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國後來有個齊宣王,就是濫竽充數里的那位。我們今天的人總是說,南郭先生欺騙齊宣王,齊宣王卻還信以為真,即便是知道真相了也還是放縱南郭先生,都認為齊宣王不是什麼好君王。其實不然,齊宣王縱容濫竽充數,實際上很可能是有所打算。
齊國公族中曾經有個人叫齊貌辨,這個人就是後來戰國四公子之一孟嘗君的父親。這位齊貌辨也是很有識人之明,在齊宣王還是太子的時候就說:「太子相不仁,過頤豕視」。什麼意思呢?就是說從後面就可以看到太子兩邊的臉鰓,就是說太子長得太胖。「豕視」就是說太子像豬一樣朝看東西,這種人往往只是看似糊塗。
實際上,齊宣王時代是齊國的又一盛世。那麼,這種盛世是怎麼來的呢?跟齊宣王很有關係。齊宣王在任時,在國內建立稷下學宮,招募天下英才到齊國,讓這些英才到稷下學宮中開壇授課。最興盛的時候,稷下學宮中老師的上千人,學生也有幾千人。據傳鄒衍、孟子、商鞅等人物都曾到這裡授課。所謂「致千里之奇士,總百家之偉說」,可見當時齊國文化之繁榮。
齊宣王的這種愛好也影響了齊國的公族子弟們,後來的孟嘗君也很喜歡養門客,大致上就是繼承了齊宣王。宋朝有學者叫王安石的,曾說孟嘗君的門客質量不高,說孟嘗君養的門客全部都是那些殺人越貨雞鳴狗盜之徒。這或許也是跟齊宣王有關,就如南郭先生這樣的人物,齊宣王尚且會養著,還定期發俸祿。在天下人的眼中,齊宣王是不是好君王暫且不論,至少有齊宣王的齊國,那就是個重視人才的齊國。
春秋戰國,亂世紛爭。除了那些安分守己的良民,真正能夠活躍在社會之中的,除了貴族子弟們,那自然就是江湖人士。這裡的江湖人士是要有括引號的,殺人越貨也好,雞鳴狗盜也罷,甚至還有其他一技之長的人,比如殺雞宰狗的,舞刀弄槍的,等等等等。這些人跟那些只懂得日日勞作的良民不同,這些人都是有脾氣的,一遇不合很可能就會幹大事情。
春秋戰國很多小人物干大事的,朱亥、聶政、毛遂等等,這些人大致都可以歸類為江湖人士的範疇。於是,齊宣王養治國之才,而如孟嘗君這樣的貴族則養不少江湖人士,國家也才可以安定。要是反過來,貴族子弟們養治國之才,而國君之家養江湖人士,那就是要出大問題的。
春秋戰國時代那麼多國家發生內亂,大致都是這種情況,比如魯國的三桓之亂,很大程度上就是貴族子弟養了治國之才,魯國有個陽虎,本來只是季氏家臣,後來勢力大了就搞內亂。秦國滅亡六國而後,秦國推行的是君天下,則是天下為一人之天下,貴族子弟們是不允許養門客的,因此六國當年那些門客家臣們,也就全部解散了,而秦始皇是不可能養這些江湖人士的。那麼,發生了什麼呢?
秦始皇在的時候還好,秦始皇一死,秦朝再沒有一位強硬人物可以穩住朝局。當年那些江湖人士紛擁而上,就連種田的陳勝也要奮起起義了。天下混亂多年,等到各大江湖勢力崛起,紛紛都又擁立起自己喜歡的主子。大漢朝的開國天子劉邦,其實出身就不是太好,後世多種史書甚至說劉邦就是個無賴、酒徒、賭徒。因之於此,大漢之初,遊俠、縱橫、道家、儒生、墨家也都重新出現了。
齊宣王養南郭先生,孟嘗君養雞鳴狗盜,可謂是深謀遠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