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士答辯穿什麼?她用17封拒稿信做了條漂亮的A字裙|賽先生

2019-11-08     知識分子

凱特琳向大家傳達了科學研究的真正意義,當你向某一研究方向努力前行,最終迎接你的卻可能是死胡同。面對這一情況,你需要有足夠的勇氣,回頭並重新開始。

(圖源:blog.globalacademyjobs.com)


採訪&撰文 | 金斯基
編輯 | 咖喱

博士畢業答辯應該穿什麼?向朋友借一套正裝,還是買一件「不出錯的小黑裙」?

今年10月7日,在四年半博士生涯的最終章,凱特琳·凱爾比(Caitlin Kirby)穿著由自己親手設計製作的「獨一無二的紙裙子」,踏入了論文答辯的會場。這條短裙由17封論文拒稿信拼接而成,凱特琳希望藉此展示真正的博士研究歷程,「讓大家看到我們的成功和失敗(被拒)」。

拒稿信與時尚短裙

凱特琳博士就讀於美國密西根州立大學地球科學與環境專業,研究跨文化背景下的環境決策問題。在每周的實驗室組會上,她的導師朱莉·利巴金(Julie Libarkin)經常會與學生們分享文章投稿成功和失敗的經驗。這讓臨近畢業的凱特琳想到,在博士論文答辯會上,大家通常會向答辯委員會展示那些光鮮亮麗的成功的研究成果,卻不會提及這些成功背後的坎坷歷程。

所以,當看到有人將自己的博士經歷製作成海報,並穿在身上參加答辯,凱特琳很自然地想:別人有這樣的做法,自己未嘗不可呢?她決心向老師和同學們展示自己真正的研究過程,尤其是那些投稿失敗的經歷。

凱特琳曾經看過一部名為《Parks and Recreation》的綜藝,其中一期中,一位設計師展示了用報紙做成的婚紗,這一設計理念啟發了凱特琳。她在網上搜索到短裙的製作過程。在距離答辯還有三個星期的時候,凱特琳拿起了剪刀、皮尺和縫衣針,利用周末的時間,迅速完成了自己的「戰袍」。

為了搜集製作裙子的「素材」,凱特琳在自己的郵箱中用「很遺憾」、「我們很抱歉通知你」等作為關鍵詞進行搜索,結果找到了至少25封各類拒稿郵件。她將這些拒稿信列印在A4紙上,並從中挑選出17封,作為裙子的「布料」。

隨著裙子的製作完成,看著由拒稿郵件拼貼而成的短裙,外面還蓋上一層美麗的薄紗,凱特琳似乎完成了一種儀式,往日的種種壓力與痛苦在如今看來已經化作前進的動力。在她看來,儘管大家都不希望被拒稿,但對於每一位在博士道路上奮鬥的同學來說,在拒稿中不斷成長其實是利大於弊的寶貴經歷。


就這樣,今年10月7日的答辯會上,凱特琳穿著下圖的正裝,自信滿滿地開始了自己的博士論文陳述。

(圖片由受訪者提供)

凱特琳回憶說,當她走進教室時,大家眼前一亮,驚訝於如此獨一無二的裙子。凱特琳在答辯的最開始就向在場的老師同學解釋了自己的穿著,表示自己這樣做是想向大家展示博士學習的真正過程。


出乎她本人的意料,大家對她的大膽表達非常讚賞。她回憶道,人們的反應比自己想像地要更加激動。可能是因為第一次有人如此勇敢地展示自己的「失敗」。


在答辯結束後,還有老師想在她的裙子上簽字,以示鼓勵。但凱特琳幽默地說,裙子上全是拒絕性的簽字,所以您不如在答辯紙上簽名,表明她最終順利通過答辯,為自己四年半的勤奮學習划上圓滿的句號。

而對於凱特琳的做法,一直以來給予她無限支持的導師也評價道:「凱特琳向大家傳達了科學研究的真正意義,當你向某一研究方向努力前行,最終迎接你的卻可能是死胡同。面對這一情況,你需要有足夠的勇氣,回頭並重新開始。」

在拒稿中成長

製作短裙的過程中,一封封拒稿信也讓凱特琳重新回憶起了博士歷程中的點滴艱辛。第一次收到拒信的時候,她和其他人一樣,內心無比沮喪,有將近一周的時間無法接受這一事實。很幸運的是,她與導師和同學交流了自己的心情,大家不但傾聽了她的煩惱,也分享了自己的經歷,給出建議。這讓凱特琳意識到,這不是她一人的遭遇,同學和老師都會經歷同樣的事情。這次分享讓她豁然開朗,很快振作起來,也讓她學會從另一個角度看待拒稿的意義。

愛因斯坦在1907年收到的拒稿信(圖源:wikipedia.org)

凱特琳收到的大多數拒稿信都是程式化的,每次看到以「很遺憾」、「我們很抱歉通知你」開頭、形式統一整齊的郵件,凱特琳總會心頭一緊。


但是,有些編輯也會在公式化的拒稿信後附上針對性的改進建議。這往往讓凱特琳受益匪淺,知道自己論文的弱點之後,她就能找到改進的方向。有好幾次,在她的精心修改之下,曾被拒稿的文章終於成功在其他雜誌上發表。每當此時,她心中又不免充滿了撥雲見日的喜悅心情,也更加懂得了拒稿背後的新希望。


凱特琳曾經在博客上看到另外一名博士生分享的投稿經歷,由於論文涉及學科交叉,投稿過程歷經波折,在被拒稿不下十次之後,這名博士生依然沒有放棄,堅持不懈地繼續投稿,最終成功發表。每次收到拒信,凱特琳總是用這個故事激勵自己,讓自己不要放棄。


來自學姐的建議

凱特琳已經順利完成了答辯,她計劃在明年去德國進行為期八個月的項目研究,新的課題正與她的博士論文相關,關注城市農業化。凱特琳表示,她非常熱愛自己的研究工作,在結束德國的項目之後,她希望能夠繼續留在大學,一邊教書一邊繼續自己的科研道路。


而對於未來有志於博士學習的年輕學生們,這位剛剛畢業的熱心學姐給出了幾個建議:


首先,學會獨立研究是博士階段的重要目的。要學會提出正確的問題,並與導師積極溝通。可以每周安排固定的時間和導師交流,了解導師對自己課題進展的反饋意見。同時也要注重發展自己的獨立研究能力,還可以申請基金或者獎學金,給自己的項目增加助力。基金評審意見也很重要,無論是接受還是拒絕,我們都可以從評審人的反饋和意見中獲得靈感,為進一步的工作做好準備。


其次,和導師的關係也很重要。如果發現自己和導師並不是特別合拍,不妨拓寬自己的眼界,去了解一下領域內的其他項目和其他導師,也許會找到更適合自己的道路。也可以諮詢學校里的專職學業諮詢老師。及時止損相當重要。

再次,論文寫作是博士學習的重要一環。在提筆寫作之前,導師的指導意見不可或缺。接下來需要海量的文獻閱讀為自己的文章打基礎。面對網絡上豐富的文獻資源,不妨先將它們打碎,分門別類,各個擊破。一旦定下寫作計劃,就要付諸行動,堅持寫作。同時,和同組同學的合作也很重要。凱特琳所在的小組每周定期聚在一起寫論文,無論誰有問題,大家都能夠互相討論,給出建議。


最後,要有自己的私人時間。一天的研究工作結束後,晚上不妨放鬆休息,調節一下緊張的情緒,周末與朋友家人小聚,也非常有助於放鬆心情。這樣,再次投入研究中時,可能會產生更好的思路和想法。

面對博士學業的巨大壓力,與人分享情緒是排解壓力的最好方法,互相給予建議與鼓勵有助於走出情緒的陰影,緩解強烈的孤獨感。尋求專業人士的幫助也是非常有效的手段,現在很多大學甚至院系都設有專門的心理諮詢部門,會給出專業的意見。

(圖源:montana.edu)

科研之路漫漫長,博士階段是廣大科研人員的必經之路。那些開不完的組會,做不完的實驗,搞不定的人際關係,申請不斷的基金,寫不盡的論文報告……是最真實也最寶貴的人生經歷。

凱特琳的故事是無數博士故事中的一個,她坦然面對「拒絕」,甚至樂於與大家分享自己「被拒」的經歷,希望能夠鼓勵更多的學生在博士求學之路上披荊斬棘,成為最終的勇士,實現自己的科研夢想。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H3IOS24BMH2_cNUgxAzA.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