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聞名的「八寶鳳凰城」:萊蕪

2019-07-11     大羅言酒

萊蕪,古稱「嬴、牟」,92年脫離泰安獨立為地級市,轄萊城與萊鋼兩區,但現已劃歸濟南市管轄。成為萊蕪區。

萊蕪,曾是是山東鋼鐵生產和深加工基地,因此又被稱為「鋼城」,不過,萊蕪還有一個別稱「鳳凰城」或「八寶鳳凰城」,據說此稱謂起源於明代。

而這「八寶」,是當時萊蕪的才子縣令陳甘雨,從自己所著的嘉靖《萊蕪縣誌》里篩選並賦詩,而後流傳下來的,分別是:宮山夕照、仙人遺蹟、礦山呈瑞、深潭龍現、蒼峽雷鳴、二洞雲連、棋山柯爛、汶水西流。

眾所周知,山東的美食很多,不僅有好吃的魯菜、還有各具特色的麵食、海鮮、小吃,正因如此,在美食方面,萊蕪也不遑多讓。

萊蕪炒雞

魯菜系,在萊蕪當地有句俗語"無雞不成席",有「餐桌上有雞,大吉大利」的寓意,也表示了主人對客人的尊重。萊蕪炒雞起源於上世紀八十年代,當地的炒雞品牌很多,尤以"魯香齋"牌炒雞最為有名。

萊蕪炒雞最早興起於萊城東北方的夾嶺山,這裡的山路蜿蜒崎嶇,重山疊嶂,人煙稀少,致使往來的司機和旅人就餐成為了問題,於是,當地人看準這一商機,在風景秀麗的寬闊地帶搭起草棚,壘起了土灶,就地取材,客人可直觀的看到製作的全過程,天長日久,"夾嶺炒雞"的名氣也越來越大,以至於人們帶著家人、朋友,專門開車到這裡來吃炒雞。

另外,同樣有名的還有興起於萊城東南郊區的「棋山炒雞」,「棋山炒雞」在製作工藝上,與「夾嶺炒雞」有所不同。棋山炒雞採用的是干炒法,干香耐嚼,麻辣適口是其之一特點,也是近年來風靡萊蕪的後起之秀。

萊蕪香腸

這可是萊蕪美食界的「大腕」了,其歷史悠久,已有170多年的歷史,相傳清道光年間就已開始生產,其中,最為著名的是百年老字號"順香齋"的萊蕪香腸。

萊蕪香腸,又稱"南腸",據說是由「順香齋」的創始人蘇志亭,在萊蕪城北的吐絲口(現為口鎮)所創,期間所經歷的風風雨雨,也是一部傳奇。

香腸,對於中國人有著一種重要的意義,過去只有在重要的節慶日(比如春節)和有貴客到訪時,才會出現在飯桌上,而不像現在任何時候都可以吃到,香腸以豬或羊的小腸衣(也有用大腸衣的)灌入調好味的肉料干制而成。主要分為川味香腸和廣味香腸,其不同處就在於廣味是甜的,川味是辣的。

中國香腸的歷史悠久,具體時間不詳,大概創於南北朝以前,始見載於北魏<齊民要術>的「灌腸法」,幾乎全國各地都有自己的香腸,可謂是各具特色,百家爭鳴。

其中,著名的有江蘇如皋香腸、雲塔香腸、廣東臘腸、四川宜賓廣味香腸、山東招遠香腸、湖南張家界土家臘香腸、武漢香腸、遼寧臘腸、貴州小香腸、濰坊香腸、正陽樓風乾腸,以及上文提到的萊蕪香腸。

說回萊蕪香腸,其主料原是一種萊蕪當地產的叫做"萊蕪黑"的黑豬豬肉和小腸,其配料原為十餘種,現簡化為八種,以及優質醬油,經過一系列工序精製而成,其最大的特點就是異香撲鼻,黑褐油亮,味道香醇。

萊蕪姜酒

萊蕪釀酒業可以追溯到先秦時期,距今已有2000多年悠久的歷史。姜酒的養生保健功能在唐宋時期就已被廣為熟知。

萊蕪生薑在我國的栽培和利用具有悠久歷史。早在春秋時代的《論語鄉黨》中就記載了孔子生平''不撒姜食''。萊蕪生薑以其姜塊肥大、皮薄絲少、辣濃味美、色澤鮮潤而著稱,富含多種維生素,既是美味品,又是保健品,其營養成分在同類產品中居全國首位,所以萊蕪也堪稱「中國生薑之鄉」。

萊蕪姜酒,以「萊蕪生薑」為主要原料,配以荔枝、大棗等輔料,經過一系列工藝流程釀造而成,具有生薑保健作用。

另外,姜酒雖屬低度型酒,但由於生薑的特殊作用,使酒味醇濃,尤其適宜於長期在空調環境、高寒地區,野外作業及礦工等人員飲用。除此以外,生產姜酒所用的鵬泉水也是其一大特點(鵬泉水的營養素含量因與青島嶗山礦泉水相媲美而得名)。

萊蕪作為伯益封地,嬴秦祖里,還流傳著長勺之戰一鼓作氣的千古佳話。這裡不僅有好吃的美食(香腸,炒雞,燒餅,黃金酥等),還是齊魯文化的發祥地,鋼鐵冶煉的發源地。這裡人傑地靈,山清水秀,曾是英雄豪傑的慕名之地。

*本文圖片部分來自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GeFRB2wBmyVoG_1Z24tW.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