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的心理特徵會隨著成長而變化,各個時期會呈現出不同的心理特點,掌握孩子心理,會讓親子間的溝通更順暢,更有效。
下文列出了從初一到高三的孩子們的特徵,還推薦了家長針對孩子各個時期可以使用的溝通技巧。當然,以上各個階段的分析只是相對而言,每個孩子都有其獨特的心理發展特點。每個家長在了解基本心理規律基礎上,還是應該尊重每個孩子的個性發展。
1
初中一年級
心理特徵:
成熟性與幼稚性的統一,進入少年期,身體形態發生顯著變化,身體機能逐步健全,心理也相應地產生變化,但童年和少年兩個階段之間是逐漸過渡的,初一學生剛剛跨入少年期,理性思維的發展還有限,身體發育、知識經驗、心理品質方面依然保留著小學生的特點。
向上性與盲目性的統一,自我意識開始發展,有了一定的評價能力,也開始注意塑造自己的形象,希望得到老師和同學的好評,在學習和紀律方面會認真努力,力爭給老師和同學留下好印象,但思維的獨立性和批判性還處於萌芽階段,神經系統調節能力較差,容易受外界影響,順利時盲目自滿,遇挫折時盲目自卑、泄氣,有從眾心理。
獨立性與依賴性開始統一,不願讓大人管,但在學習和生活中遇到具體困難時,希望得到老師和家長的幫助。新鮮感和緊張感開始統一,新環境新老師新同學新學科感到新鮮。
但不久後,由於學科增多,複雜性增強,課時延長,考試增多,教法和學法與小學不同,使其感到緊張。
加強養成教育,注意心理輔導自我意識的教育、情緒輔導、青春期教育。開展學習方法指導,學習習慣及時間分配等。還要注意不要放任孩子不管不問,不要嚴管不解決問題。
年級特點:
從六年級剛剛升入初中一年級,很多學生還以小學的學習方法和態度對待初中的課業,有些孩子會出現上課跟不上老師進度,明顯感到學習任務加重,學習有些力不從心的情況。
總述:
從小學進入到中學,對學生來說是一個飛躍,學生面臨著新的環境、新的老師、新的同學,對於「新」的適應速度將會對初一學生產生很大的影響,新年級的初一新生,對一切既陌生又好奇,心態比較放鬆。
科目增多了,知識難度也比小學有了較大提高,已經不能再用小學或者初中的學習方法來學習,一定要及時調整學習時間分配也是需要關注的問題。
溝通方法:
1.關注適應性——從小學生轉變為中學生,對周圍的環境、教學的方法、生活的節奏都需要適應,適應的快慢,在很大程度上決定著學生初一甚至整個初中階段的成績,所以初一很重要的一件事情就是要儘快適應新的生活。
2.新的習慣養成——初一是打基礎的年級,不僅要打好知識的基礎,更要打好學習習慣的基礎,重視「養成教育」,就是讓學生儘快養成端正學習態度,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思維習慣,養成正確的學習方法,成功的養成教育是學生初中階段學習成績優秀的重要保證!
3.重視基礎知識——課程的難度是漸進的,所以通常剛開始的時候,學生都會覺得比較簡單,初一不要追求「難度」和「進度」,要重視基本概念的學習、剖析和應用,只有基礎牢固,才有可能在整個中學階段學得輕鬆而有成效。
2
初中二年級
心理特徵:
此階段孩子已經進入青春期,不管是男生還是女生身體都發生了許多引人注目的變化。
另一心理特點是表面什麼都不在乎,實際上從眾心理很重,既想標新立異又擔心脫離集體。於是有的學生出現了緊張﹑焦慮﹑自卑等不健康心理,由於心理發展與生理髮展出現嚴重的不平衡,導致了程度不同的對抗情緒的出現,以及逃避、說謊、破壞、暴力等不良行為。
獨立性有較大的發展,自尊心增強。
總述:
不僅初二,連同高二也是一樣,都處於學習承上啟下的關鍵時期,一般重點校都會把初三或高三的知識加到初二和高二下學期進行。
初二和高二的學習任務和壓力都很大,孩子要提高自己的學習效率,掌握適合自己的學習方法、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後面講到高二不再總述)。
學科內容加大加深,孩子此階段學習上會出現一個明顯的分層,需引起高度重視並提前做準備,鼓勵孩子提前預習,做好迎接挑戰的準備。
溝通方法:
青春期性成熟帶來的好奇心和探究欲,促進青少年性意識的發展,怎樣去認識愛情、處理對異性的好感需要正確引導。
重視溝通——初二的學生進入到了青春期,比較逆反,和家長的交流逐漸變少,對一味地說教非常抵制,所以這段時間家長一定要多和孩子進行溝通,隨時了解孩子的心理變化,及時給孩子需要的心理疏導和正確觀念的引導,這樣才能保證孩子在健康的心理軌道上發展。
3
初中三年級
心理特徵:
對立性獲得較大發展,學習能力有了很大提高,他們喜歡同老師平等的討論問題,喜歡自己自由獨立地組織、開展一些活動。初三學生的「成人感」更加明顯,自尊心大大增強,他們比初 一、初二的學生更渴望教師和家長的尊重與理解。
心理趨於定型,學習成績相對穩定,初三學生心理發展迅速,開始趨向定型。觀察力接近成人水平,意義識記占主導地位,思維活動已有抽象、概括的水平。學習興趣基本穩定,學習成績亦開始相對穩定。
教育者要抓住一切有利的機會,促使學生的心理更加成熟,為將來的學習和生活做好心理素質的培養。同時,要繼續對學生進行學習目的、學習態度的教育使每個學生都有很強的升學緊迫感,並重視「補差」工作,力爭使每個學生都能進入理想的高中。
初三關鍵詞「中考」
初三最主要的任務就是中考。中考是綜合能力的考察,不能對單獨知識點的考查,主要考查學生知識的融會貫通能力和綜合應用能力,初三既有新課的學習,又要進行系統的複習,學生經常抓不住重點、平均用力、手忙腳亂、效果欠佳。
孩子需有計劃、有重點地進行突破,不放棄、不懈怠,才能在中考中取得優異成績。
初三最重要的事情 :
1. 學好化學——初三新增化學學科,化學在整個初中階段學習一冊書,不管其他學科的學習狀況如何,化學啟蒙得好的話,很容易學得很好,新課程學好了,學生的自信心就提高了,對其他學科的學習都能起到一個積極促進的作用。反之,如果一開始不著急、不重視,等到發現問題的時候就要花雙倍甚至幾倍的時間去補,大大降低了複習效率,影響總體成績。
2. 緊追不捨——初三年級,為中考複習留出更多的時間,學校老師會趕進度,課程講得比較快,稍有懈怠就會比較吃力,很多學生出現「舊帳還沒補上,又欠了新帳」的情況,整體忙於應付,無法針對自己的弱項進行強化,到了下學期綜合複習的時候,就會是一鍋粥。所以,一定要緊追不捨、及時複習,化解疑難問題。
3. 查缺補漏——初中的課程已經學完了2/3,自己要有計劃地開始針對自己的弱科和薄弱知識點進行重點突破,不要把所有問題都堆積到中考前夕。利用開學初還不是最緊張的階段,要把初一、初二各科的知識點在腦海中過一遍,把以前沒有掌握的挑選出來,查缺補漏,為中考打下良好的基礎。
4. 壓力調節——隨著中考的臨近,學生和家長都會或多或少有一些壓力,壓力不全是壞事,但是壓力過大就會影響學生的正常學習、生活,也影響考試時的正常發揮。家長要多關心孩子,能夠觀察到孩子的變化和不安,可以請這方面專業的人給孩子幫助。
溝通方法:
需充分利用此階段特點,培養和發展他們獨立學習、獨立生活的能力, 同時為中考做準備,與孩子一起了解當下學習情況和狀態,設定目標,協商方法。
總述:
初三和高三考前衝刺期,整體知識框架的綜合性梳理和靈活運用,同時提高應試能力,集中力量抓緊一切時間查漏補缺,揚長避短。
4
高中一年級
心理特徵:
高中生正處在心理上脫離父母的心理「斷乳期」,隨著身體的迅速發育,自我意識的明顯增強,獨立思考和處理事物能力的發展,高中生在心理和行為上表現出強烈的自主性,迫切希望從父母的束縛中解放出來。
而他們的感情變得內隱,即內心世界活躍,但情感的外部表現卻並不明顯。這些特點常阻礙著父母與子女的相互了解。
學科特點:
高中的學習深度和難度較初中上升到新的台階,跨度很大,特別體現在數學、英語和物理學科,很多學生都是上課能聽懂,課後作業也認真完成了,結果成績不理想,很多學生甚至出現了不及格的情況,這個時候家長和孩子都很困惑,其實癥結就在於學生的知識牽引能力差,綜合學習能力急需要提高。
老師一定要跟家長強調在高中階段,孩子不能掉隊,有問題不能拖,同時強調高中階段,家長不能盲目相信孩子自己就可以解決問題。
因為高中的各科學習都是知識的延伸,並且有很強的關聯性,一個知識點或是知識模塊出現問題會導致這個科目的學習遇到瓶頸,應該趁考試之後對學生的問題進行整理和有效解決。
高一關鍵詞——「難」
從初中到高中是個從量變到質變的過程,高中整體呈現知識量增大、理論性增強、系統性增強、綜合性增強、能力要求增加的「5增」趨勢,而高一又是數學、物理、化學學科難點最集中的年級。
所以對大多數學生來說,初三到高一不是個「坡兒」,而是個「坎兒」,必須要「跳」才能完成這個質變的過程。
高一最重要的事情
1.重視高一,成就高考——高一是整個高中階段的開始,抓住高一,讓自己一開始就能占據領先位置,對學生高中階段的發展至關重要,多年的高考經驗顯示:對高一的重視程度和3年後的高考成績成正比關係,要想在高考中取得好成績,一定要從高一抓起!
2.提前動手,從容應對——剛剛經歷了中考,很多學生沉浸在緊張後的輕鬆里,但是學習的確是如同逆水行舟,不進則退,稍一放鬆,可能就會給自己的高一學習製造麻煩,抓住高一伊始,讓自己的高中學習一帆風順!
3.發現漏洞,及時彌補——高中學習比較緊張,發現漏洞千萬不要以太忙、太累為由任其存在和發展,因為知識之間是有內在聯繫的,漏洞不補,會影響其他知識的學習和綜合應用,並且積累得太多,會覺得無從下手,只好放棄,給高考造成很大的損失!
4.成績波動,正確看待——高一學習成績波動是非常正常的事情,一般來說,只要適應了高中老師的講課方式、掌握了高中知識的學習方法,成績都會逐步上升並且趨於穩定的。因為成績的暫時下降而失去自信或對某個學科失去興趣,是得不償失的。
5
高中二年級
心理特徵:
此階段由於很多學生目標不明確,既沒有高一時的雄心壯志,也沒有面臨高考的緊迫感,是一個容易出現動盪和茫然的時期。
一旦遇到挫折,特別是考試中受到打擊,就會自我懷疑,產生焦慮。有調查顯示:一半以上的學生感到整個高中階段有成績明顯退步的階段,其中大部分學生感到這個階段在高二:在學習上兩極分化日益明顯、偏科現象嚴重、孤獨感和焦慮感較強。
高二關鍵詞——「分化」
高二是一個比較特殊的年級,一方面已經適應高中的學習生活,另一方面緊張的高三還沒有來臨,所以心理上比較輕鬆;
同時,高二還要面對多個科目的會考,會分散高考科目的注意力;另外,很多家長理解上有誤區:高二先輕鬆一下,要不高三就沒有輕鬆的時候了。
這種想法非常錯誤,結果就是高二輕鬆了,到高三也緊張不起來。以上各種因素綜合起來,造成了嚴重的分化,一些學生到高三再想努力的時候,發現為時已晚!
「戀愛」現象:
更加自覺地認識、觀察、解剖自己,但有時陷入理想與現實,肯定與否定的自我矛盾中,產生孤獨與自卑。對集體適應性增強,「戀愛」現象劇增,擇友有較高原則性。
高二最重要的事情:
1.均衡發展——高考可錄取依據是總成績,只要沒有嚴重偏科,即便各科都成績平平,在高考中也能取得一個不錯的成績。如果在高三衝刺中能夠在部分學科有所突破,就會考得非常理想,所以均衡發展是取得高考好成績的基礎。
2.提前備考——高考考的是整個高中三年的知識,而不只是高三的知識。不要認為高考就是高三的事情,其實每個階段都是在備考,都是在為高考打基礎,高二尤其如此。
3.強化基礎——高一的很多知識是在以後的學習中必須要用到的基礎知識,所以如果發現高一的部分知識沒有完全掌握,千萬不能等到高三複習的時候再去解決,要儘快補上,使自己高二高三的學習更加順暢。
6
高中三年級
心理特徵:
此階段孩子的社會意識已經接近成熟,並逐漸形成自己的人生觀和價值觀,對社會現實問題有自己的獨立見解。隨著備考時間的減少,在思想壓力和心理上的波動都會比較突出,出現信心型、迷茫型、放棄型三種形式的分化。
信心型的孩子,在思想上有明確的目標和遠大的理想,有濃厚的學習興趣,有良好的心理素質,基礎紮實,方法科學,學習能力強,各科平衡發展,歷次考試成績穩定,對高考充滿信心。
迷茫型的孩子,在思想上渴望考入理想大學,但由於基礎不紮實,學習方法不當,成績經常被動,從而導致思想不穩,當成績不進步或下降時,比較消極。考試進步時,又充滿鬥志。自感考大學有難度,對前途感到迷茫。
放棄型的孩子,基礎太差,或者經過努力,但成績沒有進步,或者學科發展很不平衡,思想進入「考大學沒指望」的誤區,以致成績越來越差,甚至最關鍵的時候自暴自棄。
溝通方法:
通過與老師和孩子的溝通,了解孩子的當下情況。家長在調整自己心態的同時,多關注孩子心理狀態,切勿因自己的焦慮影響到孩子。給孩子提供力所能及的幫助,重視孩子的營養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