舒城麻紡廠,一代人的記憶

2019-12-15     宜豐會長大叔

一、《安徽省志·紡織工業志》相關記錄

舒城麻紡廠座落在舒城縣城西郊。全民所有制企業,隸屬於舒城縣經委,是安徽省麻紡織行業中的中型重點企業。(據網友說:那時能娶到此廠女工,等於娶到公務員)

該廠始建於1967 年,1970 年建成投產。主要產品以黃、洋麻為原料的各種規格的麻袋、麻布和麻紗線。自1978 年起,總產值即占舒城縣工業總產值的15%以上,利稅總額占全縣財政收入的18%以上。

通往舒城麻紡廠的入口路


1985年,該廠在部頒技術經濟指標評比中,綜合評分居全國第六,百元產值利潤率全國第三,是全國規模較大的83 家麻紡織企業之一。當年,共計生產麻袋1082.8萬條,創工業產值2098萬元,實現利稅476萬元。年產值、利稅均在建廠初期1971年的基礎上翻了三番。年人均凈產值從1971年的1510元上升到1985年的3504元;年人均利稅從1971年的1051元上升到1985年的2442元。


到1985年底止,該廠占地面積16萬平方米,建築面積60195平方米,其中生產設施建築面積23982 平方米;擁有麻紡錠2540枚,麻袋織機112台、麻包布織機20台;固定資產原值1021.6萬元,凈值714.1萬元;全部職工2212人,其中工程技術人員44人。

二、《六安地區志》相關記錄

1959年,舒城縣曾興建麻紡廠,後因財力、物力和技術跟不上,次年停產。1966年,投資260萬元,再次籌建國營舒城麻紡織廠,1970年5月投產。初建規模為52台織機的半套麻紡織設備(紡織工業部規定,104台織機為一套設備),生產麻袋和麻包布,設計生產能力年產麻袋380萬條。1979年又增置半套設備,1983年投產。

1985年,該廠再次擴建,為全國3個大型麻紡織企業之一。

舒城麻紡織廠,自1970—1985年,累計生產各種規模麻袋6699.7萬條,麻紗線180噸,累計產值14459.5萬元,累計利稅3263.7萬元。其中出口麻袋2925.9萬條,產值5904.4萬元。1985年,該廠有職工2212人,人均產值10816元。

舒城麻紡廠紡紗車間(《舒城縣誌》)


主要產品為「龍舒」牌麻袋、麻布、麻紗線和電纜線、鋼絲線、縫邊線、包口線等。先後銷往日本、美國、荷蘭、西德、伊朗、葉門、新加坡、印度尼西亞等國家。1985年在全國部頒7項技術經濟指標綜合評比中,名列第六,百元產值利潤率名列第三,獲安徽省1985年創最佳經濟效益先進單位稱號。

圖為2017年12月10日,舒城縣消防大隊聯合縣經信委、城中派出所走進轄區縣麻紡廠開展消防安全檢查

三、《舒城縣誌》相關記錄

舒城縣產麻,歷史悠久。過去將麻當作原料出售,運往外地,經濟效益低。1959年,舒城縣決定新建縣麻紡織廠,將原縣棉針織廠併入。後因財力、物力、原料、技術跟不上,於1960年被迫停辦。

1966年,經紡織工業部批准,新建安徽省舒城麻紡織廠,1979年11月擴建,1985年再度擴建,為全國三大麻紡織廠之一。

《舒城麻紡織廠廠志》


舒城麻紡織廠,曾經的地方國營企業。1966年舒城縣決定新建麻紡織廠,並報省安徽省輕工業廳核批。

至1985年,全廠占地230畝,建築面積60195平方米,有東、西生產區、18個車間、科、室,45個班組。黨委會下轄10個支部,職工2212人,年產值2107萬元,人均產值10816元,年實現稅利476.2萬元。總投資1777.8萬元,固定資產2200萬元。

舒城麻紡織廠平面圖(《舒城麻紡織廠廠志》)

主要銷往本省和東北、華南各省。1974年6月生產出口麻袋,銷往日本、美國、荷蘭、聯邦德國、伊朗、葉門、坦尚尼亞、新加坡、印度尼西亞等國。

「龍舒牌」麻袋,1980年在全國麻袋實物質量評比中被評為優良產品;1982年在全省麻袋實物質量評比中被評為一類產品;1985年,被評為省優產品。

2017年是舒城麻紡廠建廠50周年。4月1號,以舒城縣麻紡廠第一批入廠的職工為主體的原舒麻人,在城關鎮自發舉行舒城麻紡廠建廠五十周年紀念大會。


「舒麻」近況圖片集錦:

到90年代,由於國際市場變化、行業競爭等壓力增大,經濟效益逐年下降,最終破產倒閉。

籃球場

舒麻幼兒園(後由私人承租,改名為乖乖幼兒園)

幼兒園外牆

舒麻浴池

舒麻大門

舒麻南村

理髮廳

舒麻招待所


一代人的深情記憶!何去何從?


來源:舒城之窗 舒城縣誌、頭條號/出外龍舒城人、古今舒城等;

部分圖片攝影:「熊他」網友、束文傑、張康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GZuADW8BMH2_cNUg1zge.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