產業發展水平,數字產業化程度,將決定產業數字化進程。也正如螞蟻金服總裁胡曉明所說「未來的金融中心,一定是科技中心。」以此觀點類推,未來的製造中心、商業中心、農業中心,也一定是科技中心。

中台式「被集成」

話題由此展開。誰也未曾懷疑阿里雲「被集成」的決心,從「五新」戰略到「百新」戰略,「被集成」也是阿里雲必然選擇,但基於「大中台、小前台」的技術架構,如何界定邊界?夥伴能否共同參與「大中台」的建設?「小前台」又能否保證合作夥伴的業務空間?

現在可以確定,阿里雲將通過「開放雲平台」,向合作夥伴輸出四方面的能力:可靠易用的雲、全局智能的大數據、雲端一體的智聯網、隨時隨地地移動協同。「而阿里雲開放雲平台的使命是『不賺一分錢』。在『被集成』戰略中,平台將扮演承上啟下的作用。」阿里雲智能資深技術專家何登成說。

當然,這並不是說「開放雲平台」,僅聚焦應用場景,阿里雲也更願意基於「中台」,尤其是業務中台,與夥伴展開合作。舉例說明,阿里雲產業AI現已落地應用的交通、航空、司法領域,皆是合作夥伴以其行業知識圖譜為基礎,集成阿里雲的中台組件和工具而形成。其中就包括千方科技、華宇軟體等IT方案商。

不僅如此,「中台」既是技術理念,也生態理念。「數據中台」可實現數據的融會貫通;「業務中台」沉澱了各類基本能力模塊和行業知識圖譜。而此理念衍生至生態合作,則是阿里雲始終在強調的「生態與生態打通,場景與場景打通。」

舉例說明,金融可與企業徵信的場景打通,可實現秒級信貸批覆;醫療與健康、醫保、商保等場景打通,可使醫保費用不再居高不下;高速動態交通與城市靜態交通場景打通,可實現ETC的一體化運營。而場景打通又必將促進生態協同,以及數據的有序流動,也必將形成更敏捷的業務創新。

入口式「被集成」

此即為中台式「被集成」,此外還可另關注阿里雲的入口式「被集成」。支付寶和釘釘都可稱為「超級入口」,支付寶全球用戶數量已經超過7億,釘釘的企業組織用戶數也已超1000萬家。

這就是「超級入口」的價值,合作夥伴可以在不改變用戶使用習慣的前提下,集成支付寶和釘釘的平台能力,開發繳費、OA、CRM等高頻互動服務。舉例說明,2019年,國稅總局浙江省稅務局基於「釘釘+丁稅寶」,打造的浙江稅務征納溝通平台,讓企業辦稅「一次都不用跑」,該平台已經服務超過150萬家企業。

同樣,入口式「被集成」也既是技術平台,更是合作模式。「阿里雲自己不做SaaS,讓大家來做更好的SaaS。」張建鋒的用詞很講究,其特彆強調是SaaS,而不使用使用通常定義的「不做應用」。首先,這裡的「SaaS」,應該泛指包括基於應用場景的業務系統;其次,張建鋒強調SaaS,也是為更突出「運營服務」的價值。



推進行業數字化轉型,面向用戶交付系統,還是交付服務?是關注前端市場,還是聚焦後端市場?以項目交付、系統上線為節點,這是服務的起點,還是終點?這些問題都應該重新思考,而顯然阿里雲均傾向於後者。

可以進行設想,如果企業並未獲得應用體驗改善,其為什麼要將應用系統,遷移至公有雲平台。所以說,傳統項目制的交付模式,並不適合企業公有雲市場,而阿里雲面向用戶交付的,是有活力、有流量、有持續創新能力的運營服務。

當然,這就引出阿里雲「被集成」的商業落地特點。阿里雲正在將自身的網際網路運營經驗,傳遞給合作夥伴,也正在開放釘釘市場、SaaS加速器等平台,幫助合作夥伴實現線上、線下業務覆蓋。而在短短6個月內,50餘個聯合方案已經完成首單銷售,這就是阿里雲開放平台營銷能力的例證。

再看「被集成」

綜上所述,阿里雲「被集成」模式已經基本清晰。其視野高度始終聚焦在數字經濟,而不局限在數字場景;其專注硬核能力的自我修養,而將生態合作邊界橫向拓寬;其通過「開放雲平台」傳遞能力,而不賺一分錢。

同時,阿里雲既關注場景與場景打通,也關注生態與生態協同,既關注中台式「被集成」,也關注入口式「被集成」,既關注應用交付,也關注服務體驗。上述即是此次雲棲大會傳遞的生態合作理念,而此時再看「被集成」,已有別樣理解。


雲棲歸來兮 再看「被集成」


【TechECR】關注科技企業生態體系建設,這裡有思考、有觀點;有點頭咂嘴,也有會心一笑。創始人:張戈,曾任《商業夥伴》、《電腦商報》副總編,不碼字,不寫稿子、只輸出有質感的文章。以生態合作為視角,研究IT產業18年,常年保持對ICT企業、IT方案商、IT渠道商保持高頻度採訪。同名專欄現已入駐各大主流媒體平台。合作聯繫:zg777zg@sina.com

目前已同步入駐:百家號、頭條號、一點號、搜狐號、企鵝號等自媒體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