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冬不端餃子碗,凍掉耳朵沒人管。」立冬為什麼吃餃子呢?

2020-11-06     祭祀文化網

原標題:「立冬不端餃子碗,凍掉耳朵沒人管。」立冬為什麼吃餃子呢?

立冬是古代的二十四節氣之一,也是中國古代傳統的祭祀節日,漢魏時期,皇家天子要在這一天和群臣一起舉行大型的祭祀儀式,祭祀死去的將士以慰藉逝者的親屬。祭祀的禮儀繁多且場面宏大,堪稱皇家一大盛事。而民間也有祭祖、飲宴等習俗,即使再忙的農人也要在家裡休息一天,殺雞宰羊,準備時令佳品,一方面祭祖,以盡為人子孫的義務和責任;一方面祭天,感謝上蒼賜予的豐年,並祈求來年風調雨順。當然祭祀儀式後的酒食,也可以讓辛苦一年的農人,好好犒賞自己。

古代人把立冬當成一個重要的祭祀節日,其祭祀習俗具有濃厚的歷史文化氣息。而且現代立冬節氣還有許多有趣的習俗。吃餃子就是民間的一大樂事。俗話說:「立冬不端餃子碗,凍掉耳朵沒人管」,但是為什麼立冬要吃餃子呢?竟然和醫聖張仲景有關!

據說,餃子最初誕生於三國時期,但那時餃子的形態和現在的餛飩相似,湯和餃子一起盛在碗里吃,所以當時人們把餃子叫做「餛飩」。一直到唐代,才有今天的形態。水餃的原名叫做「嬌耳」,是醫聖張仲景發明的。其《祛寒嬌耳湯》的故事至今仍流傳在民間。

傳說東漢末年「醫聖」張仲景,是當時的長沙太守,後來辭官回鄉。恰巧在立冬那天,他看到南陽的百姓饑寒交迫,兩隻耳朵都被凍傷了。那時醫療條件有限,得了傷寒人們就很容易死去,張仲景通過自己的細心研究之後,搭了一個醫棚,支起一面大鍋,煎制蔬菜、蘑菇、辣椒及祛寒提熱的草藥,用麵皮包成耳形,煮好後連湯帶食,免費送給窮人。普通百姓吃到就能抵禦傷寒,治癒耳部凍瘡。從此以後,民間競相模仿製作,稱為「嬌耳」或「餃子」,也有一些地方稱「扁食」或「餃子」。

於是,立冬吃餃子的習俗就流傳了下來,一方面是為了紀念這個偉大的醫家,另一方面,咱不是有句老話,叫「吃什麼補什麼」,立冬就是冬天的到來,冬天到了天涼了,耳朵暴露在外,很容易被凍傷,所以,吃些長得像耳朵的餃子,補補耳朵,這對家人來說可謂是最貼心的事。

願你三冬暖,願你春不寒,立冬到了,和家人一起吃頓熱乎乎的餃子,一起過一個熱騰騰的冬天吧!

本文內容為原創,未經過原作者或者現發布者的同意,任何個人或單位都不得轉載。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HJiAoHUB2uKmW_kOC05K.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