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佐良和張海迪:沒有舉辦婚禮,等到他們老了相約一起去敬老院

2021-03-14     左岸楓

原標題:王佐良和張海迪:沒有舉辦婚禮,等到他們老了相約一起去敬老院

人世間最完美的愛情不是轟轟烈烈的誓言,也不是奢華超乎想像的世紀婚禮,而是平平淡淡的陪伴。張海迪和王佐良他們之間沒有驚天動地的愛情,更沒有華麗矚目的婚禮,他們彼此之間多年相濡以沫不離不棄的陪伴,向世人展現了愛情的真諦。

張海迪,聽到這個名字心中是不是猛然一震,「當代保爾」「八十年代活雷鋒」說的就是她,一位憑著自己堅韌不拔的意志,克服重重的困難創造出了自己燦爛又傳奇的人生,她的經歷也在激勵著一個又一個正在困境中苦苦掙扎的人們。

即使翅膀斷了心也要飛翔

張海迪,1955年9月出生於山東文登,原本她也可以像其他小朋友一樣,在一望無盡的田野之上自由馳騁,穿著漂亮的公主裙翩翩起舞,誰也沒想到在張海迪五歲那年,一場突如其來的疾病讓她與這一切從此無緣。

張海迪被醫生診斷為血管瘤,並且需要高位截肢,在當時還不明白截肢意味著什麼的張海迪,也就這樣開啟了自己獨特驚奇的人生。

面對上天命運的不公張海迪沒有選擇抱怨,更沒有選擇退縮。她用驚人的毅力和樂觀的態度在人生漫漫長河中一路披荊斬棘,開啟了譜寫著自己的人生之路。

因為身體的原因,閱讀成為了她了解大千世界的窗口,不管生活多麼艱難,疾病是多麼地痛苦煎熬,她依舊沒有放棄過讀書,即使在手術之後不得已躺在床上的張海迪還是通過各種方法閱讀。很難想像張海迪竟然精通四國語言,為此她還翻譯了眾多的海外著作。

張海迪雖然不能像正常人去工廠換取勞動實現人生價值,也不可能遠赴邊疆保家衛國,但是她也有追求,想要為祖國的建設貢獻出自己的力量,她曾經說過「只要我活著,我就要為人民服務」。

她經常去福利院,探望殘疾人家庭,關愛孤寡老人和疾病兒童,為他們送去禮物和溫暖。她還為當年下鄉的農村建立學校幫助貧困並患有疾病的兒童讀書治病,為災區的孩子們捐錢捐物。

她還參加各種各樣的演講活動,殘疾人群事業中的各項工作和活動,呼籲社會大力支持殘疾人們的事業,並且關心幫助鼓勵殘疾人群,激勵著他們自立自強勇敢面對生活。

張海迪就是這樣一位只能坐在輪椅之上平凡的女孩,她卻用最燦爛的笑容唱出了高亢激昂的生命之歌,震感激勵著每一個人。

初嘗愛情的甜蜜與刺痛

選擇愛情是每一個人的權利,每個女孩也都曾憧憬過美好愛情的降臨,能夠遇到一位理解,呵護寵愛自己的伴侶。

15歲的花季少女張海迪,情竇初開,她曾經被一位陽光活力的男孩深深地吸引到,並且彼此之間也很相愛,但令張海迪沒有想到的是,有一天這位男生領了一個聲稱是自己表妹漂亮的女孩去了張海迪家中,張海迪看到這一幕也明白了一切,她羨慕女孩的健康,這是她無法擁有的,也明白男孩的選擇,她沒有爭吵選擇體面地轉身離開 。

上天並沒有因此而眷顧張海迪,後來她又遇到了一位,付出了真摯的感情之後,伴著「等你再見到我的時候你會覺得很幸福」,這一句等待了幾年,沒想到等來的卻是一張和他妻子親密照片的合影,張海迪感受到前所未有的打擊,想要逃離。

在生活中我們總會碰到愛而不得,但無論怎樣我們還是需要勇敢地面對這以後的每一天,等待著美好的事情降臨。

如果沒有不斷更新的愛情,婚姻的花朵就會枯萎

王佐良一名普通的人民教師。說起他們之間的愛情故事還真令人羨慕,他們之間的緣分是在一篇關於張海迪的報道。王佐良看到之後又通過各種的途徑去了解張海迪,被張海迪的才華、樂觀、堅強由內而外散發的魅力深深地吸引。

他開始托朋友多方打聽到了張海迪的聯繫方式,他們開始通過書信往來。長期的書信往來,他們之間越來越多的共同點在吸引著彼此,彼此之間總會有一種相見恨晚的惋惜之情。

當要決定見面的時候,張海迪的不自信讓她退縮,不敢相信會有愛情降臨在自己的身上,最後在王佐良的多次堅持下,她也為了自己的未來決定賭一把。

初次見面的王佐良更加堅定了想要與張海迪攜手相伴餘生的決心,要用自己的一生去呵護眼前的這位女子。很快王佐良向張海迪表明了自己的心意,張海迪也被他的真誠所感動,雙向奔赴的愛情是那麼地美好。

只要相愛,所有的困難都可以衝破,所有的付出都是值得的。張海迪也曾經說「他就是我少女夢想中的那個人」。

張海迪和王佐良之間的婚姻在一開始也沒有那麼地順利,也遭到了家人短暫的阻撓。王佐良的父母知道兒子要迎娶張海迪為妻時,他們心中難免會不理解,我們也知道張海迪的高位截癱導致她不能生育,這一點會讓很多的父母難以接受。經過王佐良的多次溝通,他們尊重兒子的決定,逐漸地接受了張海迪。

當他們之間的愛情故事被家喻戶曉,在街頭巷尾相互議論指指點點時,他們一笑而過。其實在這時候的他們已經結婚十幾年,他們沒有邀請記者報道,沒有大擺筵席,更沒有舉辦婚禮,就是這麼地簡單,卻被人稱之為最完美的婚姻

為什麼幾十年的相處他們還能保持著原有的模樣?婚後的王佐良對於張海迪的生活起居方面格外地上心,從未表現出一絲絲的不耐煩。曾經張海迪問他,「你厭倦過我嗎」,王佐良聽後慢慢地俯下身子拂去髮絲,親吻著她的額頭,緊緊握著她的手說「我永遠都不會的」,張海迪不積極「為什麼」,「因為你每天都給我新的熱情和活力」。

他們之間長久的愛情肯定不再是一開始的激情與喜歡,那是兩個人在激情褪去之後的習慣和理解,找尋更多的共同點,他們之間不再像是戀人,更多的身體無法割離的一部分

美好的愛情離不開兩個人的共同努力,對於張海迪愛看的書,不管賣書的地方有多遠王佐良都會想方設法地帶回家供妻子閱讀。張海迪除了熱愛寫作還喜歡畫畫,在繪畫上也有很高的天賦,王佐良便主動做起了木匠,為妻子訂製花架、畫板。在別人的眼裡張海迪是一名著名的作家,可他在王佐良的眼中就是自己寵愛的妻子,只要是妻子喜歡的他就會竭盡全力地渡過阻礙。

攜手與共渡過難關

應該是張海迪的才華過於出色,總會受到上天的妒忌。在1991年1月份,張海迪被診斷患了基地癌細胞,王佐良陪同妻子奔赴上海去治療。由於張海迪的病情特殊,醫生建議做無麻醉手術。張海迪笑著對醫生說自己已經承受過了世界上最難以忍受的痛,這點痛又算什麼。她說得那麼輕鬆,也更讓人心疼。

在進手術室之前,我們不知道張海迪是懷著怎樣的心情向丈夫交代著自己的後事,如果自己抗不過這一場手術,要丈夫以後找一個比自己健康、漂亮的女人相伴。聽到張海迪這樣的囑託,王佐良緊握的手更緊了,眼睛逐漸濕潤,自己多想能夠幫助妻子來承受這一切痛苦。

漫長的手術對於王佐良來說更是一種煎熬,當手術門打開的那一刻,王佐良一個箭步飛奔到妻子身邊,看著妻子臉上纏繞著厚厚的還浸有血跡的繃帶,一個大男人竟然流下了眼淚,手比自己的還要涼。張海迪強忍著身體的疼痛調侃丈夫如果是在戰爭的年代他肯定當叛徒,在多次的治療丈夫的悉心照顧之下,最終戰勝了病魔。

對於這份來之不易的幸福生活他們格外地珍惜,一段長久的愛情當然離不開彼此之間的付出和信任。王佐良的付出讓海迪感動,當然她也會通過自己的方式來表達對丈夫的愛,在日常生活中也會力所能及地做一些家務,在1998年,張海迪和王佐良共同翻譯了美國當代作品《莫多克——一頭大象的真實故事》,這本書還獲得了第四屆全國優秀外國文學圖書獎。

相約老了一起去敬老院

這份曾被張海迪打八九十分的婚姻,確實令很多人羨慕。其實他們之間也是和萬千普通大眾的生活一樣,他們也會因為瑣事爭吵,只是需要一個人去退讓,而大多人卻常常為此而爭論不休,最終分道揚鑣。

張海迪曾經問丈夫,我們沒有孩子,等到時候老了該怎麼辦?王佐良握緊張海迪的手說:「到那時,我們一起去敬老院」。一句簡單的話,卻包含了最真切的感情。

最好的愛情就是看了一眼,就是你了,經歷過平淡如水之後的生活之後,甜蜜如故。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IK0dMXgB8MnI47IjIbP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