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娛十年 | 對電影公司來說,這是怎樣的時代?

2019-10-17     文娛頭版

過去十年,既給了電影公司蓬勃發展的土壤,也提出了不進則退的警示。

十年前,一部雲集百餘位一線演員的電影《建國大業》上映,影片從籌備、拍攝,到宣傳、發行等各方面,都拿出了罕見的架勢。在這種條件加持下,《建國大業》收穫4.16億元的票房成績,成為當年度國產電影票房冠軍。根據《中國電影市場報告2009》顯示,2009年全國城市電影票房收入62億元、海外銷售收入28億元、電影頻道收入17億元,全年電影綜合效益第一次突破了百億元大關。當然,這只是小目標,彼時的中國影市,正在為突破年度票房百億大關做著衝刺

十年前,工業和信息化部為中國移動、中國電信、中國聯通發放第三代移動通信(3G)牌照,標誌著中國開始走進3G時代。但此後十年間,影視內容的製作手段隨著通信技術和新科技的逐步發展變得日益多元,影視內容的質量變得更為精細,觀看影視內容的渠道也多了許多「花樣」……在這背後,不少影視公司在扮演著「弄潮兒」的角色,不斷地改變著行業、影響著市場,並引導著觀眾。

在這十年間,這些影視公司都經歷了什麼?在新的「浪潮」襲來之際,他們又將往什麼方向走去?

1、從舊「五大」到新「五大」

2009年,在電影、電視劇、藝人經紀三大板塊發展日漸成熟的華誼兄弟,成功登陸創業板,「內地民營影企第一股」的名頭花落華誼。

對資本市場來說,華誼上市不過是「滄海一粟」,但對於整個影視產業來說卻有著長足的影響。此後數年的資本市場,迎來影視公司的上市熱潮,2010年,博納以極其昂揚的姿態登陸美國納斯達克,成為第一家登陸海外資本市場的內地民營影視企業。這一年,影視公司的意氣風發也體現在了作品的成績上,2010年全國年度總票房首次突破百億大關,年度票房排名前十中有6部國產電影,其中,《唐山大地震》《非誠勿擾2》《狄仁傑之通天帝國》均為華誼出品,其也成為2010年度國內電影市場當之無愧的「大贏家」。

民營影企的上市潮並未停歇。2011年,光線傳媒順利登陸深交所創業板,圍繞著華誼兄弟和光線傳媒的「一哥」之爭也在那兩年甚囂塵上。相較之下,原本有壟斷態勢的「八大」國有電影公司,卻受限於條條框框,沒有機敏地抓住中國影視產業快速發展的契機,直到2016年,中影、上影等國企才陸續上市,甚至於峨影等老牌國企,陷入了連年虧損的泥沼。

隨著民營影企的崛起,中國電影市場開始出現了多股力量。2011年,媒體對標好萊塢「六大」,首度提出了「五大」中國民營影企的概念——除了華誼、光線、博納之外,還有星美、小馬奔騰。那幾年間,星美陸續出品了《南京!南京!》《趙氏孤兒》等一系列票房上佳的影片;小馬奔騰則由劇集向電影發力,於2009年成功簽約吳宇森、寧浩等電影導演,獨立運作投拍了《越光寶盒》《花木蘭》《傾城》《武林外傳》等作品。在正式破「百億大關」的2010年,57億多的國產片票房,「五大」民企出品影片的票房總和便超過了30億

那是屬於舊「五大」的黃金年代,行業的飛速發展給他們提供了蓬勃生長的土壤,但隨後的幾年,星美旗下的嘉映影業由於過分專注於文藝片,以致市場反響平平;小馬奔騰在創始人李明離世後出現了一系列內部鬥爭情況,並開始慢慢衰落,二者由此逐漸掉隊。擁有強大發行和院線資源的萬達影視,以及背靠樂視網的樂視影業,擠進「領頭羊」陣營,並形成了現在業內所熟知的新「五大」。

2015年,成為「五大」民營影企的一大巔峰。

萬達、華誼、光線三家影企聯手打造的《尋龍訣》在2015年賀歲檔斬獲16.82億,排名當年票房榜第三,刷新內地影視公司主投項目的最好成績;此外,華誼的《老炮兒》《天將雄師》、光線的《港囧》、博納的《澳門風雲2》、萬達的《煎餅俠》《唐人街探案》、樂視的《小時代4:靈魂盡頭》《熊出沒之雪嶺熊風》都收穫了高票房;國產電影票房前10電影中,「五大」占據八部;萬達「豪取」63億票房,位居出品公司第一……

那一年,在資本的追捧下,華誼的市值一度接近800億元,而生長於網際網路生態之上樂視也能與BAT「分庭抗禮」。

2、慢車道上,「五大」的「困擾」

風風火火的2015年,中國電影票房收入的年增長率為48.7%,但在這片額手稱慶的氛圍中,2016年的中國電影產業卻來了個「反轉」,年增長率僅為3.7%。此後幾年,「五大」也遇到了這樣那樣的困難

2016年,華誼全年總票房只有15億,《我不是潘金蓮》《羅曼蒂克消亡史》票房遇冷;2018年交出上市以來最差「成績」;2019年,華誼陷入了多部電影撤檔風波,根據最新發布的2019前三季度業績預告,凈利潤虧損6.5億左右,正盼著在第四季度的大銀幕上「扳回一城」。

博納上市之後,公司價值長期被低估,股票價格也一直低迷。2016年,博納宣布私有化後,開始謀求回A股上市。但大環境不景氣,也讓這條「回A之路」變得頗為曲折,不過近兩年博納在主打主旋律題材電影後,取得了十分可觀的成績,《湄公河行動》《紅海行動》《烈火英雄》,以及正在熱映的《決勝時刻》《中國機長》均收穫票房、口碑「雙豐收」。

萬達在2015年收穫63億票房之後,轉年卻僅取得18億的成績,主投的影片里鮮有成功者。近幾年,萬達建立了「東方影都」,並希望能將影業注入上市公司,打通產業鏈條,實現「中國好萊塢」夢,不過因公司業績和市場等原因未能如願。2019年年初,萬達電影的重組計劃被批准通過,這也預示著原本僅以院線和電影製作為主的萬達,將會變成更加多元的業務平台。

樂視則在2016年經歷了《爵跡》慘敗,《長城》遇冷的挫折,承諾的2016年歸母凈利潤不低於5.2億,結果只收穫了1.45億。但相比之後幾年深受母公司危機牽連,2016年的「戰績」反倒算是小挫敗。如今,樂視影業已更名樂創文娛,開始將實景娛樂作為發力方向。

相比之下,這幾年間,光線可以算是穩步前行——2016年依靠《美人魚》登頂,《三生三世十里桃花》《縫紉機樂隊》的成績也並非完全不及格。同時,光線還投資了大量企業,遍布電影、動畫、音樂、VR等各個領域,2018年年初轉手新麗,直接為其帶來了22億凈收入;收購貓眼鋪開渠道,也為其提升業績天花板提供了保障。據光線發布的2019年前三季度業績預告顯示,報告期內公司參與投資、發行的影片包含《瘋狂的外星人》《四個春天》《夏目友人帳》《風中有朵雨做的雲》《千與千尋》《銀河補習班》《哪吒之魔童降世》《我和我的祖國》等14部影片,總票房為94.17億,前三季度凈利潤盈利為11億左右

另一方面,「五大」還面臨著其他「新勢力」的壯大。

近些年,BAT入局電影市場給影視行業帶來了巨大影響。BAT背後既掌握著「愛優騰」這樣的網際網路播放渠道,也有貓眼、淘票票這樣重要的網絡分銷渠道,不僅如此,騰訊影業3年多來先後與漫威、華納、派拉蒙等好萊塢大廠聯合出品影片,阿里影業更是奧斯卡最佳影片《綠皮書》的重要出品方之一。全文娛產業鏈是BAT的競爭優勢,隨著BAT的不斷深度參與,愛奇藝、阿里影業、騰訊影業獨立製作內容的能力也不容小覷,國外也有鮮明先例——Netflix的《羅馬》,就引起了各大頒獎禮的意見紛紜。

還有些新興影視公司也開始不斷釋放出自己的能量。比如徐崢作為創始人的真樂道,靠「囧」系列電影「起家」,近兩年出品的《我不是藥神》《超時空同居》《幕後玩家》都取得了不錯的反響和回報;《我不是藥神》另一大出品公司壞猴子,前身為寧浩電影工作室,自推出「壞猴子72變電影計劃」後,一舉簽下14位新導演,利用寧浩的經驗為新導演搭建完備的拍攝團隊,以保障新想法和優質內容的持續產出。還有2013年才開始轉型做影視的北京文化押中《戰狼2》《我不是藥神》等「爆款」;接連推出《夏洛特煩惱》《羞羞的鐵拳》《西虹市首富》等高票房喜劇電影的開心麻花……

新公司的崛起過程給電影行業帶來了新的策略,這其中也必然反映了一定的新規律以及影視行業的新趨勢,無論是「五大」還是新銳公司,如何抓住趨勢順風而行是成功的關鍵。顯然,目前的中國電影市場開始走向「諸侯割據」的時代,洗牌已在所難免,在接下去的10年里,尤其是5G、4K/8K超高清、VR、AI等新技術襲來的情況下,「踏准浪尖」趁勢發展還是逐漸掉隊,還得看綜合實力以及對優質內容的把握度——回顧過去是容易的,如何迎接未來才是擺在他們前面的課題。

-END-

作者丨宵夜

編輯丨減肥一絕

(部分圖片來源於網絡)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HK2m3W0BMH2_cNUgmrFA.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