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初得隋馬三千」,隋朝官有牧監和私家畜牧的演進之路

2019-12-02     那樣的歷史挺有趣

文:那樣的歷史挺有趣

說到隋朝就總會有人拿它和唐朝對比,因為兩個朝代相接,而且唐朝明顯比隋朝發展更好,各方面似乎都優於隋朝。唐朝開國之初僅得隋朝馬匹3000,這樣的數字仿佛在告訴後世:隋朝缺馬,最後留下來的不過三千匹而已。

事實是這樣嗎?其實隋朝的畜牧業沒有那麼不堪,相比而言唐朝雖然更加昌盛,但這也是隋朝的功勞,最初隋朝的畜牧風氣良好,也安排了專門的職位為國家培養戰馬,這些都是沒有流傳下來的隋朝的豐功偉績,不過到了隋朝末年畜牧業突然急轉直下,後世才認為唐朝比隋朝在畜牧上更為突出。

一、隋朝畜牧業真實情況的探索,確定隋朝為「監牧制」的發源朝代

唐朝前期在畜牧業上最為出名的就是「監牧制」,監牧成績是歷朝歷代中最為繁盛的,這引起了歷史學界的重視。可是監牧制並不是從唐朝開始的,相反,它恰恰產生於人們都不怎麼看好的隋朝。

隋朝當時不僅有很多駿馬,而且在養馬規模上也比一般的朝代大得多,細緻劃分的話,這裡面還不包括民間的畜牧業,光是朝廷安排管理下的監牧就已經形成了龐大的規模了。

「唐之初起,得突厥馬二千匹,又得隋馬三千於赤岸澤,徙之隴右,監牧之制始於此。」

——《新唐書》卷50《兵志》

這說的是唐朝時出現了監牧制,並且得到隋朝的3000匹戰馬,這很明顯是有悖於史實的。首先監牧制來自隋朝,早就已經在隋朝的統治時期出現過,其次三千匹戰馬的說法也非常不準確,那三千匹馬其實只是在一場戰爭中隋朝倖存下來的數字,並不能代表隋朝戰馬少到只有三千匹。

騎兵主導的碾壓性戰爭

說隋朝不缺戰馬,凡事都要講究證據,這就要從隋唐時期畜牧業的發展上找到原因了。在那樣的冷兵器時代,擁有騎兵是每個王朝練兵的最大願望,騎兵比步兵殺傷力大,而且可以遠距離追擊,機動性強,好處不可勝數。而建立起一支強大的騎兵隊伍最重要的就是要擁有較多戰馬,這對於中原地區來說比較困難,戰馬一般都是北方游牧民族比較多,所以在戰爭中沒有戰馬就很容易陷入到被動。

意識到這一點的隋朝統治者非常重視戰馬的培養,於是發展了監牧。首先,在祭祀方面隋朝花費了很多精力,科學技術不怎麼發達的古代,人們只能信奉神靈,希望在祭祀的時候能夠博得神的歡心,祈求來年畜牧業發展好,為隋朝添置更多戰馬。這樣的方式在現代看來雖然有些愚鈍,但是隋朝統治者能夠為了獲取戰馬舉行這樣的祭祀儀式,也可以說明國家對戰馬的重視程度。

除了向祭祀以外,隋朝還設立了監製,每個地區分派不一樣的人去管理。根據記載,隋朝一共有八個牧監屬於國家所有,後來隨著時間的發展略有改動。這些牧監各司其職,管理著自己的區域,同時相互幫助,形成比較完備的監牧體系。後來官號也有了一定的變化,比如隋煬帝改州為郡,這些都可以證明牧監這樣的制度就是從隋朝開始的。

隋煬帝

隋朝的牧監還有一定要求和原則,不是所有人隨便就可以當上的,它要求:

「畿內者隸司農,自外隸諸州焉。」

這就涉及到馬牧的歸屬問題,當時有苑川十二馬牧和沙苑羊牧,這是最讓人頭疼的,沙苑羊牧應該在同州,根據調查只能大概確認其屬於同州總監。因為有關隋朝牧監的規模歷史上沒有明確的記載,像「二十四軍馬牧」和「十二馬牧」這樣的數字概念現在已經很難懂了。無法確認這到底是一個馬牧的名稱,還是眾多馬牧在一起的合稱。

弘凌為秋筆《武將戰馬圖》

關於隋朝駿馬究竟有多少,這些只能靠看別處淺顯地記載了,其中就有司馬光所述:

「近古出師之盛,未之有也」。

這裡稍微有提到戰馬的規模,每支軍隊騎兵有四十小隊,如果按照每支軍隊4000位騎兵計算,那麼至少需要戰馬4000匹,在大業七年隋朝出征時有史料記載:

「每日遣一軍發,相去四十里,連營漸進。二十四日續發而盡。首尾相繼,鼓角相聞,旌旗亘九百六十里。」

再根據前文的一支軍隊需要4000匹戰馬,那麼一共有軍隊24支,一場戰爭隋朝需要準備戰馬9.6萬匹,從這裡入手,一來可以看出隋朝戰馬絕非少數,二來可以確認「二十四軍馬牧」和「十二馬牧」一定是眾多馬牧的合稱。

二、隋朝民間畜牧業發展也比較突出,和官家的牧監並駕齊驅,有了一定的生產發展基礎

隋朝本身戰馬的數量就比較難統計,即使是官牧也沒有明確的數字記載,再加上隋朝後期社會動盪,一些史料沒有辦法記載完全也屬於正常現象。所以有關百姓畜牧的發展情況,歷史資料就更加珍貴了。

那時候貴族家庭會選擇養馬,而普通百姓更多的是養羊,根據地區統計,像宜牧地區一般都是承襲老祖宗的生活法則,以畜牧為生,比如當時隋文帝採納了賀簍子乾的意見,收回成命,讓河西一帶發展畜牧業,這樣的決定影響到河西地區的發展,更是為隋朝提供了很多戰馬,成為隋朝比較重要的畜牧場所之一,在歷史上占據著重要地位。

私牧的馬匹

民間畜牧業和官牧監之間的關係處理也同樣重要,因為官牧和私牧經常會有競爭,放牧最重要的就是適合的場所,這一點讓官牧大為頭疼,因為民間放牧比較隨意,不會大量占用草地,但是會和官牧有重合的地方,爭占有限的自然資源情況雖然不是很嚴重,但也會影響到官家的畜牧水準。

隋朝針對這樣的事情做出了一些調整,比如會有意調節雙方的衝突,在大旱年間保障百姓的利益,買牛和驢幫助民間畜牧業發展,那些買走的牛羊再送給更加貧困的百姓。不得不說,隋朝這樣的制度一邊解決了社會矛盾問題,一邊又在百姓的心目中留下比較好的印象,這樣客觀上促進了官牧和私牧之間的交流,減輕了不少阻力,一定程度上幫助了隋朝穩固統治,為後世發展也繪製了藍圖。

三、官有牧監和私家畜牧發展急轉直下,政局不穩,社會動盪,使得隋朝雪上加霜,「監牧制」成為唐朝發展戰馬的寶貴財富

根據上述統計,每次隋朝出征都需要接近10萬的戰馬,這樣計算下來,國家至少有50到100萬的戰馬才能夠勉強維持隋朝的統治地位。這樣的數字想必是超出了隋朝監馬的可控範圍。當然,也正是因為如此,所以才導致隋朝的後期戰馬稀缺,朝廷過度徵用馬匹,這樣徵用來的馬一般都是不具備作戰能力的普通馬匹,會導致戰爭中戰馬質量整體下滑,從而引起戰場混亂。

所有的馬都被徵用,這也加重了監牧的壓力,不能充分發揮再生產能力,馬只能越用越少。除了朝廷過度徵用這樣的原因,其實在百姓中也存在一定的問題,那時候謊報馬匹數量讓朝廷監牧制難以實施,這樣的事情在《舊唐書》中也曾記載:

「開皇中,為親衛大都督,文帝遣( 屈突) 通往隴西檢覆群牧,得隱藏馬二萬餘匹,文帝盛怒,將斬太僕卿慕容悉達及諸監官千五百人。」

兩萬匹馬沒有被上報,這樣的損失可不小,顯示出隋朝的牧監管理存在漏洞。

隋朝內憂外患的形式圖

隋朝後期畜牧業發展衰退的主要原因自然還是因為隋朝的治理出現了問題,因為政局不穩定導致社會動盪,有「奴賊」上街搶奪馬匹,北方的突厥也一直不安分,總是找機會侵襲隋朝統治區域,本身他們就屬於游牧民族,馬匹和騎兵都好於隋朝,加上社會動盪,這就更加導致隋朝統治根基不穩。

在《隋書》卷 24《食貨志》有過記載:

「隴右牧馬,盡為 『奴賊』所掠。」


進攻的突厥騎兵

這些「奴賊」和突厥人交好,一起進攻隋朝,雪上加霜,讓隋朝的牧監完全沒辦法實行再生產。隋朝的畜牧由盛轉衰,都是因為朝廷對於戰馬的肆意使用和其它政權的搶奪導致的。本身官有牧監和私家畜牧都發展得非常好,可偏偏遭此橫禍。當然,隋朝這樣的結局也為唐朝畜牧業的發展總結了不少經驗教訓,成為了唐朝發展畜牧業的寶貴財富。

參考文獻:

《舊唐書》

《新唐書》

《資治通鑑》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H8EeI28BMH2_cNUg-_kc.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