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到東關,阜陽人總會提到美食街裡面的好吃的,可是在這兒附近很多不起眼的街角,依然藏著很多不為人知的美食。
沒有圍擋的小區和沒有外部裝飾的四層紅磚樓遍布四周,滿含老城區市井的味道。這就是東城牆。
許多老店都藏在這裡,似乎地理位置就是這些店的標籤,從市井的氣息就能感受那些老店的歲月。
在東城牆附近,有個略顯滄桑的店面,門上布滿了痕跡,但是,門口絡繹不絕的客人卻讓這個小地方顯得異常的熱鬧。
穿過光華街就能看到一個小店面,一間充滿年代感的小房子,東邊一側是麻糊的攤位,北邊一側是賣包子的攤。就在這個地方,老闆一賣就是二十多年。
老闆起初在這兒賣麻糊只是為了陪孩子讀書,如今孩子長大了,這家店也跟著老闆蒙上歲月的痕跡。
狹窄的小房間,老舊的桌椅,沒有多加粉飾的毛坯房,有著歷史感的木門,成為了店裡的標配。
二十多年裡,從還不會走路的小寶寶到退休的叔叔阿姨,每個年齡層都被這碗麻糊圈了粉。
一到飯點,這裡就被大大小小的「麻糊粉」包圍起來。
下午五點,店面周圍已經坐滿了人,大多人都不喜歡坐在店裡面,更喜歡 繞著牆根兒坐一排,和路上來往熟悉的面孔打個招呼。
很多喝著這家麻糊長大的小孩兒,現在都帶著自己的小孩兒來喝了。
還有很多附近的居民,經常自己拿著碗就來買了,問起一個爺爺在這兒喝了多久的麻糊了,爺爺只是笑著說「很多年了,他家的好喝。」
也許很多人來喝的不僅僅是那一份味道,還有一份情懷。
咸麻糊
「「一碗咸一碗淡的在這兒吃。」很多人到這兒都先來一碗豆腐腦+麻糊,端到牆根兒旁邊占個位置,然後繞到北邊去買煎餃。
店裡的麻糊有咸、淡之分,咸麻糊一天可以賣100碗,淡麻糊一天可以賣150碗。來晚了什麼都吃不到。
小編趁人少的時候趕緊要了一碗咸麻糊,撒一點點醋在上面就能聞到一股淡淡的香氣,迫不及待的要開動了。
白白嫩嫩的豆腐腦被麻糊擠壓在一邊,可以看出來麻糊特別稠,裡面用料也特別豐富,豆腐皮被切得細細的,純手工的麵筋浸滿了麻糊的味道。
輕輕地攪一下,麻糊和豆腐腦交織在一起,豆腐腦中和了麻糊的鹹味兒,口感剛剛好,也不會太膩。
愛吃辣的人,還可以放點辣椒進去,看起來更誘人。
淡麻糊
淡麻糊可以說是店裡的顏值擔當了,沒有喝過的人猛一看就像份甜品,顏色超好看。
淡麻糊是由糯米粉與黃豆粉充分混合,調成稠米粥濃度的麵糊,沒有什麼別的物質添加,十分健康,很多老人帶著小孩兒來吃~
麻糊上面撒上一層芝麻鹽,特別香,感覺沒有阜陽人能抗拒得了芝麻鹽的魅力。
如果說芝麻鹽是淡麻糊的靈魂,那黃豆和豆角可以說是淡麻糊的絕配!不僅是顏值上的提升,還是口感上的豐富。
黃豆軟軟的,而豆角剛好脆脆的,再加上淡麻糊的天然香氣,口味偏淡的人肯定會喜歡。
水煎包
店裡的水煎包人氣和麻糊也不分伯仲,來喝麻糊的人總要端上一盤一起搭配著吃。
據說這份煎包也有25年歷史了,現在主要是老闆和他愛人在做,老闆娘在後廚捏煎包,老闆在前面煎,一鍋接著一鍋,都沒有見過兩人休息一會兒。
老闆娘說,他家光煎包一天就要賣出兩袋面,將近100斤,一碗餡也很快就能見到底,可見店裡煎包受歡迎程度。
店裡的煎包主要是水煎包,水煎包不會那麼油膩,煎出來的包子會比較香。
而煎包的口味也有好幾種,葷煎餃有發麵和死面之分,素煎餃則餡料不同,有粉絲豆芽和涼粉的,每種口味都很獨特。
死面葷煎包的更像是鍋貼,皮薄餡多,一口咬下去全是肉香味兒。
水煎包大多都是「焦兒」,很酥脆,但不會硬,嚼起來特別香。
輕輕蘸一點辣椒油,咬開後香的喲~
蘸上辣椒油
咬開
發麵的水煎包更軟一點,但是背後的焦兒酥脆可口,軟硬交加,口感特別棒。
肉餡愛好者的福利。
在來到這家店之前小編還沒吃過涼粉口味的煎包,剛出鍋就忍不住掰開嘗一下。
涼粉被切成丁狀,高溫下很容易蒸熟並且入味,外邊一層面不會太厚,輕輕一咬就能吃到粉~
經典粉絲豆芽包。
第一口下去外皮特別酥脆,餡料中豆芽的清脆和粉絲勁道交織在一起,回味無窮。
簡單的一份麻糊、煎包,老闆已經堅持了28年,從青春少艾到年過半百,從小推車到有瓦遮頭,都沒有離開過這條街。
不大的店面只有一家人忙活著,雖然會累,但是一家人在一塊兒就很滿足。
也正如我們吃的東西,也許不需要大魚大肉,簡單的街頭美食就能慰藉我們躁動不安的胃。
文章來源:阜陽好吃好玩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