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44歲網約車司機猝死車內:我不想人到中年,那麼辛苦地活著

2020-01-06   璃語職美人


文|趙曉璃


一、

幾天前,就在2020年的第一天,一則新聞讓人感慨萬千。

深圳網約車司機王師傅(化名)在2020年1月1日的早上,被市民發現死在了車裡,年僅44歲。

(事故現場)


據了解,王師傅是在停止接單後意外身亡。

經事後相關人員的分析判斷,這位網約車司機屬於疲勞過度導致猝死。

網約車司機的工作量到底有多大?

我認識一位朋友孫姐(化名),今年40多歲,有個剛上高三的孩子,就在前不久,她的老公在公司的合同到期了,卻被通知不再續簽,給了他一筆賠償金後,公司讓他自謀生路。

原來,孫姐老公所在的公司最近這兩年效益下滑的厲害,加上孫姐老公年紀偏大(差不多45歲左右),做的都是行政人事類的瑣碎雜事(缺乏核心競爭力),出於壓縮成本開支的考慮,孫姐老公被列入了「清退」的名單。

被清退後的他在家休息了一段時間後,便決定買輛車,在經過了一系列考核及手續後,當起了網約車司機。

據孫姐說,自從老公做了網約車司機後,明顯辛苦多了:一大早六點多就出門,要到晚上十二點左右才能回家。

「老公滿腦子都是賺錢,太辛苦了......為了多接單多賺點錢,有時候中午都不捨得回來吃飯,就隨便吃點湊合湊合,這還不像之前在公司上班,好歹還有固定休息日.......這下倒好,為了多接單,也談不上休息日了,周末還是接單的高峰......沒辦法啊,家裡還有房貸要還,孩子正在讀高三,更需要準備今後上大學的錢,家裡的老人身體不好,也處處都是花銷......但凡有更好的路子,誰真的願意吃這碗飯哦?」每每談及老公,孫姐都心疼的不行。

這大概是很多中年人的縮影了:背負著沉重的生活負擔,上有老下有小,你沒有時間停歇更捨不得休息,馬不停蹄地四處奔波勞碌......

不知你發現沒有,這些年猝死的新聞特別多。

  • 不知什麼時候開始,癌症、猝死等都不再是讓人陌生的名詞,不規律的作息、不健康的飲食、超負荷的工作強度,讓多少職場人的健康亮起了紅燈!

有句話雖然扎心卻委實道出了真相,那就是——

生活不會因為我們選擇平凡,而相應調低生存的難度,這是現實。

二、

從去年一年經手的大量諮詢案例分析,我們發現了一個驚人的事實,那就是:職場如逆水行舟,不進則退;而在這樣激烈的生存環境中,阻撓我們成長的不是環境也不是他人,而是我們自己多年習得的可怕的慣性!

要說印象深刻的有一例諮詢,主人公王永(化名)當時是30齣頭的年紀,一直做技術崗位,諮詢的時候,他面臨著一個機會:鑒於他出色的技術水平,公司領導有意提拔他晉升管理崗位。

王永有些猶豫不決,按照他的話說,他覺得自己性格內向,不是特別擅長和人溝通,加上自己做技術做了這麼多年,不太願意變動崗位。

如果王永對我說,自己立志於成為這個領域的頂尖技術專家,所以志不在管理,這也不失為一種漂亮的回答。

但問題在於,王永當時向我傳遞的信息主要是兩點:一是懷疑自己不勝任(性格內向、不擅長溝通),二是不太願意切換熟悉的領域——換句話說,在他的思維認知里,管理是他不熟悉的領域,在關鍵的時刻,他還是傾向於自己熟悉的領域,不願意在不熟悉甚至有些挑戰的領域做出哪怕一點點的改變或嘗試。

就是這樣一位拒絕嘗試新機會的技術骨幹,後來遇到了一位新的主管,由於實在無法和這位新主管和諧共處,王永就辭去了工作。

後來的一兩年里,王永的職業生涯可以用「顛沛流離」這四個字來形容。

更悲催的是,等王永轉過這個彎來,時間已經到了2019年年末,就業市場比起幾年前可謂「蕭條太多」,而他之前的行業光景大不如前,他開始後悔,如果當初聽了我的建議,真的接受了管理崗位的挑戰,說不定今天又是一番新的局面了。

三、

不論是前文里孫姐的老公,還是曾經的來訪者王永,他們都曾經有過選擇,但可惜的是,他們都依著自己最熟悉的路徑,最終形成了嚴重的「路徑依賴」。

  • 所謂「路徑依賴」,指的是人們在日常的工作或生活中,均帶有類似物理學中的慣性,即一旦進入某一路徑(不論好壞),就會沿著該路徑一直下去,並鎖定在這條路徑上,慣性的力量會使得這一選擇不斷自我強化,並且輕易走不出去;且依賴程度越高,鎖定性越強,越不容易跳出來。

按照路徑發揮的作用性質,分為積極的路徑依賴和消極的路徑依賴。

  • 所謂「積極的路徑依賴」,指的是好的路徑對個人起到正反饋的作用,通過慣性和衝力產生「飛輪效應」,讓個人發展進入良性循環;
  • 所謂「消極的路徑依賴」,指的是不好的路徑會對個人起到負反饋的作用,通過慣性產生「泥沼效應」,讓個人發展陷入惡性循環。

想要減少路徑依賴的負面效應的發生,切換到職場場景中,最好在一開始就找准一個正確的方向,當你做好了你的第一次選擇,你就設定了自己的人生。

比如,如果你高考那年就很清楚自己未來要做什麼,繼而選擇了相關專業,畢業後如願以償找到了不錯的起點,那麼這會對你以後的職場之路產生較大的影響,並且通常說來,你很容易獲得想要的成就。

這樣的例子比比皆是。

我上中學那會兒,就遇到一個同學非常清楚自己未來想要從事的職業(建築師),這個同學在高考填報志願的時候,填的都是建築專業,最終被一所大學錄取;大學畢業後,考到一家設計院從事建築設計工作,這10多年來,一路考到了高級工程師的職稱,並成為了設計院的中流砥柱。

在職業生涯中,我們必須正視一點,那就是,很多時候,我們往往很難擺脫這種路徑依賴,可能我們剛開始不會太滿意最初的選擇,但卻已經很難改變它了。

常見的諮詢案例有:

  • 在事業單位任職的A,原先不滿意體制內的種種局限,便想要通過諮詢重新確立自己的職業方向,我們諮詢師給到了一些建議,同時告訴對方,如果可能,最好利用業餘時間進行探索和嘗試,後來在外摸索了一番之後,A依然選擇了在原單位工作;
  • 曾經學法律專業的B,兜兜轉轉了一圈,到了結婚生子之後,想要在職場重新出發,經過諮詢發現可選擇的路並沒有太多,後來TA還是選擇了和法律相關的職業;
  • 還有之前做軟體編程的,中間利用間隔年去學習心理學等各類自己喜歡的內容,試圖在其他領域試水,轉了一圈才發現,自己骨子裡還是喜歡編程帶來的篤定和踏實,又選擇回到了熟悉的領域......

我們粗略統計了下,在前來諮詢轉行的諮詢案例中,大約有65%左右的來訪者,在嘗試了一圈之後,又回到了原來的單位和領域,安安穩穩上起了班。

可見,「慣性」的力量是有多麼大!

有時候,你可能明明知道眼下的工作不是自己喜歡的,但考慮重新選擇的成本太大了,能夠讓你選擇的時間也越來越少,所以很多人就會自然地用習慣的方式來決策,儘管這不是最優解。

——這才是最讓人唏噓和倍感無力的部分。


四、

為避免我們人到中年面臨無力而被動的尷尬局面,該如何去做呢?

1、職場之初的選擇尤為重要;

人生如鎖鏈,環環相扣。

在職業生涯中,我們很難擺脫這種路徑依賴,一旦我們選擇了自己的跑道,我們的人生軌道可能就腳下那2尺寬的路;以後我們即使會對這個寬度不滿意,但是卻已經很難改變它了。

所以,我認為最有效方法莫過於,在開始時慎重選擇自己落腳地。

那麼,如何選擇適合自己的職業方向呢?

這裡有兩個常見的方法僅供參考。

1)、三維交叉法;

將自己喜歡的、擅長的、賺錢的三個領域進行交叉分析,如果三個維度的交叉度越高,選擇的方向越能最大化匹配你的情況,更容易堅持下去;

2)、戰略分析法;

如果你不清楚自己喜歡什麼,不妨從自己的優勢、劣勢、機遇、威脅等多方面進行綜合分析,定出未來的方向。

2、發現勢頭不對,務必及時止損;

如果因為生存或者其他原因,你選擇了一份自己不喜歡也不擅長甚至沒有前途的工作,你務必保持清醒,不要對眼前的工作過分依賴,請及時著手準備另外一條路,讓自己慢慢過渡到正確的路徑上來。

方法層面上,不妨以未來為導向,倒推分析思考下自己該選擇的道路,切不可讓自己在錯誤的道路上繼續下去。

3、選擇好方向之後,不斷深耕細作;

根據「路徑依賴」,一個人要想成功,必須在原有路徑上不斷強化,切忌來回切換路徑。

  • 行文至此,我想說,我在現實中見過太多的人,因為「路徑依賴」,一方面不斷抱怨自己的現狀,一方面總在猶豫要不要轉變;到後來慢慢變成了不敢、乃至不能對困境做出任何的改變,於是生活對他們而言就像一處又一處的泥沼,只能任由自己深陷其中,付出了慘痛的代價!

所以,請一定重視自己的選擇!

如果你還沒有擇業,建議系統分析謹慎選擇,才能讓你在五年後不為生活所累;如果你已經入職,但面臨的是機械化的生活,你就應該停下來,問一問自己,你究竟想要什麼樣的生活,然後正確選擇,果斷出擊。

以上。


作者簡介:趙曉璃,資深職業生涯規劃師,國家心理諮詢師,職場作家。著有以職業諮詢案例分析為素材的職場暢銷書《停止盲目努力:你的人生需要再設計》,成為職業規劃領域為數不多的諮詢實戰及個人發展實用書籍。2018年職業規劃及工作方法乾貨類新書《從極簡到極致:在擅長的領域做一個厲害的人》被評為2018年度經管類十大好書。