該項研究的目的是評估相對於普通人群,行息肉切除術後人群的結直腸癌的發生率和死亡率。
研究背景
結直腸癌是全球範圍內第三常見的癌症,且是癌性死亡的第二大主要原因。
內鏡篩查可通過及時發現、移除癌前病變而降低結直腸癌的發生率與死亡率。
儘管研究人員已經將傳統腺瘤-癌序列研究得較為清楚,且大多數的結直腸癌都通過這個機制發展而來,但仍有20-30%的結直腸癌的癌前病變為其它息肉,其中最常見的為無柄鋸齒息肉(也稱為無柄鋸齒狀腺瘤)。
值得注意的是,由於無柄鋸齒息肉常生長於近端結腸,且在內鏡視野下平坦而不易被察覺,因此內鏡很容易漏診或對其切除不完全。
為了預防息肉向癌的轉化,經內鏡檢查發現傳統腺瘤或無柄鋸齒狀息肉的患者都應接受息肉切除術後定期結直腸狀況監測。
但是,現存的結直腸癌監測指南之間有很大的不同之處,且證據質量欠佳。
在這項研究中,研究人員通過瑞典國家註冊中心的前瞻性數據,評估了與參照個體(從普通人群中篩選而來)相比,不同類型結直腸息肉亞型患者的結直腸癌發病率和死亡率。
在試驗開始前,研究人員假設息肉患者的結直腸癌發病率、死亡率均高於參照個體,並且,晚期息肉的相應風險更高。
研究方法
根據全國胃腸道ESPRESSO組織病理學庫,研究人員招募了瑞典1999至2016年間被確診為結腸息肉的年齡18歲及以上的患者。
對於每一個確診息肉病例,研究人員都根據他們的年齡、性別、活檢年和居住區域等因素,從總人口登記冊中選取5個相對應的普通人作為參照組。
無論對於息肉組還是參照組,研究人員均排除了在確診息肉前或確診息肉後6個月內發生結直腸癌的患者。
在息肉組中,息肉有以下幾種類型:
增生性息肉;
無柄鋸齒狀息肉;
管狀腺瘤;
管狀絨毛狀腺瘤;
絨毛狀腺瘤。
之後,通過檢索資料,研究人員計算了息肉組確診為息肉後的3年、5年、10年、15年內結直腸癌的累積風險和死亡率,以及其對參照組的危險比(HRs),並使用了分層Cox比例風險模型。
研究結果
01
基線特徵
最終,結直腸息肉組成功納入了178377名參與者,參照組納入了864831名參與者。
息肉組參與者確診時平均年齡見下:
增生性息肉患者,58.6歲(標準差:13.9);
無鋸齒鋸齒狀息肉患者,59.7歲(標準差:14.2);
管狀腺瘤患者,63.9歲(標準差:12.9);
管狀絨毛腺瘤患者,67.1歲(標準差:12.1);
絨毛狀腺瘤患者,68.9歲(標準差:11.8) 。
02
結果詳情
在6.6年(IQR 3.0-11.6)的中位隨訪時長中:
息肉組中共發生了4278例結直腸癌,1269例與結直腸癌相關的死亡;
參照組中共發生了14 350例結直腸癌,5242例與結直腸癌相關的死亡。
1.10年結直腸癌累積發生率
息肉組10年結直腸癌累積發生率見下:
增生性息肉組為 1.6%;
無柄鋸齒狀息肉組為2.5%;
管狀腺瘤組為2.7%;
管狀絨毛腺瘤組為5.1%;
絨毛狀腺瘤組為8.6%。
而參考組的10年結直腸癌累積發生率為2.1%。
2.結直腸癌的發生風險
研究人員發現,與參照組相比,只要存在息肉(不管是什麼類型),患者的結直腸癌風險均上升,HR見下:
增生性息肉組為1.11;
無柄鋸齒狀息肉組為1.77;
管狀腺瘤組為1.41;
管狀絨毛腺瘤組為 2.56;
絨毛狀腺瘤組為3.82。
以上p<0.05。
3.近端結直腸癌比例
與傳統(管狀腺瘤、管狀絨毛腺瘤、絨毛狀腺瘤)腺瘤患者相比,鋸齒狀(增生性和無柄性)息肉患者的近端結直腸癌比例更高,兩者的比例分別為30-46%和52-57%。
4.結直腸癌死亡率
與結直腸癌死亡率呈正相關的有:
無柄鋸齒狀息肉(HR 1.74);
管狀絨毛腺瘤(HR 1.95)
絨毛狀腺瘤(HR 3.45)
與結直腸癌死亡率不呈正相關的有:
而增生性息肉(HR 0.90)
管狀腺瘤(HR 0.97)
總結與討論
與一般人群相比,有息肉的患者的結直腸癌發生率更高,且若息肉為無柄鋸齒狀息肉、管狀絨毛腺瘤、絨毛狀腺瘤,則患者的結直腸癌死亡率更高。
參考文獻:Mingyang Song,Louise Emilsson,Soran R Bozorg,et al. Risk of colorectal cancer incidence and mortality after polypectomy: a Swedish record-linkage study. Lancet Gastroenterology & Hepatology. DOI:https://doi.org/10.1016/S2468-1253(20)3000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