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兩天,又一位地產圈的朋友跟飛說君吐槽公司的人事變動。
其實,在年後復工的短短時間裡,類似的「吐槽」可以說比比皆是。黑天鵝事件之下,房地產市場幾乎「停擺」,覆巢之下,誰又能全身而退呢?
01
結構調整 或是市場降溫下的規模收縮
年後以來,地產圈雖然房子賣得一般,但關於「調薪」、「調崗」等方面的消息不斷,依舊牢牢保持著自身的熱度。
除了「大刀闊斧」的結構調整之外,高管層面的人事「動盪」同樣密集爆發。正如這位朋友所說,「好多領導都辭職了」、 「區域條線的負責人也全換了」……
這位朋友所在的地產公司,在全國範圍內都是數一數二的,其架構的複雜程度在國內也是數一數二的。此前,光是一個江蘇省就有滁州、蘇南、皖東和江蘇四大區域,著實比較冗雜。
不過,在這個時候選擇而大刀闊斧的結構調整,一方面可能是市場閒下來時候高層的自我反省和結構優化,另一方面也有可能是市場行情降溫後的規模收縮。
業內人士偏向第二種解答。
對此,著名地產評論員嚴躍進也評價稱:當前市場降溫,大企業對於市場較為敏感,房企「結構調整」其實意在降低成本,是較好的辦法。但是收縮並不意味著市場完全弱化,而是企業加強了對部分區域市場的管控。
他還稱,從去年開始就有許多房企進行組織架構調整,碧桂園的結構調整可以視作是一種階段性的收尾,「這也是企業靈活應對市場降溫的戰略」。
02
精簡瘦身 這樣的房企全國已有二十多家
事實上,從2月底開始,減員、降薪等一系列操作開始在房企中悄然出現,目前已有二十多家可能還不止:
有因組織架構優化所引發的人事大換防,如碧桂園、金輝等;
也有中高管「自願」降薪的自救措施,如融僑、凱德等;
還有因無力正常支付薪酬要求員工主動離職的,如安徽的文德控股、四川的中迪禾邦等;
……
受疫情的影響,不少追求高周轉的開發商正在面臨著前所未有的窘境。一面是銷售下滑、回款受限帶來的現金流危機;另一面則是融資端收緊趨勢沒有明顯鬆動跡象,來自人力、財務等成本的剛性支出必不可少。
部分資金緊張的房企迫切希望通過成本端節流,保住「救命錢」維持正常運轉,減員、降薪都是他們為此「祭出」的策略而已。
屋漏偏逢連夜雨,眼看著國內疫情已經逐步穩定,國際經濟形容卻又嚴重起來。因此此次黑天鵝事件,對於不少房企而言,即使春天的腳步已經慢慢靠近,但倒春寒卻冰冷刺骨。
03
疫情之後 2020還會是樓市寒冬嗎?
疫情之後,樓市的走向會如何,相信已經有不少媒體和專家給出了自己的預判。
近日,有相關數據研究報告稱,借鑑2003年非典疫情帶來的市場影響,若新冠疫情得以在4月內得到控制,則2020年市場有望在6月迎來季節性的反彈,並在9月份迎來需求回歸、季節性反彈雙重疊加的回暖。
市場真的會按照這樣的劇情發展嗎?這輪「瘦身潮」之後,依舊堅挺的房企還會剩多少,又有多少能等來疫情後的黎明呢?
最後,只能祝福一句:願你歸來時,一切安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