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襄城縣,五大家族煊。一家出進士,一家皇帝贊‖老家許昌
文·圖‖鄧軍
閆寨雷、汾陳盛、王洛耿、坡李宋。
上面,說的是清代襄城縣出現的四大名門望族、四大富貴大戶。但是,民間有關四大家族的認定和傳說有多種版本,還有一種說法是:
王洛耿、汾陳盛、鮑坡余、坡李宋。
到底哪種說法靠譜,我們無法找到答案,乾脆統稱為五大家族,指閆寨的雷家、王洛的耿家、汾陳的盛家、鮑坡的余家、坡李的宋家。
坡李宋家
工匠來做工,出門就算錢
2009年6月,宋家舊宅被列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宋家舊宅位於湛北鄉坡李村,為清嘉慶年間正五品奉政大夫宋廷士及三子所居之宅。
宋家三兄弟(宋光化、宋光璞、宋光三)的三處房宅均為獨立的三進院,大門過廳、堂樓、後院、後花園(也稱雜院)及兩邊廂房,結構緊湊,天井相連。現三處宅院兩處被毀,唯存宋光三(任縣丞封昭武都尉)所住舊宅的過廳、堂樓、後樓和部分廂房。
堂樓三開間,磚石結構,二梁起架,五脊兩坡,硬山前廊,脊飾宏麗。檐下木刻,春藤連枝、牡丹石榴、耕讀漁樵等無不形象逼真、栩栩如生,皆為不可多得的藝術珍品。
史志資料記載,宋廷士,字君聘,號綠岩,自幼勤奮好學,後進京為官,誥封奉政大夫。家人勤於耕種,精打細算,置田買地,至清朝晚期成為縣域名門大戶。
村中老人講,主人當年僱請豫東周口一帶的能工巧匠來建造房屋,在工匠們動身來襄城縣的那天起,路途中的日子也計算工錢,由此可見工匠師傅們手藝高超。宋家蓋房子不求快,但求好。要求每個工匠一天幹完的活,不准半天幹完,只能超時,不得提前,否則沒有工錢。
現存完好的堂樓紅石樓基,平整有致,鍛鑿精細。屋檐外伸1.5米,且由帶翅龍頭托起,山牆兩端設蹲虎頂起檐角,給人以虎踞龍盤之感。
柱礎雕覆盆蓮花,青方磚浮雕蓮花脊飾,絢麗多彩,光澤奪目,古韻流淌。宋家老宅屬北方典型的青磚灰瓦硬山式四合院建築,大量運用了鐵藝、磚雕、木雕、石雕等工藝,透著敦厚堅實、質樸規整的氣息。徜徉其中,隨處望去,都是精巧的細節。
王洛耿家
康熙皇帝專門為其立牌坊
王洛西村清代盛極一時的耿家大院,解放後曾做為王洛公社機關的駐地,目前有多處清代老建築,保留有三進院、四進院,甚至還有五進院的模樣。這些老建築門樓高大,藍瓦挑角,地下青石鋪地,主配房多為兩層,以整塊的紅石為牆基,上為厚實的藍磚。主房有高高的台階,門檐有精美的木雕。
耿氏一族出過進士、左都督和太子太保。其中,第十四代人耿三省和耿夢益,一個在朝廷做奉直大夫,一個為刑部雲南清吏司主,他們的孩子多在雲南做官。清朝中葉,鑒於耿家人為朝廷做出的貢獻,康熙皇帝曾派人在王洛鎮的西街上專門為耿氏家族立牌坊,1958年牌坊被毀。
閆寨雷家
幾十里內喝的都是自家水
王洛鎮的閆寨村,地處襄城縣最北端,與禹州市交界,襄禹公路由村子中間穿過。村裡的雷家老宅,處在公路西側,西側的宅院和房屋多坐西朝東,公路東側的,多坐東朝西,都面向公路。現在的襄禹公路,古時也可能是一條連接襄城與禹縣的南北官道,雷家在建造房屋時,故將房屋面向大路,方便出入。
閆寨的古建築上面,各種磚雕、木雕華麗典雅,造型優美。保存完好的古式門窗做工精細,結實耐用。部分古房屋裡擺放著太師椅、長條幾、頂子床等古代家具,顯示出過去大家富戶的奢侈與排場。
據傳,過去雷家人從襄城縣到禹縣,一路上幾十里內都喝自家地里的井水,可見其擁有大量的田產。
鮑坡余家
水運起家的富商
余家大院位於十里舖鎮汝河北岸的鮑坡村,過去的大院估計占地三十多畝,古房屋已塌毀多處,目前還有幾座古建築住有人家。鮑坡村緊臨汝河,估計余氏家族靠水運起家,成為一方富商大戶。
汾陳盛家
出了一個進士盛花振
汾陳鎮的汾陳村,過去曾叫盛樓,因為盛氏莊園多樓房,故名。盛氏家族在清康熙三十八年(1699年)由襄城南姜店遷此,後成為襄城北部旺族。
清嘉慶年間,盛家出了一個進士盛花振。
盛花振自幼聰明好學,參加京試三篇文章寫得好,考取進士第七名。這三篇文章,至今還保存在其後代子孫手中。
盛花振先後在陳州、河北定原、四川井研、雲南大理任縣令,他剛正不阿,每任都能清正廉潔,替民著想,且巧斷了許多離奇案件,為任職地方的百姓所稱頌,人稱盛青天。
盛氏莊園現保存門樓、樓房、廊房、廂房、廚房等各類古房屋40多所,計100多間,其中以樓房居多。目前大部分古房屋仍有人居住使用。莊園內四合院、二進院、三進院等構造完整,所有的院落看上去獨成一院,但又彼此連通,相依相偎。置身其中,只覺巷迴路轉,庭院深幽。
有的古屋內掛有古匾,屋內立有屏風,顯得古色古香。另外,大街上和村民的家中,散落著古代上馬石、拴馬樁、石礎、石碾、石門墩等石刻文物,見證著清代盛家莊園的富庶和繁華。
遊歷思考
三種眼光
本人在遊歷這五大家族的莊園遺留建築時,一直用三種眼光看待事物和問題。
第一種是欣賞的眼光。欣賞古代能工巧匠們打造百年建築的科學設計、建築智慧和精工細作的活計,欣賞古建築的各種雕刻藝術、構建安放和建築布局等。
第二種是批判的眼光。我們遊覽古代富商、地主、官宦之家遺留的豪華住宅時,應該聯想到封建權貴家庭如何奢侈顯擺、如何為富不仁、如何殘酷地進行剝削和掠奪的社會現實。在封建社會,地主權貴們擁有和霸占大量田地,過著妻妾成群、花天酒地的奢侈生活。而廣大民眾生活窘迫困苦,很多窮人田無一壟、房無一瓦,整年衣不遮體、食不果腹,住在低矮漏雨的茅草房裡,長年累月地為地主耕種、交租,遭受殘酷剝削。舊社會是一個吃人的社會。幸虧共產黨、毛主席領導勞苦大眾推翻了壓在中國人民頭上的「三座大山」——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官僚資本主義。人民翻身做了主人,過上了幸福生活。
第三種是隨便的眼光。再堅固的建築,經過幾百年的風雨剝蝕,都會有所損毀。在沒有資金修復的情況下,只能任其消失。而現代的人們,追求的是鋼筋水泥結構的房屋,相比老建築,更加結實舒適和乾淨衛生。
古建築,讓我們了解過去的往事,留下了回味和思索……
【作者簡介】鄧軍,男,襄城縣潁陽鎮陳劉侯村人。喜愛文史、攝影等,許昌市作協會員,有小說、散文、新聞報道、攝影等作品散見於各級各類報刊。
1、本文由作者授權發表,文責作者自負,如有侵權,請通知「老家許昌」今日頭條號立即刪除。本文作者觀點不代表「老家許昌」今日頭條號立場。
2、文中圖片由作者提供,版權歸作者所有,在此表示誠摯的感謝。本文所用圖片如有侵權,請通知「老家許昌」今日頭條號立即刪除。
3、「老家許昌」版權作品,轉載或投稿請發郵件至[email protected] 。
愛許昌老家,看「老家許昌」。 老家許昌,情懷、溫度、味道!
本文為頭條號作者原創。未經授權,不得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