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湖南老農,真實身份隱藏了54年,心愿:去北京再看看毛主席

2021-02-20     左岸楓

原標題:一位湖南老農,真實身份隱藏了54年,心愿:去北京再看看毛主席

奉孝同出生在新化縣奉家鎮,奉孝同家裡一共有6個孩子,在當時,奉孝同家裡比較貧苦,為了維持生計,他不僅要做家務,還要幫助父母下地干農活、砍柴、喂豬等。

1934年,一批"特殊"的人員來到奉孝同生活的這個小村落里這些人員的到來直接影響了奉孝同的人生軌跡,這一批特殊人員是我們的英雄——紅軍戰士。這是奉孝同第一次看到紅軍戰士,年紀較小的他還比較害怕,一路跑走,但是當紅軍戰士對他喊道:"別跑,我們是自家人",他停下了腳步將他們帶回家中。

據奉孝同回憶:當時一位紅軍戰士在與父親商議後,便住到我家裡。在家裡住著的時候,戰士問我們:"你們這裡誰是地主?"我們聽完答道"什麼是地主?""就是家裡糧食最多,土地也是最多的。"父親聽完之後就帶著他們走了。

與此同時,我們幾個孩子也跟著出去了,出去以後,我們就看到紅軍戰士把地主家所有的糧倉都清理了,最開始我非常不解,但當我知道他們這樣做是為了人民的時候,我就萌生了參軍的念頭。

圖|奉孝同

實現夢想、任主席警衛員

1950年,韓戰爆發,正值年少的奉孝同一聽說此消息,就立刻報名參軍參加赴朝的志願軍中,懷著滿腔熱血投入到韓戰中。雖然奉孝同只有小學三年級的文憑,但是他在戰役中的表現卻毫不遜色高文憑的戰士,朝鮮戰役中,條件艱苦,他從來沒有說過一句退縮的話。

奉孝同在部隊上屬於機槍連,機槍手在部隊上是比較危險的職務,他們沒有很好的遮掩物,很容易成為敵人的目標,在朝鮮戰場上,奉孝同面對敵人毫不退縮,每次都是認真參與戰鬥,從未懈怠過,在一次戰役中,他一連槍擊了十多個敵人。

奉孝同的英勇奮戰和出色的表現在戰役中得到了許多戰友的欽佩,在戰鬥中,奉孝同從來沒有懼怕過敵人,他曾說:只要能夠打贏戰爭,犧牲了也值得。在戰爭中,奉孝同體會過了戰爭的殘酷,所以他就趁著休息時間練習槍法,很快,他的槍法也得到了進一步的提升。

圖| 朝鮮戰場上進攻的志願軍

1953年,奉孝同在戰役取得勝利後回國,奉孝同回國時,中央正在為中央警衛團選隊員,中央警衛團的主要責任是保護毛主席的安全,奉孝同因為在戰役中有著出色的表現,得到了領導人的認可。後來,奉孝同被調去毛主席身邊當值,當接到這一消息後,他很是吃驚,不敢相信自己被選上了。

後來奉孝同回憶稱:"毛主席待人接物很是親切,隨和,也是很講感情。"說這些話的時候,奉孝同的眼睛裡閃閃發光。

奉孝同在警衛團的5年時光是他這一輩子最難忘的時候,不僅很幸福,而且過得很充實,在警衛團,奉孝同看到隊里的人文化程度都比自己高,心裡多少有點不自信,後來毛主席知道了奉孝同的心事,在與奉孝同聊天的時候說道:"世上無難事,只要肯攀登"。

奉孝同聽後很是感動,有了毛主席的鼓勵,奉孝同開始抓住每一次可以學習的機會。在警衛團時,文化水平只有三年級的奉孝同每天堅持學習認字、練字,到後來,奉孝同都可以達到了可以熟練寫字,讀報紙,甚至寫詩文的水平了。

圖|毛澤東

奉孝同不僅學會了認字,而且在專業技能上也有了很大的進步,在警衛團,他先後被授予執勤能手、技術能手,以及一級射擊能手等稱號,然而這些稱號卻沒有人知道,奉孝同跟旁人說道"部隊有紀律,不能講,毛主席叮囑過的"。毛主席說過的話深深地記在奉孝同心裡,他一句也不捨得忘記……

在大院,他一直是最勤勉的警衛之一,在他的努力下,他的知識儲備增多了,技能也增多了,後來奉孝同的勤勉和努力得到了領導的鼓勵和隊員的認可,被選上了副隊長,在他當值時間裡,即使是平常時期也會很謹慎地做著巡查工作。

據他的戰友回憶:奉孝同是一個非常講義氣,有利他心的人,在1955年春節時,毛主席讓大家在一起吃餃子,但是奉孝同只吃了幾口就說吃飽了,其實奉孝同並沒有飽,他只想讓戰友多吃一會兒。

圖|毛澤東和奉孝同

離開主席,隱藏身份回家鄉

1958年是奉孝同人生的一個新的轉折點。在這一年,毛主席提出"為了更好建設祖國,希望青年人都下鄉支援",為了響應國家的號召,奉孝同主動申請下鄉支援,此時奉孝同31多歲。其實奉孝同在各方面都已經非常優秀,他本可以不離開。但是他覺得自己已經慢慢老了,已經不適合待在毛主席身邊,應該把位置留給年輕人,留給更加優秀的人員。

從北京走了之後,奉孝同嚴格遵守紀律,走的時候什麼東西都沒有帶走,奉孝同這樣一走就是54年的時間,在這期間,他一直聽著毛主席的話不公開自己的身份。此後,家裡老人只知道他是個參加過抗美援朝的軍人,卻無人知曉他以前都經歷了什麼,以及他是毛主席的貼身警衛員的事情。

其實奉孝同留在北京也會有很好的安排,奉孝同的作戰經驗以及在毛主席身邊工作的幾年時間都讓奉孝同這個農村小伙子不再是以前的樣子,他不僅更加成熟穩重,而且文化知識水平也都已經提升了許多,儘管如此,奉孝同還是毅然決然地離開了北京,回到自己的新化縣老家。

在當時,局勢讓奉孝同明白農業是第一產業,對其他產業的發展有著重要的作用,所以他的戰場現在是回到一線基層崗位。奉孝同復員回家後,因為以前當過兵,打槍準頭高,便就被鄉武裝部看中了,在家鄉當上了訓練民兵的教官。

圖|奉孝同

奉孝同老家是湖南省新化縣山區的,因為天氣與地形原因,整個鄉里的收成並不是特別好,但是當時不僅有不可抗拒的自然力量還有一些特殊情況影響著這個地區的收成,那就是野豬。

奉孝同因為槍法打得准被鄉里分派到"打野豬"這個隊伍中,對於當年奉孝同帶隊打野豬這一事情,到現在的老一輩人回憶起來,無一不稱讚這個"神槍手"。

有人在問到他們這件事的時候,村裡老一輩人回憶道:"奉孝同的槍法奇准,在很遠的距離都能打到野豬,最多的時候一年都能打到20多頭野豬。如果能讓奉老在200米之內開槍,都能打在豬的第一根肋骨上!"在聽到前輩激動描述當時那個情形的時候,他人也仿佛看到了一位身姿矯捷的壯年,自信滿滿地扣動手中的扳扣。

復員遇到一生摯愛

在復員回老家時,奉孝同也遇到了和自己攜手一生的伴侶王歡雲。

圖|奉孝同

妻子與奉孝同當時都是民兵連里的一員,據前輩回憶,他們夫妻倆不僅能幹而且心眼也好,他們倆當時在民兵連里一個是男兵連長,一個是女兵連長,在一次舉行的活動中,倆人相識,並且互相產生好感,後來他們結婚相互陪伴,一起攜手走過了無數個春夏秋冬。

在之後的時間裡,妻子王歡雲一直陪著奉孝同,倆人在家中以種地為生,過著並不富裕的清苦日子,倆人一共育有三個女兒一個兒子,在一間四處漏風的屋子裡住著他們一家六口人,然而心態樂觀的奉孝同並不覺得日子過得清苦,反而覺得非常滿足。

天有不測風雲,老天就好像是給他們開了一個玩笑,1984年,奉孝同年僅16歲的小女兒被不法分子給騙走了,找到的時候只有小女兒在海南不幸離世的消息,對此夫妻倆傷心欲絕,但是由於家裡條件有限,他們連女兒的最後一面也都沒有見到。

除小女兒外,另外幾個孩子的情況也是不容樂觀,大女兒在結婚後身體出現了意外,家裡老公與她離異之後一直住在娘家,小兒子也在2004年不幸離世,本想著另外一個女兒可以稍微好一點,結果這個女兒嫁到了外縣,心有餘而力不足,很少回娘家,無法照顧到家裡的兩位老人與得病的大姐。

在外人看來,奉孝同一輩子孕育有幾個兒女,兒女雙全,但是其中的苦卻是旁人體會不到的,在一定程度上,奉孝同和孤寡老人沒有什麼區別,家裡的擔子不僅落到了這個老人的身上,兒女的離世也讓這個老人默默地一個人承受著無人訴說。

即使家裡這麼貧苦困難,這個樂觀的老人也從來沒有抱怨過一句甚至從未向別人伸手請求過幫助,因為在他看來,還有更多需要幫助的家庭,自己家還可以過得下去。

生活艱苦,意外被「發現」隱藏了54年的真實身份

即便奉孝同的日子過得艱苦,但是他從未想過公布自己的身份。據了解,奉孝同老人家幾十年來一直在下地勞作,由於女兒體弱多病,他開始節省家裡的一切開支,為了省掉買米買菜的錢,奉老即使是80多歲的高齡,家裡也種著玉米,小麥等等農作物。

奉孝同一年四季都是過著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平淡日子。直到2005年,新化縣的民政局在整理資料的時候發現奉孝同是一名抗美援朝志願軍,從那個時候起,奉孝同每個月多了500元的補貼金。

奉孝同的大女兒身體不太好,經常住院,醫院都知道奉孝同是參加過抗美援朝的軍人,也會對他的女兒多多照顧,畢竟兩位老人家照顧一個生病的女兒不容易。2012年,奉孝同的女兒奉慶玲生病住院,醫院派人送奉慶玲回家,當時去的是一位王醫生和他的一位同事,當天的天氣非常不好,一直在下雨,因為山路在下雨的時候特別難走,趕到奉孝同家裡的時候已經是後半夜了。

奉孝同一看夜已經深了,而且還一直在下雨,便讓王醫生和他的同事住在了自己的家裡,奉孝同的妻子給他們做了點飯,讓他們吃完後好好休息一下。在收拾東西的時候,奉孝同妻子說道:"既然你們現在睡不著,不如讓我老伴給你們講講故事,我老伴兒之前去過朝鮮打仗,讓他給你們講講故事吧!"

這樣一說,王醫生他們瞬間精神起來了。奉孝同看大家都在等著講故事,也不好打攪大家的興致,於是他便開始講自己是怎麼到朝鮮去打仗的,又是怎麼在戰爭中倖存下來的,不料講了就停不了了,大家都被故事吸引,期待奉孝同繼續講下去,於是,奉孝同一邊講,一邊演示當時的戰場形勢,看得人好不快樂。

圖|伏擊中的志願軍

王醫生他們邊聽故事,邊問出自己的疑問,就在大家都沉浸在這個戰場故事中時,一個更大的消息隨著奉老的言語說了出來,奉老說道自己是毛主席的警衛,而且以前還有過神槍手的稱號等等。王醫生聽到眼前這個瘦瘦小小的老人說來這個消息後,瞬間驚訝無比,連大氣都不敢出了,生怕自己是在做夢。

不一會,王醫生冷靜下來,之後他看著奉老還在講著自己跟隨毛主席在中南海,以及見到葉子龍、汪東興等事件。聽到奉孝同講得真切感人,有理有據一點都不像是編造出來的。雨停後,王醫生返回醫院,到醫院後,他連忙上網查詢了資料,想要看看自己聽到的事情是否屬實。

圖| 葉子龍和任弼時

在上網查找一番後,王醫生確認了這個消息,確認真實性後,他連夜寫了一篇文章發布到網上,他想讓這個被時間塵封了這麼久的消息和這一段歷史被人所尊敬和了解。

文章發布後很快便引起了人們的注意,當地政府第一時間便關注到了這件事情,隨後有媒體聯繫到王醫生,王醫生便把更詳細的線索給了媒體。當地政府在了解到這件事情之後,一直關注這個抗戰英雄,社會上許多人士在聽到奉孝同的事情之後特別感動,一直默默地幫助著這個清苦的家庭。

在奉孝同的事跡公開沒多久,奉孝同的妻子王歡雲就突發腦溢血住進了醫院,當地醫院在接收後向院長彙報了這個事情,院長特意交代要對這位軍人家屬好好照顧。

2012年,在王歡雲住院期間,當地政府的縣長、書記等人還一起去到醫院前去慰問,給奉孝同帶去了各地社會愛心人士給老人捐助的慰問金,以及各地人員對老人的關心問候。清苦了一輩子的奉孝同在看到大家對自己的關心之後,留下了激動和感動的淚水,不知道該怎麼回報這份愛。

泛黃日記本的背後,完成心愿

在老伴出院回到家中後,奉孝同和老伴兒商量了一件事,想要把自己珍藏了一輩的筆記拿出來捐給國家。奉孝同小心翼翼、顫顫巍巍地從一個生了銹的鐵盒子裡拿出了三個泛黃的日記本。

這個盒子是奉孝同看得比生命還重要的東西,以前從來不允許被人碰它,連老伴王歡雲都沒有打開過,每次都是奉孝同在夜深人靜的時候獨自一人悄悄打開這一份屬於自己的回憶……

湖南軍事博物館在拿到這三本泛黃的日記本的時候,它的主人說:"我的年齡越來越大了,離地也越來越來近了,我老了沒法再給國家做什麼貢獻了,無法回報國家對我的關心,我願意將我懷念的日子奉獻給政府。"這三本日記本對國家有重要作用,裡邊記錄著奉孝同在毛主席身邊時候的詳細介紹。

圖|毛澤東

時光荏苒,在這位老人身上雖然有時間的痕跡,但是在老人心裡卻還是當年跟隨毛主席學習到的精神,堅強地面對生活對他的考驗,54年前,他把他的青春年華奉獻給國家,54年間,他堅守軍人的使命與責任,儘管生活再苦,也從來不向別人申請幫助。

在當地政府了解到奉孝同的家庭環境後,一直想要幫助這位老人家,包括社會的陌生人士更是募捐了一部分錢想要改善他們的生活環境,但是都被奉孝同拒絕了,奉老說:"我的年齡大了,現在的生活我都已經很滿足了,感謝你們的好意,我想要把這份心意給那些更需要幫助的人。"

在這位年過八旬的老人心裡,一直想的就是自己如何還能幫助別人,而不是自己想要其他人的幫助。政府人員在看到奉孝同拒絕了愛心募捐之後,表示最大化成全老人的心愿,確保老人可以安心度過餘年,奉孝同看到政府人員的堅持之後,便說出了自己的遺憾,那就是自己和毛主席唯一的合影找不到了。

奉孝同其實心裡一直藏著有兩個心愿,第一個:到韶山看毛主席的故居,第二個:到北京看看毛主席的遺容。在了解到奉孝同的心愿後,2013年時,奉孝同在相關人員的陪同下,來到了這個自己離開了55年的北京大院。

圖| 工作人員攙扶老戰士奉孝同

沒想到再次回到這裡自己已經是雙鬢白髮,還記得當時來到這裡時還是一個年輕氣盛的小伙子。看到大院裡的房屋樹木,奉孝同的回憶一點一點地全都湧上心頭,奉孝同在陪同人員的攙扶下留下了自己的一張合影。

隨後,奉孝同看到了自己思念五十多年的毛主席的遺容,看到毛主席遺容時這位舊人緩緩舉起了自己的胳膊,給毛主席敬禮。此時這位老人臉上全是淚花,闊別幾十年,再次見到毛主席時,沒想到自己已是花甲老人。當初匆匆一別,今日再相逢竟是50多年後的時間。

在政府人員的安排下,奉孝同隨後去到韶山看到了毛主席的舊居,在國家的幫助下,奉孝同的心愿都已經實現了,再次看到這位老人,他的臉上常露著開心的笑容,是啊,這位老人藏在心裡的心愿完成了,此時的奉孝同開心得像個小孩子,非常滿足。

圖|奉孝同對著主席像敬禮

後記

如今,這位80多歲的老人在事情公開後依舊住在自己簡陋的房屋裡,每天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耕種著自己的土地,照顧著自己的妻兒,精心地呵護著自己的家庭,簡單低調地過著屬於自己的生活。

軍人這個詞語的稱呼不僅僅是身上的一身軍裝,更是深深烙印在心裡的使命,肩頭背負的責任,人民安全的保障,國家安危的防護線。

在一代又一代老一輩的軍人面前,他們的臉上看不到絲毫的畏懼、恐慌,而是更加堅定的態度,為了自己的任務不顧一切也要完成的決心。在戰火中何為英雄,不過是放棄自己生命也要保護大家安全;在平淡的生活中何為英雄,不過是誰能在平淡生活中堅守下來。

在戰火紛紛的環境中,奉孝同勇敢地衝出來了,而其餘時間裡,奉孝同在平淡如水的生活中堅守下來了,甚至他的生活比其他人多了一絲清苦。奉孝同一直堅守自己的價值觀,不被世俗生活所感染,人生一世堅守自己的本心已是不易,更何況還要時時不忘自己的使命,但是這些奉孝同都堅持下來了。

奉孝同不管是面對戰場上敵人的炮火和漫天的子彈,還是面對生活中的清苦困難,以及上天給他出的難題,他都勇敢地直接面對,沒有喊過一句苦,沒有叫過一句累,更是沒有絲毫退縮。

奉孝同常說:"我只有保持熱愛勞動,熱愛生活,愛護自己的妻兒,做出榜樣才不愧對黨對我的培養,才能對得住這個偉大的時代。"這份堅持與守護,不忘初心、不斷付出的感恩之心不正是我們後人所需要學習之處。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HALkFHgBMMueE88v-HDD.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