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哆啦A夢育兒
兒童社會化,是指個體在兒童時期的社會化,具體是指兒童在社會生活中逐漸習得各種社會規範,形成自我意識,處理自己與他人的關係,形成獨特個性和行為的個體,從生物人轉化為社會人的過程。社會化的正常結果,是個體能很好地適應社會生活,具有適應社會需要、社會變化的能力和處理各種複雜社會現象的技巧,在社會規範允許的範疇之內,表達自己的價值觀,妥善處理複雜多元的人際關係,在實際的社會生活中發揮自己的角色作用,實現有益於社會的理想。嬰兒出生後,首先作為家庭成員的一員,得到家人的生活照料和行為方式影響,家庭是兒童最先接觸和生存的場所,家庭成員的言行舉止都在潛移默化地影響著兒童,對兒童的性格、習慣的形成起著重要的作用,家庭環境成了兒童社會化過程中最基礎和最重要的影響因素。
家庭教育對兒童社會化的作用
(一)家庭教育促進兒童的角色認識
家庭教育內容包括家庭環境及父母或其他年長者對兒童的影響。兒童在他人生最初的生活場所家庭環境中,與家人的接觸、交流、互動,在家人的「鏡子」中慢慢地知道了自己在家庭中的角色,認識自我,促進角色認識。從而知道「我是誰?」「我應該幹什麼?」「我能夠幹什麼?」等人生的基本問題。家人還能夠提前告訴兒童學校或社會是一個什麼樣的環境,以及兒童進入這些環境後應該怎麼樣做。所以,家庭教育不僅能促進兒童在家庭中的角色認識,還能為兒童進入學校或社會後的角色認識奠定基礎。
(二)家庭教育促進兒童習得生活技能和社會規範
兒童一出生便要受到家人對其生活的照顧,否則,弱小生命在沒有自理能力的情況下得不到生存。蒙台梭利在其著作中提到兒童具有吸收性心智,兒童具有無窮無盡的力量,能動的從周圍環境中吸收各種事物印象,以此來塑造自我。家人對兒童的生活照料,也被兒童吸收,慢慢地他能夠模仿大人的行為來照顧自己,使自己獲得生活的基本技能。而家庭成員間的相處互動或與外人的交際中,家庭成員的言談舉止,行為方式都在影響著兒童。兒童自覺或不自覺地接受家庭和社會所承認或倡導的價值觀念和行為規則,並有意識或無意識地將這些價值觀念和行為規則融入自己的行為結構和人格結構之中。兒童會形成與人交往和溝通的能力,可以更好地表達自己、融入社會。
(三)家庭教育促進兒童智力和個性的發展
望子成龍,望女成鳳幾乎是天下父母的共同心愿,他們心中都有一種期待,要把孩子培養成一個什麼樣的人,並且朝著這個目標行動,那麼父母都有他們獨特的教養態度和教育方式。智商高低受先天因素和後天因素的影響,現在家庭教育對孩子智力的早期開發培養已提前到胎教,給胎兒聽音樂、講故事等已很盛行,還有孕婦的營養補給和行為習慣也受到重視,以期待生出一個身心健康而且是智商較高的孩子。出生之後,家庭教育又進一步為兒童的智力開發提供各種條件,如:親子閱讀,親子活動,及參加早教活動等。父母希望兒女成才的願望可以理解,但兒童個性的形成有先天的氣質和後天的性格相作用,作為父母首先需要做的是樹立科學的教育觀念,以順應孩子的天賦發展的教育才是正確的選擇。
(四)家庭教育促進兒童親社會行為的發展
親社會行為是指人們在社會交往中對他人有益或對社會有積極影響的行為,包括分享、合作、謙讓、援助、安慰和捐贈等。親社會行為也是兒童個性品德形成的基礎,是提高集體意識、建立良好的人際關係、形成助人為樂等良好道德品質的重要條件。兒童在家庭環境中,親身感受到家人是如何尊敬長輩愛護幼小、如何共同分享喜樂、團結克服困難,為兒童提供了大量的親社會行為的學習機會。尊老愛幼、誠實守信、勤儉節約、恭敬和氣、團結互助等美德的培養,最先是在家庭影響中形成的。和諧的家庭氛圍,相親相愛的成員關係,讓兒童沉浸在充滿愛的家庭環境中,了解到生活在和睦的家庭中是非常幸福的。兒童把良好美德觀念融入自己的內心,以此形成良好的品德行為,促進自我親社會行為的發展。
小編有話說:
兒童的心理問題能得到及時的注意,需要觀察力強的父母,良好地解決需要智慧的技巧。現已放開二孩政策,父母想要生老二還需密切關注老大的反應,發現反對抵抗情緒時,要及時地疏導。父母不僅要照顧兒童的身體發育,也需要關注兒童的心理健康。
(本文由哆啦A夢育兒原創,圖片來源於網絡,侵刪,感謝您的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